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行測言語理解方法
公務員行測言語理解方法:速解片段閱讀題
一、建立關鍵詞與結構敏感性
宏觀上主要抓文章的結構,判斷文段的重點信息和次重點信息,從而找出作者想通過材料表達的意思。目前公考中,大部分考題都是以議論文的形勢出現,既然是議論文,那一定會有論點和論據,時間比較緊張的情況下,重點讀論點的內容,論據是為了支撐論點而存在的,所以重點在論點部分的信息。常見文段結構分為總分、分總、轉折、遞進等。
【例題】文學有宣傳的作用,但宣傳不能代替文學;文學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學。文學作品能產生潛移默化、塑造靈魂的效果,當然也會做出腐蝕心靈的壞事,但這二者都離不開讀者的生活經歷和他們所受的教育。經歷、環境、教育的等等都是讀者身上、心上的積累,它們能抵抗作品的影響,也能幫助讀者理解作品。讀者對每一本書都是“各取所需”。只有日積月累、不斷接觸,才能在不知不覺間受到影響,發生變化。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 文學的影響常是潛移默化的
B文學的教育作用常為人們所忽視
C文學作品的影響力受讀者背景的影響
D文學作品的宣傳作品并非天然產生的
【中公解析】這是一個分總結構的文段,整個文段在講文學作品對讀者的影響。最后一句話總結說只有日積月累、不斷接觸,才能在不知不覺間受到影響,發生變化。這里的日積月累和不斷接觸值得是生活經歷、環境、教育等等。同義轉述即為C。
二、特殊結構問題之快速解題法
目前考試中的一種題型出現頻率較高,而且選項常常十分具有迷惑性,這就是因果結構文段中的一種文段,文段在一開頭提出一個現象或者是現在存在問題,接著對這個現象或者問題加以分析,分析出現該現象或導致該問題的原因。對于這種結構的文段,作者的重點想要表達的在原因上面,但原因只是該文段的內容,如果題目問的是該文段意在強調什么或者意在說明什么?那我們需要分析作者為什么寫該文段,也就是作者想通過該文段表達一個什么樣的觀點。這樣的文段也可以看作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結構的文段,這種結構重點在解決問題,只是很多情況下文段中只是提出問題--分析導致問題的原因,那作者的意圖依然是在解決這個問題,至于這個解決方法,如果文段中說導致該問題的原因是A,那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應該是解決A。
【例題】學術圈被譽為良心的最后庇護所之一,遺憾的是它似乎也淪陷了。中國學術制度問題,根本在于學術行政化、學界官場化。學者們的主要心思不在學問上,不抄、不造假,哪里有成果?在中國反學術不端機制執行上,引入“學術死刑”和“賞金反腐”,聽起來是可行的??蓡栴}是,眼下在“自己調查自己”、“自己監督自己”的機制之下生活得很愜意的學界眾生,有什么動機來革自己的命呢?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A.當今的中國學術界存在著嚴重的學術腐敗現象
B.應建立相關的懲戒機制給學術腐敗現象以嚴懲
C.解決學術腐敗問題要從學術行政化和學界官場化入手
D.當今中國學術腐敗現象的本質原因
【中公解析】選項中D項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文段確實是在分析當今中國學術腐敗現象的本質原因,但問的是作者的意圖,作者不是為了分析原因而分析原因,更多的是在找解決中國學術腐敗的措施和辦法。文段首先講述了學術圈存在學術腐敗問題,并且提出中國學術制度問題的根本在于學術行政化和學界官場化的觀點。接下來從學者們的表現和中國反學術不端機制執行的局限性兩個方面來論證該觀點。由此可知,文段意在強調的是解決學術腐敗問題要從根本上入手,消除學術行政化和學界官場化。因此本題答案為 C。
公務員行測言語理解方法:正確使用成語
1.望文生義
就是看到某一成語時想當然地認為成語意思就是字面意思,例如:第一朵武俠奇葩當屬83 版《射雕英雄傳》。這部電視劇播出時,幾乎萬人空巷,人們在家呆著守著熒屏,路上顯得靜悄悄的。(萬人空巷是形容人非常多、熱鬧的,而此句根據字面意思理解為一個人都沒有),此類成語常見的有不足為信、不刊之論、三人成虎、明日黃花等等。
2.不辨色彩
主要指一些含有褒貶色彩的詞語用錯了語境。例如:
下列各句中,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
A.在這些有口皆碑的鐵的事實面前,犯罪嫌疑人沮喪地低下頭。(有口皆碑)
B.在任何事情面前,都不能甘于人后,要一馬當先。(一馬當先)
