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政法干警考試歷史知識之戰略防御階段內容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為后來日軍復仇制造南京大屠殺埋下了伏筆。這場戰役對于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但又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后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并徹底粉碎了日本計劃。
江陰保衛戰自1937年8月16日拉開序幕開始至1937年12月2日江陰防線失守,前后共歷時108日。江陰海戰是抗日戰爭中罕見的陸海空三棲立體作戰,也是抗戰期間唯一一次海軍戰役;長年威震中國海疆的艦隊,一部分在煙臺自沉,主力則全數沉在江陰,是中日甲午戰爭以來最重大的損失。保衛江陰封鎖線的戰斗阻遏了日軍沿長江西進的企圖為國民政府以空間換取時間之持久抗戰的最后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37年10月至1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御戰役。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是抗日首勝的戰斗。這次勝利打破了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人心,加強了全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念。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占南京。日軍以持續數月的南京大屠殺作為摧殘中國民眾士氣的手段,導致約三十萬無辜的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殘暴地殺害。
1938年2月,日軍華北方面軍企圖南下和華中派遣軍會合。中國國民革命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地區與日軍激戰。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戰役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此次大捷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
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漢會戰是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國民革命軍大部脫離戰場,安全撤退,桂系軍隊留在大別山區敵后堅持游擊。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最大的勝利是兵團司令薛岳指揮的萬家嶺大捷,日軍第106師團遭到毀滅性打擊。10月21日,在大亞灣登陸的日軍占領廣州,第七戰區司令余漢謀部退至粵北地區。10月25日,湖北重鎮武漢三鎮相繼陷落。中國國民政府的作戰中心遷往重慶繼續抵抗。
日軍在占領武漢和南方的廣州后,戰線拉長,無力作進一步大規模的戰略進攻,轉入休整。在歷時4個多月的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傷亡40萬人,中國軍民以巨大的犧牲迎來了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