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政法干警言語理解解題技巧大盤點
A.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條件下做的決策并不相同
B.效用最大的原理影響了人們的每一個抉擇
C.人們的決策過程不但是線性而且是多維的
D.解決問題最佳方式往往由個人喜好決定
例2.①成長和成才所包含的意蘊要深刻和正面,也是多元化的
②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已經被狹隘的“成功學”所污染了,它所攜帶的那些正面力量就因此被人們一并厭惡
③讓青年不被庸俗的“成功學”左右,首先要釜底抽薪---我們不要總談成功,要轉換話語系統
④對青年,我們不建議過多使“成功”這個詞,而應更多的使用“成長”和“成才”
⑤不要以為這是換湯不換藥--話語系統其實就是一種藥,話語系統的轉換就是換藥
⑥作為意識形態的話語,對自我認知的影響很大
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2014浙江省政法干警-語句表達-40】
A.③⑤⑥②④① B.④①②③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 D.①④②③⑥⑤
例3.評論文章若想可讀,就要寫活,既要 ,也要提出建議;既可從細微處議論,也可就大致方針發言。作為平面媒體,報紙要和網絡競爭,追求 顯然不現實,只能在思想的深度上下功夫,用“綜合性”的專欄言論來克服劣勢。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2014浙江省政法干警-邏輯填空-41】
A.高屋建瓴 發行量 B.言之有物 世俗化
C.一陣見血 關注度 D.針砭時弊 時效性
一.答題注意事項:
1.戰略上藐視。
從政法干警行測言語的近三年來的真題難度上來看,屬于中等難度,所以考生要調整好心理狀態,不要把言語學科視為難以逾越的溝渠,只要掌握合適的方法和技巧,有計劃按部就班地備考,很多題目都可以迎刃而解。
2. 戰術上重視。
很多考生在對言語理解與表達題型的認識上都存在一個誤區:認為言語題目緊靠感覺就可以了,所以考場的發揮很重要,平時的積累沒必要。這種理解大錯特錯的,自然也會出現正確率忽高忽低的情況。言語的邏輯填空考查成語辨析和上下文語境的分析,如果平時積累不夠或者找不準上下文的邏輯關系,僅憑語感難免掉到命題人所設的陷阱。所以在平時做題的過程中除了積累詞語,還要學會語境的分析。而片段閱讀篇幅相對較長,如何在短時間內了解材料的重點也是需要特定的方法和技巧,下文會詳細講述。
3.時間上控制。
30道言語題目,在考試時建議以30-35min為宜,期中邏輯填空平均40s一題,片段閱讀平均70s一題,這樣既可以保證正確率,又可以保證不會占用其他科目時間。
4.備考時堅持。
言語部分的學習最忌諱的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剛開始躊躇滿志,過幾天開始厭煩,凡是貴在堅持,建議大家每天讓自己保持在學習的狀態,做30-60題即可,不用太多,但是要做到每題做到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片段閱讀題方法指導:
主旨概括題是片段閱讀題型所考查的一大重點,可以說大概占到片段閱讀題量80%,那么如何識別片段閱讀題呢,它在提問方式上具有很明顯的標志,如果考生發現其提問方式含有主旨、主要內容、主要意思、核心、主題、概括、意在、觀點等字眼,那么我們基本可以確定是主旨類概括題目。
明確了是主旨概括題,我們的解題思路就在于閱讀的過程中尋找到重點語句,即主旨句,然后和備選答案進行比對,選擇最為匹配的一個最優項,該選項即為這確答案。那么如何去找文段的主題句,尋找文段的重點內容呢?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三步:
一、通過關鍵詞進行尋找,關鍵詞一般包括關聯詞語、結論性詞語。
言語理解與表達中經常出現的關聯詞以下幾類:
轉折關系:不過、可是、雖然……但是,卻,然而,一般強調轉折后的內容。
遞進關系:甚至、更、而且、不僅……還……,一般強調遞進后的內容。
因果關系: 所以,因此,之所以……是因為……(強調原因),強調結果。
總結性詞語:總之,總而言之,綜上所述,由此可見,后面接重點。
【例題】科學的本質是創新,那些變不可能為可能的發現,樹立了科學史上的一個又一個里程碑,比如19世紀有機尿素的合成,打破了“有機物只有靠動植物的生命力才能合成”的思想禁錮。但當我們自信能夠通過合成超出自然的物質去戰勝自然時,也應反思這些物質對健康、環境的反作用,畢竟它們改變著我們的衣食住行。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不應該過于迷信科技的作用
B.應對合成技術進行全面的評估
C.應全面審視科技對人類及環境的影響
D.科技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及人類的思維方式
【答案】C。 解析:“但”后的內容是文段的關鍵句。這句話強調的是在我們運用科技改變社會的同時,也反思科技對健康、環境的作用,即要全面審視科技對人類及環境的影響。B的論述范圍,可排除。故本題答案為C。
二、通過關鍵句找重點,關鍵句一般有首尾句(首少尾多)、評論句、疑問句、設問句、對策句等,考試中常出現的是首尾句。
【例題】在與自然災害的抗爭中,人類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實固然必須正視,但普通民眾是否就無可作為呢?在災害預測還無法做到完全精確的今天,每一個人該如何保護上天賦予我們的寶貴生命,該如何在災難降臨的那一刻做出最及時而智慧的選擇,該如何自救、救人,避免或減少悲劇的發生?這些事情,其實都可以通過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來完成。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A.人類與自然災害的抗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B.在自然災難面前人的首要任務是保護生命
C.災難降臨時的及時而智慧的選擇非常重要
D.教育可以在自然災害中保護更多寶貴的生命
【答案】D。解析:文段提出了如何避免悲劇發生,如何救人這個話題,并在文段中給出了答案,也就是通過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可以概括為教育。也就是說對于如何解決救人這個問題,文段給出的對策句是最后一句通過教育可以保護生命。也就是教育能夠避免悲劇,能夠救人。即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答案很容易選定為D。只有D才能凸顯教育避免悲劇、救人的這種作用。
三、分析文章的結構脈絡,一般來說,常見的結構主要有總分總,總分,分總等結構。
【例題】 作物生產系統,是一個作物—環境—社會相互交織的復雜系統,作物生產的高產、優質和高效通常又是矛盾的和難于協調統一的整體,而且,高產、優質和高效三者的主次關系也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可見農學學科的研究對象不僅涉及自然因素,而且涉及了社會因素。
這段文字意圖說明:
A.農學學科的研究對象既涉及自然因素又涉及了社會因素
B.作物生產系統是一個作物—環境—社會相互交織的復雜系統
C.農學是服務于作物生產的一門綜合學科
D.必須以系統學的觀點來認識農學和作物生產
【答案】A。解析: 該段材料屬于分總結構,由尾句的可見一詞表示對全文段的總結,屬于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總結論點(鋪墊式)。所以重點關注尾句,四個選項的表述與尾句最為接近的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