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國家公務員行測片段閱讀句群類型及快速解題方法技巧
所謂句群,就是由前后連貫共同表示一個中心意思的幾個句子組成的群體。因此對于片段閱讀來說,一則材料即是一個句群。根據材料的類型,可以劃分為總分句群、轉折句群、因果句群、并列句群四類。
(一)總分句群的三種類型:總分、分總、總分總。
1、總分句群的行文方式:①提出觀點—并列分論點①+②(要領式)
②提出觀點—說理論證—舉例論證(要領式)
③內容總概—具體說明
對于總分句群,首句是重點句,因此要關注首句。
例1:如果沒有閃電,人類將失去一位勤勞的“清潔工”。閃電交作時,大氣中的部分氧氣被激發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線,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線過量照射的危害。閃電過程中產生的高溫,又可殺死大氣中90%以上的細菌和微生物,從而使空氣變得更加純凈且清新宜人。
2、分總句群的行文方式:①提出問題—引出觀點—(論據說明)(鋪墊式)
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總結論點(鋪墊式)
③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鋪墊式)
其中,提出問題也可以是指出一個現象或者背景。
顯然,分總句群材料的重點在尾句。尾句是整個材料關注的重點。
例2:作物生產系統,是一個作物—環境—社會相互交織的復雜系統,作物生產的高產、優質和高效通常又是矛盾的和難于協調統一的整體,而且,高產、優質和高效三者的主次關系也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可見農學學科的研究對象不僅涉及自然因素,而且涉及了社會因素。
3、總分總句群行文方式:提出觀點—分析論證—重申觀點
對于總分總句群的材料應該重點關注首尾句。首句和尾句歸納聯合起來才是總分總句群材料的重點。單獨說首句或者單獨說尾句是重點多不全面。
例3: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同樣,每一個人也要學會欣賞別人,欣賞與被欣賞是一種互動的力量源泉,欣賞必然具有愉悅之心、仁愛之懷、成人之美之眷戀;被欣賞必然產生自尊之心、奮進之力、向上之志,因此,讓我們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賞。最能概括這段文字的是:
(二)、轉折句群
即句子是轉折關系。常用的關聯詞語有:“但是”“可是”“然而”“不過”“不料”“可惜”等。轉折句群的文段,重點在轉折后。也就是關聯詞語之后是重點。
例:按照認識的順序,人們的認識是從具體的、個別的、有限的事物開始。然而人的思維本性總是不滿足于對具體事物的個別方面或局部的支離破碎的認識,不愿意停留在“管中窺豹,只見一斑”的狀態。
(三)、因果句群
句子之間是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常用的關聯詞語有:“因為”“原來”“所以”“因此”“由于”“原因是”“是因為”“就因為”“正因為如此”“其結果”。因果句群的文段重點在結果。
例:因為土地的升值幅度很大,潛力很大,對地方的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在城市化進程中,土地的城市化成為地方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
(四)、并列句群
句子之間的關系是并列關系。常用的關聯詞語有:“也”“又”“還”“同時”“同樣”“與此同時”“此外”“相反”“一方面…另一方面”“一類…另一類”。并列句群的文段沒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需綜合概括文段幾方面反映的內容。
例:有的人有一個轟轟烈烈的生,卻留下一個默默無聞的死;有的人有一個默默無聞的生,卻有一個轟轟烈烈的死。有的人顯赫一時,卻只能成為匆匆的過客;有的人潦倒終生,卻成為歷史天空閃亮的星斗。
二、片斷閱讀快速解題方法
(一)、關注關鍵詞句
