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政法干警文綜歷史考點總結:春秋戰國重要思想家
3.墨子:(約前468-376年)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家學派創始人。魯國人(滕州),墨子出身平民,自稱“北方之鄙人”(《呂氏春秋·愛類》),人稱“布衣之士”(《呂氏春秋·博志》)和“賤人”(《渚宮舊事》),漢代王充甚至說:“孔墨祖愚,丘翟圣賢。”(《論衡·自紀》)曾為宋國大夫,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墨子·貴義》),是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師從史角之后,傳其清廟之法。又學于儒者,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明于《詩》、《書》、《春秋》,因不滿儒家禮樂煩苛,于是棄周道而用夏政。宣揚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
4.孫子:孫武字長卿,春秋末年齊國人,生卒年月未見史載,約與孔丘同時期。孫武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闔廬,得到重用,任為,幫助吳王經國治軍,“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史記·孫吳列傳》),由孫武草創,后經其門弟子整理而成的《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簡稱《孫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兵書,也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詞約意豐,內容博大精深,揭示了戰爭的一些一般規律。十分強調政治、經濟在戰爭中的作用;它強調戰術的靈活性,提出“兵無常勢”,“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貫穿于全書始終。
5.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6.莊子:莊周(約前369-前286),世稱莊子。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曾任過蒙地方的漆園吏。他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道家學派的先驅老子,并稱“老莊”。他的道家思想和文史地位對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莊周一生安貧樂道、不事權貴、不與世俗同流。莊周的道家思想在學術上的表現,主要是效法老子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并且把它發展到了一定高度。他文章流暢,善于采用和虛構寓言故事,比喻更是信手拈來,極富想象,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藝術色彩。
7.荀子:(約前325-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故又稱荀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曾游學于齊,當過楚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8.韓非子:(約前280—前233) 戰國末年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出身于韓國貴族,師于荀況,著有《孤憤》、《五蠹》、《說難》等,深受秦王政的重視,并出使秦國,后被李斯等陷害。死于獄中。他吸取當時道、儒、墨各家思想中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觀點,發展了前期法家思想,集法家學說的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