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政法干警筆試文化綜合政治考點預測(2)
重點內容1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
事物內部往往有多種矛盾存在,各種矛盾在事物中的地位是不平衡的,它們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各種矛盾存在的情況下,往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區別。
(1)主要矛盾是在諸多矛盾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于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和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2)次要矛盾是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是辯證的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即主要矛盾可以轉化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可以轉化為主要矛盾。
重點內容1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
1.含義
在一個矛盾中,矛盾雙方的地位也是不平衡的,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則是在矛盾中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
它們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條件下互易其位、相互轉化。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重點內容12: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
(1)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2)質變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3)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不斷前進。因此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和形式。
重點內容13: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含義
辯證法是關于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科學,它是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世界的。形而上學是用孤立、靜止和片面的觀點看世界。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分歧的焦點,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重點內容14: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1)辯證法用聯系的觀點看世界,而形而上學用孤立的觀點看世界。
(2)辯證法用發展的觀點看世界,而形而上學用靜止的觀點看世界。
(3)辯證法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而形而上學否認事物的內部矛盾。
重點內容15: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會意識的根源;社會意識是第二性的,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界限。
(1)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的前提和基礎。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內容和形式。
(3)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1)從質的方面看,不同性質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著不同性質的作用。
(2)從量的方面看,無論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什么性質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淺、范圍大小、時間久暫、作用方式、反饋方式的不同。
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社會存在的變化最終會引起社會意識的相應變化,但是社會意識的變化與社會存在的變化并非一定同步進行,人類意識在思維層面也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可以與現實的社會存在相對地分離,因此社會意識有時候會滯后于社會存在的變化,有時候也會超前于社會存在的變化。
重點內容16: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重點內容17: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使用價值和價值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
(1)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統一的。價值的存在要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也就不會有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寓于使用價值之中。
(2)使用價值與價值又是不同的、矛盾的。表現在:
第一,對同一商品生產者或消費者來說,同一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不可兼得。
第二,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而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商品所特有的屬性,是商品經濟的范疇,是歷史的范疇。
重點內容18: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價值規律是通過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表現出來的。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現象,并不違背價值規律,而恰恰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因為:
第一,價格的波動是以價值為軸心,不是脫離價值無限地上升或下降,所以仍然是價值決定價格。
第二,供求關系影響價格,價格反過來也影響供求關系,從而使供求趨于平衡。當價格高于價值時,就會刺激生產者擴大生產,從而使供求趨于平衡;反之,當價格低于價值時,生產者就會縮小生產,從而使價格漸長。
第三,雖然在每一次交易中價格與價值并不一致,但從長期看,商品的價格還是和商品的價值一致。總之,價格終究還是由價值決定。
重點內容19:價值規律的主要作用
1.自發地調節社會勞動(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按比例的分配,調節商品生產和流通。這一作用是通過價格波動實現的。
2.自發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能起到這一作用是因為通過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3.引起和促進商品生產者的優勝劣汰。這些作用是通過市場競爭、價格波動以及與此相聯系的供求關系變化而實現的。
重點內容20:貨幣的職能
貨幣的職能是指貨幣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是由貨幣的本質決定的,是貨幣本質的具體體現。貨幣具有五種職能:
1.價值尺度:是指貨幣充當表現和衡量一切商品價值量大小的職能,是貨幣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
2.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
3.支付手段:貨幣作為獨立的價值形式進行單方面運動(如清償債務、繳納稅款、支付工資和租金等)時所執行的職能。
4.貯藏手段:是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被當作獨立的價值形式和社會財富被保存起來。
5.世界貨幣:世界貨幣是指貨幣具有在世界市場上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能。
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