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公務員片段閱讀精選題及答案
天津公務員片段閱讀精選題(一)
A. 外資銀行進入新興市場國家的過程
B. 新興市場國家銀行業發展的過程
C. 外資銀行提供優質服務的過程
D. 新興市場國家銀行業擴大市場份額的過程
2、哲學曾經是一種生活方式。所謂蘇格拉底的哲學,不只是他和別人對話的方法,以及他在對話中提出的種種理論,更是他不立文字、浪跡街頭、四處與人閑聊的生活方式。哲學從一開始就不是一種書面的研究,而是一種過日子的辦法。只不過我們后來都忘了這點,把它變成遠離日常的艱深游戲。
即便是很多人眼中刻板的康德,也不忘區分“學院意義的哲學”和“人世意義的哲學”,并且以后者為尊。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哲學源于生活,應服務于民眾
B. 如今的哲學發展偏離了它的本質
C. 康德和蘇格拉底的哲學觀念一脈相承
D. 當代人們對哲學的詮釋方式發生了改變
3、在安科萊,以畜牧為生的希馬人和以農業為生的伊魯人共同居住;在亞利桑那,納瓦霍人以前靠狩獵和采集為生,現在主要以畜牧為生,他們與經營農業的霍皮人為鄰;澳洲東南沿海地帶以前住著以漁獵和劫掠糧食為生的土著居民,現在卻住著從事農業、畜牧業及工業的歐洲人。
作者列舉這些事實意在說明( )。
A. 環境迫使人們接受某種生活方式
B. 人們對自然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
C. 不同文化的族群完全有可能和諧相處
D. 地理環境并非人類生產方式的決定因素
4、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隨著人們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當美的東西與人處在某種關系當中,它是美的;處在另外的關系當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種美。例如西湖,當晴光瀲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時候,條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當時杜甫寫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時的雨可以說是美的。可是當杜甫寫道:“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這時的雨,你又能說是美的嗎?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美與不美可以相互轉化
B. 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事物
C. 任何東西的美,都隨著它與人所處的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D. 美的東西不可能永遠都是美的
5、在二審終審制的法律前提下,再審終審案件怎么也不應該是司法部門的本意,剩下的理由只能是“順應民意”了。“順應民意”雖然是天大的好事,但對于法律,“順應民意”應該體現在立法中,撇開司法的獨立性,就法律的穩定性而言,朝令夕改的東西絕對不是法律,可以任意加以修改的文本同樣也不可能是法律,這是法律本身樹立強大權威的必要條件。對一宗殺人案的判決,竟然如此一波三折,即便最終殺了罪有應得的李昌奎,同時也讓法律的威嚴大打折扣。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
A. 法院的判決不應順應民意,應只關注法律自身
B. 法院的判決不應朝令夕改,應該保持穩定性,以確保法律的威嚴
C. 我國二審終審制的案件審判程序不合理
D. 法律的穩定性是法律本身樹立權威的必要條件
天津公務員片段閱讀精選題答案
1.根據就近原則及對文段的剖析可知:“這個過程”指的是銀行業務主體為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相互競爭的過程。故選D。
錯項分析:A項,該項是整個文段的背景鋪墊。
B項,擴大范圍,“銀行業發展的過程”要大于“擴大市場份額的過程”。B項錯誤。
C項,文段沒有提及“外資銀行提供優質服務”這一點。
2.從文段可以看出作者的態度傾向,肯定“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和過日子的辦法”,認為“學院哲學”背離了哲學的初衷。由此可以判斷作者是想要哲學回歸到原本“過日子”的狀態。結合選項可知A項正確。
錯項分析:B項,是文段后面的內容,從整個文段來看,文段的重點不在于講哲學的發展變化,而是強調其原本的意義。
C項,從表述可知,蘇格拉底和康德的哲學是不同的,前者是“過日子的哲學”,后者是“學院哲學”。
D項,“詮釋方式”錯誤,文段是人們對哲學內容和意義的“詮釋”,而不是強調詮釋的方式。
3.三個分句的相同點在于“相同區域”,不同在于“族群”“歷史時期”的不同,因此可以得到D項的結論。即:地理環境并不決定生產方式。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錯項分析:A項,文段并沒有講環境如何使人類改變生活方式。
B項,文段沒有講人們是如何適應自然環境的,只是講生產方式隨空間或時間的轉變。
C項,第三個分句中只講了同一族群。因此C項錯誤。
4.C。文段是總~分結構,第一句話總起,提出論點,后面的內容都是為了說明這個論點而舉出的具體事例。因此,文段意在說明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美會隨著人們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即美的東西與人處在不同的關系中,人們對美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故C項正確。A項前半句正確,但是文段并沒有說美和不美可以互相轉化,而是說在不同的審美關系中,美的東西可能是美的,可能是不美的,也可能是另一種美。B項過度推斷,文段敘述的角度比較客觀,并沒有提倡什么或者要求什么。D項說法過于絕對,并非文段意圖所在。
5.A項屬于過度推斷,由“‘順應民意’雖然是天大的好事”可知,文段并沒有否定法院判決應順應民意,故A項錯誤。C項屬于主觀臆測,文段只是提及了“二審終審制”,并沒有對這項制度加以評價,故C項錯誤。D項的迷惑性較大,由“就法律的穩定性而言…必要條件”可知D項本身說法正確,但通讀文段可知,文段的展開圍繞的都是法院對李昌奎案作出的判決,且從內容的豐富程度來看,B項顯然包括D項,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
天津公務員片段閱讀精選題(二)
1、在人類進步的道路上,發現與發明層出不窮,我們根據這些把人類的進程劃分成先后相承的若干階段。同時,各種社會制度,因為與人類的永恒需要密切相關,都是從少數原始思想的幼苗發展出來的,也同樣成為我們劃分階段的依據。將這些制度,這些發明與發現綜合起來,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人類出于同源,同一發展階段中人類有類似的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在相似的社會條件中人類有同樣的心理作用。這段話的意思是()
A. 人類出于同一祖先,因此有同樣的需要和心理
B. 同一種族的成員在同樣的發展階段中有相同或類似的需要和心理
C. 人類所有種族在相似的情況下,其需要和心理是相同或相似的
D. 在社會條件不盡相同的情況下,人類的心理作用仍然可以是一致的,而具體的需要在相同的條件下只能是近似的
2、有的人說,學文言文對學生作文有幫助,不但是沒有壞影響,不會“不文不白”,倒大有好處;點綴一點文言詞語,和一些文言句法,很有滋味。聽口氣,大有非此不可的味道,雖然沒有說得這么明白。當然,我不否認學習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對白話文的寫作有幫助,幫助表現在兩個方面:篇章和語言。這也可以說是對現代作家的一種批評。為什么這些不能從現代作品中學到,還要到老祖宗那兒去討救兵呢?
