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哲理題練習題及答案解析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哲理題練習題及答案解析【例1】
這段文字主要說的是( )。
A.喝茶時的心情
B.人生淡,茶水清
C.喝茶,喝的不光是心境
D.喝出茶苦,才“嗅出”出茶香
這是一篇應用文——散文,而散文的特點即“形散而神不散”。文段的“神”在哪里?即最后一句話: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濃香,人生也要經歷磨練后才能坦然。此處并非單純告訴我們喝茶好,而是升華到人生層面,告訴我們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只有沸水之后才有濃香,人生也是需要磨礪之后才能坦然。因此正確答案只有B項:人生淡,茶水清。因此,做此類題目需要我們先去了解文段體裁特征,以幫助我們確定選項特征。
文章體裁無非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而應用文又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公務員考試行測中這類題目以考察記敘文為主。因此專家在此重點給大家講解記敘文的解題方法。
第一類、記敘文——現象類
現象類記敘文包括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這類題目并非只告訴我們有這樣一些事情,而是告訴我們反映出來的道理。因此首先不能就事論事,需要我們透過現象抓住這件事情所反映的本質和實質。其次,應該符合大政方針和主流價值觀。最后,正確答案應該是理性、深刻、有高度的。以下題為例: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哲理題練習題及答案解析【例2】
翻開許多城市的晚報,許多航空公司都在刊登如下廣告:“飛機遠比汽車安全!你不要被空難的夸張報道嚇破了膽,根據航空業協會的統計,飛機每飛行1億千米死1人,而汽車每走5000萬千米死1人。”汽車工業協會對這個廣告大為惱火,他們通過電視公布了另外一個數字:“飛機每20萬飛行小時死1人,而汽車每200萬行駛小時死1人。” 這段話告訴我們( )。
A.通過距離與時間上的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事實上汽車遠比飛機安全
B.面對媒體宣傳我們不能單方面相信某些信息,了解事實真相還需要作全方位的分析
C.媒體只關心能否提高收視率和發行量,不尊重事實
D.為搶奪客源,新舊交通巨頭之間的矛盾沖突愈演愈烈
【解析】答案選B。文段描述的現象是報紙、媒體是為商家服務的,并非為老百姓服務。我們不能單看廣告就聽信,而應該透過廣告自己去分析。根據解題原則:不要就事論事。因此不能停留在討論飛機和汽車上,應該排除A、D。此外,C項依然流于表面,沒有進行深刻分析、針對本材料的本質進行分析而得到的道理。根據解題原則“理性、深刻、有高度”。因此正確答案為B。
第二類、記敘文——故事類(哲理故事、名人軼事)
這類題目的答案有三個特點:第一,不是對材料內容的概括,而是基于材料內容抽象出的道理。第二,選項本身哲理性較強。第三,正確選項大都會上升到精神層面,有激勵人的作用。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哲理題練習題及答案解析【例3】
蝸牛參加了很多次動物運動會,成績如下:跳高,零;跳遠,不到一厘米;短跑,一小時一米;馬拉松,到了下一屆運動會開幕還沒跑完,結果每次都沒有得獎,今年,蝸牛參加了攀巖比賽,它速度不快,但卻登上了頂峰,獲得了冠軍。
與這個故事寓意最相符的是:
A.天生我材必有用
B.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C.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D.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解析】答案選A。根據解題原則“正確選項上升到精神層面,有激勵人的作用”。那我們需要思考一下,蝸牛的何種品質可以激勵我們呢?以蝸牛的身體素質跳或者跑怎么可能得冠軍呢?而攀巖是蝸牛的長處,因此,蝸牛利用自己的優勢,取得了成功。所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總會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的。因此,正確答案為A。B項、C項講堅持的作用,D項強調每個人都有缺點。而文段強調的是每個人都有優點。因此答案為A。
第三類、感悟型(人生感悟)
材料主要是自己內心的感悟,有可能是身邊發生的事情,或者感悟到、體會到什么。這種題目有以下特點:第一,不是對材料內容的概括,是基于內容上的感悟;第二,大多要上升到人生層面。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哲理題練習題及答案解析【例4】
一塊木料,能不能用,怎樣使用,舍棄什么,不是用嘴說,也不是用眼看,更不是憑“老經驗”去推斷下結論——權威只有一個,就是用尺子量一量,用墨線校一校。這就是“匠人規則”。匠人們之所以令人肅然起敬,源于他們對工作一絲不茍,始終遵循“尺子最有發言權”這一準則。
這段文字中的“匠人規則”啟示我們( )。
A. 規則是有標準有角、非常清楚的,丁就是丁,卯就是卯
B. 尊重規則、遵守規則,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和根本
C. 規則可懲罰違反它的人,又可保護和賞賜遵守它的人
D. 規則作為尺度和準繩,為人們做事提供了一個客觀的標準
【解析】答案選B。文段重點句是最后一句,并非強調規則重要,而是說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因此答案為B。
猜你感興趣:
1.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邏輯推理練習題及答案
2.國家公務員考試資料分析習題帶答案
3.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選詞填空題及答案
4.國家公務員資料分析習題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