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政法干警筆試文化綜合政治考點預測
1.世界的本質是什么,是精神還是物質,即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或者叫何為本原的問題。這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2.世界是否是可知的,即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這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唯一標準。
重點內容分2:唯物主義
1.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2.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但是,這些觀點只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氣、土等,這就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武器。
重點內容3:唯心主義
1.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
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2.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1)主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2)客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重點內容4:物質的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列寧指出:“物質是標志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重點內容5:運動的概念
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運動是從物體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變化,從生命有機體的新陳代謝到社會生產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
重點內容6: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系
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因而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
運動和靜止是辯證統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二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重點內容7:規律的概念
所謂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規律是客觀的。規律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沒有規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議的。
按規律辦事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人們只能認識和利用規律,必須尊重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這時人們往往能更深刻地感覺到規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我們就能夠體會到規律對于我們的意義。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自然,改造客觀世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重點內容8: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反作用于物質,先進的、正確的思想或意識能夠積極地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促進事物的發展;落后的、反動的思想或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
重點內容9: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1.發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發展的;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的認識是發展的。
2.發展的實質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1)新事物:指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前進趨勢、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
(2)舊事物:指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喪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趨滅亡的事物。
哲學意義上的新事物和舊事物并不是以事物出現的時間早晚來界定的,而是以其是否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前途來進行區分的。
3.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1)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為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2)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為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然經歷一個漫長和曲折的過程。
(3)方法論: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鼓勵、支持、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準備走曲折的路,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