下面對文段中畫線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現代作家應該受到批評,因為他們濫用文言詞語,影響不好
B. 現代作品在篇章和語言方面未經時間的篩選,不如古代作品
C. 學習寫白話文而必須求助于文言文,說明某些現代作品的不足
D. 白話文沒有滋味,雖然沒有明說,實際上是對他們的一種批評
3、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種心靈沐浴沖涼的感覺。真得感謝盲人音樂家阿炳,他用一把胡琴,教會我們聽泉。讓我們知道,感覺山中清泉應該打通生命所有的孔竅,只憑眼睛直觀是不夠的。我們和阿炳的差別就在于不懂得讓心靈長出眼睛看宇宙,讓耳朵生出觸須撫摸自然。從這個角度說,也許我們才是真正的盲人。我們沒有化清流為音樂的神力,而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縱即逝的靈感,再加進自己的天分、才華與生命的感悟,人間就淌出了不朽的經典。
下面對文段中所謂“也許我們才是真正的盲人”這句話,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我們不能用心靈感悟宇宙和自然 B.我們沒有化清流為音樂的神力
C.我們不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靈感 D.我們只憑眼睛直觀,缺乏天分和才華
4、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同步發展,將從根本上解決欠發達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經濟發展的進程表明,農村發展和流入城市的農民所積累的資金,成為發展鄉鎮企業的啟動資金,鄉鎮企業的發展使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的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小城市則發展成為中等城市。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又進一步促進鄉鎮企業反而發展。如此相輔相成,也就為農村工業化,鄉村城鎮化鋪平了道路。這段話主要觀點是什么( )
A.應當堅持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同步發展
B.鄉鎮企業將發展成為農村的小城市
C.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同步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舉措
D.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將促進鄉鎮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5.法國語言學家梅耶說:“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語言.”所以,語言的工具性本身就有文化性。如果只重視聽、說,讀、寫的訓練或語言、詞匯和語法視則的傳授,以為這樣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往往會因為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而頻頻出現語詞歧義、語用失誤等令人尷尬的現象.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
A.語言兼具工具性和文化性 B.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的特點
C.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應受到重視 D.交際中出現各種語用錯誤的原因
天津公務員片段閱讀精選題答案
1.答案:C。本題可以采用排除法。A項內容,原文沒有涉及,直接排除。人類的相似需求和心理,文中沒有按照種族來劃分,B項錯誤。D項“在社會條件不盡相同的情況下,人類的心理作用仍然可以是一致的”的說法,文中并未提及,是無中生有的敘述,所以排除。
2.答案:C。既然是問對畫線句子的理解,那么就不能偏離這個句子尋找答案。“這也可以說是對現代作家的一種批評。”一句中的“這”指代的就是前句的內容“學習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對白話文的寫作有幫助,幫助表現在兩個方面:篇章和語言”,也就是說某些現代作品存在不足。A項,“濫用文言詞語”文中并未說是作家的行為,所以不應批評作家。B項,現代作品存在不足的原因不是未經時間篩選。“白話文沒有滋味”只是語言欠缺的一種表現,所以D項以偏概全。
3.答案:A。本文段是考察對特定語句的理解,那么我們應將句子還原到文中,聯系上下文解讀句子的含義。“這個角度說,也許我們才是真正的盲人。”我們要挖掘的就是“這個角度”是什么,這就是我們成為“盲人”的原因。顯然“這”指代的是“不懂得讓心靈長出眼睛看宇宙,讓耳朵生出觸須撫摸自然”。那么本句要強調的就是“心靈的感悟”。C項是我們成為“盲人”的后果,而不是成為盲人的原因。BD可以輕易排除,這里不做贅述。
4、答案:A。本題有兩個關鍵點:
第一:首句為核心。農村工業話和城市化的同步發展,將從根本上解決欠發達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首句,顯然是本段的核心觀點句。這需要一點背景知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這就是城市化和工業化。通過城市化,把農村人口轉移為城市人口,通過工業化讓剩余勞動力可以迅速轉移為工人。這樣可以看出,首句后面的論述都是對農村人口轉移的例證。
第二點:把握結構。“經濟發展的進城表明”這個主謂結構的短語,明顯提示我們,后面是用經濟發展的進程事實作為論證的材料,用事實說話。引用事實例證過后,末尾對論證進行了總結,回應了首句的觀點。
所以說,堅持二者的同步發展才是主要觀點。
5、答案:C。根據“語言的工具性本身就有文化性”可知這段文字強調的是語言的文化性,所以選項A不正確。“如果……”一句說明了目前語言教學工作中忽視文化教學的后果,可見選項C正確,選項B、D不正確。
天津公務員片段閱讀精選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