以曾國藩和帕累托的思維學習一級建造師
清咸豐十一年,曾國藩寫信給胡林翼,其中有一段話用身體與穴位的關系來形容戰事的全局與要害,他說:“肢體雖大,針炙不過數穴;疆土雖廣,力爭不過數處。”
他的這句話,實際上暗合了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總結出的80/20定律:總結果的80%是由20%的原因形成的習慣上。
80%的成績歸功于20%的努力;
80%的電話是來自20%的朋友;
80%的總產量來自20%的產品;
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
80%的利潤來自20%的客戶
80%的銷售來自20%的銷售人員
80%的時間用在了20%的日常事情上.
80%的事情在20%的高效率的時間內被完成
80%的效率提升可以來自20%的環節改進
80/20定律告訴我們,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抓大放小就是抓住關鍵的少數;要找出那些能給我們帶來80%的成就,卻僅占我們時間20%的目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能事無巨細,面面俱到.
同樣,對于我們的一建考生而言,這個80/20定律也要引起高度的重視,一級建造師的教材經過幾次改版,且越來越厚實。面臨這種情況,備考的考生需要撥開迷霧,分清主次,絕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重點的永遠是重點,即便是從原來的教材中刪除了,但是他依然還是重點(例如頂管的內容,第三版教材幾乎無介紹,但是在2012年的案例中依然出現);也有的內容,即便是注水在多,他也不可能成為考試的重點。
一建的教材有那些知識是重點呢,大家可以翻開從2004年到2014年的真題,你會發現案例題永遠在重復著相同考點。案例題在技術上面,雖然說考核的比較仔細,而且重復性也不像管理那么高,但是如果仔細的分析,還是會發現,在技術部分的道路形式、土壤的的分類、瀝青的組成、橋梁的部位名稱、擋土墻的介紹、盾構的形式……盡管在教材上寫的很多,可是基本上沒有在案例題中考核,即便是選擇題也是寥寥無幾的分數。
路基、基層和面層的攤鋪和碾壓、鉆孔灌注樁的質量控制、承臺的大體積混凝土、橋梁上部結構的支架和預應力的張拉、水池的防裂、溝槽和基坑的開挖與降水、各種市政工藝的冬雨季施工……這些地方雖然在教材上的篇幅并不是最多的,但是從建造師考試開始,一直到2013年,也都是在反反復復的圍繞著這些知識來考核。為什么會這樣,因為這些地方主要是施工的工藝,也就是如何進行施工的,這也是作為一個項目經理應知應會的內容。
不論是如何改版,“干貨”永遠不會變化,管理上的招投標、網絡圖、專項方案和專家論證、合同與索賠、質量驗收和資料、以及造價的簡單計算等等知識必然還是重點,不同的是一些新的條例、標準、辦法、規定、和示范文本,采用新出臺的而已。
而技術方面,道路、橋梁、管線、混凝土構筑物依然還是重點,施工工藝也依然會是案例題的重點關注地方,所以,如果想入手進行復習的考生,早一點的熟悉這些地方是有必要的。80/20的定律在我們一級建造師的考試中非常的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