在解答片段閱讀題目的時候,我們常常可以通過材料中的一些關鍵信息的提示來找到文段的重點所在,這種方法稱為關鍵信息識別法。片段閱讀部分的關鍵信息主要包括數字信息、時間信息、修辭手法、高頻詞語、處于特殊位置的句子(包括中心句在文段開頭和結尾)、標點符號、重要概念。考生在文段中遇到這些信息,要格外關注,看其是否提示了文段的重點所在或者是否對概括文段、理解文意有著重要作用。例如:
2001年,占世界人口4.68%的美國人消耗了世界衛生資源的46.7%,人均衛生費用支出4873美元;占世界人口0.5%的加拿大也消耗了2.22%的世界衛生資源。美、加兩國的衛生資源可謂充足,但是調查顯示,當時還有13%的美國人、11%的加拿大人沒有享受到必需的衛生服務。在美國,53%的醫療需求未得到滿足者認為,這主要是由于費用過高導致的,在加拿大,32%的未滿足者認為,等候時間過長是主要原因。
作者通過這段文字最有可能想說明的觀點是( )
A.不能籠統的將未滿足需求作為衛生資源總量供給不足的根據
B.發達國家消耗了世界上大部分的衛生資源
C.美、加兩國的衛生水平高,衛生資源總量充足
D.世界各國占有與消耗的衛生資源是極不均衡的
【解析】文段先用具體數字說明了2001年美、加兩國人數與消耗世界衛生資源的狀況,說明兩國的衛生資源充足;接著以數字具體說明衛生資源充足的美、加兩國仍有一部分人沒有享受到必需的衛生服務;最后解釋這部分人醫療需求未得到滿足的原因——“費用過高”或“等待時間過長”。由此可知,“未滿足需求”不能直接作為“衛生資源總量供給不足”的根據,A合文意。
(二)、排除干擾法
一般來說,文段中的中心觀點是較為容易得知的,但是想要迅速作出答案則不是那么容易的。因為公務員考試總是希望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的。所以他們會故意設置一些迷惑來誤導我們。因此,建議大家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去偽存真,抓住題干要害選擇正確答案。在做題時,一切看似正確實則錯誤或與題干不相關的選項都應該被排除。例如:
生長在水中或水邊的動植物的遺體是最容易被保存下來的,因為保存動植物的遺體的必要條件是快速掩埋,而在淤泥不斷淤積的海洋、河流及至湖泊中,動植物的遺體以及其他東西能夠被快速掩埋。
這段話主要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即:
A.動植物遺體很容易在淤泥不斷淤積的海洋、河流乃至湖泊中保存下來。
B.只有生長在水中或水邊的動植物的遺體才能被保存下來。
C.淤泥不斷淤積的海洋、河流乃至湖泊是保存動植物遺體的最佳環境。
D.只要被快速掩埋,動植物遺體就能被保存。
【解析】題干中說生長在水中或水邊的動植物的遺體最易被保存,但這并不代表生長在其他地方的動植物的遺體絕對不能被保存,故B錯。C為無關選項。快速掩埋只是動植物遺體被保存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D項混淆了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故D錯。因為淤泥不斷淤積的水域有利于快速掩埋,所以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動植物遺體容易被保存,這是題干所要表達的正確觀點,故選A。
(三)、結構分析法
作為一段話來說,都是句與句的結合,肯定存在一定的邏輯性。看到一段文字之后首先應該做的是從整體上來分析這段話的結構,從句與句之間的聯系來把握文段的主要意思,從而迅速對語段本身有清晰正確的認識。例如:
我們的一些科普文章常常激不起公眾的興趣,原因之一便是枯燥。要把科普文章寫得“郁郁乎文哉”,就需要作家的筆。科學的飛速發展,為文學寫作提供了一座富礦。相信有眼光的文學家一旦領略科學題材的廣闊富饒,便會陶醉在它的無限風光中樂而忘返。
這段文字談論的是
A.科普文章對作家的依賴。 B.科學和文學互相依賴的關系。
C.科學和文學互相激勵作用。 D.科學發展為文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解析】題干的前兩句強調了科普文章與作家文筆的關系。第三句強調科學對文學的促進作用,第四句進一步強調文學家由此產生了對科學題材的喜愛。題干并沒有提到文學對科學的作用,所以應該排除B,綜合考慮,應該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