C.辯論會上,他能抓住要點,隨機應變,擊敗對手。(隨機應變)
D.在這次科學盛會上,科學家都滔滔不絕油嘴滑舌的表明自己的見解。(油嘴滑舌)
答案:C
中公解析:有口皆碑是褒義詞,題干范圍是貶義的語境;一馬當先主要用在好的事情上,題干中指的是任何事情,范圍不符;油嘴滑舌是貶義詞,題干為褒義語境,選擇C。
3.不管范圍
有一些成語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圍,像美輪美奐只能用來說明建筑物或建筑物上的裝飾,明日黃花只能用來說明消息或新聞過時。例如:習習的風輕掠過河面,微波粼粼,投射長廊斑駁的白墻上,竟是我說不出的美輪美奐。
4.不避重復或矛盾
重復指連續出現同一個意思,例如:要解決孩子上幼兒園難的問題,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各級政府要把學前教育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提高投入比例,增加公辦幼兒園的數量,以滿足城鄉居民子女的入園需求。
矛盾指語境和詞語的意思不能同時發生,例如:當時暴雨如柱,搶險隊員只能安步當車趕到搶險現場。題干中情況非常危險,而安步當車是形容悠閑的的樣子,所以兩者矛盾。
5.形似混淆
形似混淆指有些詞語字面上非常相似,例如另眼相看和刮目相看、聳人聽聞和駭人聽聞等,這些詞語用在句子中互換是不正確的。
如果句子中出現的成語如果不認識,考生可以試著去猜測題干中的錯誤。雖然不是十分準確,但是也可以解決一部分題目。
(1)當題干用了成語的字面意思,我們猜測句子犯了望文生義的錯誤。
(2)當成語或題干句子存在感情色彩,我們猜測錯在不辨色彩。
(3)當題干所用成語與我們熟知的另外一個成語十分相近,我們猜測錯在形似混淆。
中公教育專家認為,成語正確使用難度并不大,重點是大家要有足夠的積累,同時要學會猜測出題者的意圖,找出錯誤點,從而選出正確答案。
公務員行測言語理解方法:常見考點分析
考點之一:邏輯填空之詞語辨析
詞語辨析是邏輯填空的考查重點,它需要考生有較大的詞匯量和靈活的做題技巧,在這里想拿到分數并非易事。
【例1】近幾年我國出土了大量先秦時期的典籍,使我們有可能對過去被批判為偽書的作品重新加以______。
A.甄別 B.鑒別 C.辨別 D.鑒賞
【中公解析】答案選A。由“使我們有可能對過去被批判為偽書的作品重新加以______”可知,所填詞語應能夠對偽書進行重新分析、定性,“鑒賞” 與題意明顯不符,沒有“賞”的意思,排除。“甄別”指對不同的事物在認識上加以區別;“鑒別”一般用來指判別事物的好壞。兩詞用在此處均無法表現句意,排除。“甄別”指通過考核來辨別真偽,符合語境。
應對技巧:排除明顯不正確的選項后,剩下的詞語可以從相異的詞進行辨析,“甄別”的“甄”區別真假的意思,符合語境。這樣從相異字進行辨析的方法稱為“語素聯想”,在做題時可以作為技巧選擇正確答案。
考點之二:閱讀理解主觀型題目
主觀型題目是閱讀理解常會出現的題型,題目篇幅長,很多考生看到這么長的篇幅往往精力不集中,也不愿意多花時間去閱讀,因此正確率也往往不能保證。
【例2】來自不同語言群體和文化的人需要彼此交流,就必須尋找交流工具。在一個層面上,他們可以依賴受過特殊訓練的專業人員,這些人可以熟練使用兩種以上的語言來作口譯和筆譯。但這是不方便的,花費的時間和代價是昂貴的。因此,在整個歷史上,不斷出現通用語言,在古代世界和中世紀世界是拉丁語,在西方幾個世紀中是法語,在非洲的許多地區是斯瓦西里語,20世紀后半葉,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地區是英語。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翻譯作為交流工具的局限性顯而易見
B.通用語言是處理語言差異的有效手段
C.交流工具會因時代和層次需求而變化
D.人類為尋找通用語言進行過長期探索
【中公解析】答案選B。文段先指出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不便,后由“因此”引出文段的論述中心——通用語言,與此相關的只有B、D兩項。文段并未論述人類為尋找通用語言進行過長期探索,D無中生有,排除。故選B。
應對技巧:主觀型題目考查的歸納概括能力,因此有些文章結構本身就帶有概括的部分,例如在閱讀時,出現諸如“因此”、“總之”、“于是”等總結型詞語就基本可以斷定,文段總結型篇幅在這些詞之后。而當出現類似“但是”“更重要的是”等表示轉折、遞進的詞語時,我們也可以斷定,文章想講的重點是在這之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