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政法干警筆試之文化綜合重點知識
(二)戰爭經過
1.概況
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第二階段,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第三個階段: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御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后一戰。
2.黃海海戰
黃海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中日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共損失5艘戰艦,日本聯合艦隊多艘戰艦重創,但未沉一艦。北洋艦隊自此退入威海衛,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后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在黃海海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號管帶林永升壯烈犧牲。
(三)《馬關條約》的簽訂
1895年4月,李鴻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談判,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條約主要內容:朝鮮完全“自主”,實際上即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割讓我國遼東半島、臺灣省、澎湖列島等地給日本(后遼東半島由中國以3000萬兩白銀的代價“贖回”);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資本家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各種工廠。
(四)評價及影響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是帝國主義變中國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的步驟。
中國大片領土淪為日本殖民地,大大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巨額賠款嚴重破壞了中國的財政,極大加重了人民負擔;開放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對這些地區的經濟掠奪;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使中國經濟更多地受制于帝國主義。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東北地區關東軍精心策劃,在沈陽柳條湖附近炸毀南滿鐵路,制造“柳條湖事件”,并借機發動對中國東北軍駐地的進攻,史稱“九一八事變”。由于張學良奉行不抵抗的政策,短短四個月內的時間,整個東北地區全部淪陷。“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企圖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端。
早期抗日斗爭
1.1932年1月28日,日本部隊在上海制造事端,發起突然襲擊,史稱“一二八事變”。駐上海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的率領下,奮起抵抗,有力的挫敗了日本軍隊的囂張氣焰。
2.從1933年起,日本侵略部隊向長城沿線發起進攻,中國宋哲元、馮治安、張自忠、關麟征等各部給予奮勇還擊,但仍然無法和日軍抗衡,熱河省淪陷。
3.1933年,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等愛國將領,在察哈爾地區組織民眾抗日同盟軍,重創日偽軍隊。
一二九運動1935年,日本為推動華北地區自治,制造一系列事件,強迫國民政府簽訂“秦土協定”、“何梅協定”,并扶植反動分子傀儡控制華北,史稱“華北事變”。“華北事變”后,日本步步緊逼、瓜分中國的野心徹底暴露,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民族矛盾空前上升。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學生數千人舉行示威游行活動,高呼“華北之大,已經容不下一張安靜的課桌”,反對華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史稱“一二九運動”。“一二九”運動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借口士兵失蹤,要求搜查北平市宛平城,遭到拒絕后,日軍對駐盧溝橋第二十九軍發動進攻,爆發“七七事變”(即盧溝橋事件)。歷史上,七七事變被定性為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開端和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開始。
八一三事變1937年8月13,日軍進攻上海,發動“八·一三事變”。中國軍民奮起反抗,國民政府先后投入約四十萬人參加戰斗,稱“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中國軍民浴血苦戰,粉碎了日本“的狂妄計劃,并爭取了時間,從上海等地遷出大批廠礦機器及戰略物資,為堅持長期抗戰起了重大作用。
南京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華戰爭初期日本軍國主義在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犯下的大規模屠殺、強奸以及縱火、搶劫等戰爭罪行與反人類罪行。日軍暴行的高潮從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開始持續了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開始好轉。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軍事法庭的有關判決和調查,在大屠殺中有20萬以上乃至30萬以上中國平民和戰俘被日軍殺害,南京城被日軍大肆縱火和搶劫,致使南京城被毀三分之一,財產損失不計其數。
2014年確定,每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抗戰勝利及意義(一)抗戰勝利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臨近最后的勝利,雅爾塔會議舉行。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聯合發表聲明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6日、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廣島和長崎上空投下兩顆原子彈,加速日本投降。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9月9日,岡村寧次在中國戰區投降書上簽字,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二)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以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導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