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政法干警文綜備考之近代史知識點總結
1.根本原因: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為了擴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場。
2.直接原因:中國的禁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這是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由此可見,鴉片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二)過程中的重點和考點
1.時間:1840~1842年
2.林則徐主持虎門銷煙
3.三元里人民抗英是中國人民自發的抗英運動
(三)影響
中國戰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原因
由于中國自然經濟的抵制作用,西方列強并沒有獲得期望的貿易結果,仍然沒能打開中國市場。為了攫取更多權益,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發動侵華戰爭。
(二)過程中的重點和考點
1.英國的借口是“亞羅號”事件,法國的借口是“馬神甫”事件
2.時間是1856~1860年
3.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第一次火燒圓明園
(三)影響
1.政治上,它使中國損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中國喪失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朝統治者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與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2.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內地,方便了他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使中國受到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性沖擊。
3.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4.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
5.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占領京城,火燒圓明園,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的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擊。地主階級分化,部分滿清統治者痛定思痛,決定“師夷長技以自強”,從而開始了“洋務運動”,迎來了短暫的“同治中興”。
6.戰爭結束后,清政府得以騰出手來鎮壓太平天國,勉強維持其統治,清政府開始與列強“和好”。1861年1月,清政府設立各國事務衙門。1862年1月,清政府對太平天國事件確立了“借師助剿”的方針,借用外國軍隊來幫助其鎮壓內亂。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之后,清政府的統治得以繼續維持。
三、中法戰爭
(一)背景中的重點:法國入侵中國南部的鄰國越南,企圖以越南為跳板入侵中國西南地區。
(二)過程中的重點和考點
1.時間是1883~1885年
2.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3.鎮南關大捷,又稱鎮南關之役,是中法戰爭的決定性戰役
4.鎮南關大捷的中方將領是老將馮子材
(三)戰爭影響中的重點和考點
1.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是《中法新約》
2.當時的人稱這場戰爭是“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3.1885年清政府在臺灣正式建立行省
4.劉銘傳為臺灣省第一任巡撫
四、甲午中日戰爭
(一)背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但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加之國內封建殘余勢力的濃厚及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的尖銳,以天皇為首的日本統治集團急于從對外擴張中尋求出路。
當時的中國處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盡管清政府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但清政府政治腐敗,軍備松弛,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中日之間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二)過程中的重點和考點
1.甲午戰爭中的三個階段及其重要戰役:第一階段: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第二階段,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第三個階段: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御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后一戰。
2.黃海海戰的影響:北洋艦隊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
3.在黃海海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號管帶林永升壯烈犧牲
(三)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五、八國聯軍侵華
(一)背景: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是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達到瓜分中國的目的。隨著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的迅猛發展,外國列強多次脅迫清政府予以鎮壓。但由于慈禧太后的仇外情緒,清政府默許義和團運動。1900年5月28日,英國、法國、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日本、俄羅斯、美國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
(二)過程中的重點和考點
1.時間:1900~1901年
2.清廷正式“對外宣戰”
3.慈禧逃亡西安,八國聯軍入侵山海關、保定、正定等地
(三)結果:中國戰敗,被迫簽訂《辛丑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