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演繹推理解題技巧(2)
演繹推理技巧之三:靈活運用矛盾分析法
各地公務員考試中,都有這種類型的試題:
試題8、(北京2008-35)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個會游泳。甲說:“我會”,乙說:“我不會”,丙說:“甲不會”。如果這三句話,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會游泳的是()。
A、 甲B、 乙 C、 丙 D、 無法判斷
這類試題中的條件都沒有確定,但其中的矛盾顯而易見,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試題。歷年至今,“矛盾”類試題在全國各地公務員考試中反復出現。解析這類試題,關鍵要找到條件之間的邏輯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邏輯矛盾?簡明地說,兩個不同的斷定,必有一個真,一個假(不必明確哪個真、哪個假)。比如:“這馬是白的”和“這馬不是白的”就構成了邏輯矛盾。兩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這馬是白的”和“這馬是黃的”就不是邏輯矛盾。雖然它們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紅色的馬呢?
兩個矛盾的命題必然一真、一假。那么,無論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的情況,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于矛盾命題中,其余命題的真、假就完全明確了。如:在只有“一真的”情況下,這個“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題就都是假的無疑;反之亦然。
掌握了這些常識,就可以用“鎖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題。
[解析]
(1)題中“甲說‘我會’”和“丙說‘甲不會’”矛盾,必有一句真、一句假。在只有“一句真”的條件下,真話就在甲、丙二人間,剩余的乙肯定是假話。
(2)從乙的假話“我不會”推知:乙會游泳。答案為B。
同樣思路,請看廣東試題:
試題9、(廣東2008-76)在向南方雪災受災地區的捐款活動中,某慈善組織收到一筆10000元的匿名捐款,該組織經過調查,發現是甲、乙、丙、丁四個人當中的某一個捐的。慈善組織成員對他們進行求證時,發現他們的說法相互矛盾:
甲說:對不起,這錢不是我捐的。 乙說:我估計這錢肯定是丁捐的。
丙說:乙的收入最高,肯定是乙捐的。 丁說:乙的說法沒有任何根據。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個說了真話,那么到底誰是真正的捐款者呢?()
A、 甲B、乙 C、 丙 D、 丁
[解析]
(1)題中乙和丁說話矛盾,四人唯一的真話在兩者中,其余二人的話都假。
(2)從甲的假話“對不起,這錢不是我捐的”,即刻推出:錢是甲捐的。正確答案為A。
在增加難度的“矛盾”試題中,往往出現“兩真、兩假”條件,這就不僅要利用矛盾,還要結合假設才能快速解答。如:
試題10、四名潛水隊員是好朋友,預測他們參加深海探察預選情況:
張東:我估計咱們四個人誰也沒有條件入選。
劉霞:別人條件再強,我看咱們幾個也能有入選的。
大勇:這次深海探察不能一個女隊員沒有啊!劉霞和晶晶最少能入選一個。
晶晶:是啊,我條件合格,應該入選。
最后證明其中有兩人猜對了。實際情況是()。
A、 張東猜對,沒人入選 B、 劉霞猜對,大勇入選
C、 大勇猜對,劉霞入選 D、 晶晶猜對,晶晶入選
[解析]
(1)這四個好友,兩人猜對、兩人猜錯。(2)張東和劉霞的猜測有矛盾。
張東:四人都不能入選。 劉霞:我們有人入選。
張東和劉霞兩人矛盾,必然一個猜對、一個猜錯。剩余大勇、晶晶兩人中也無疑一個猜對、一個猜錯(因為有兩個對、兩個錯)。
(3)以上只找到一對矛盾,推理線索似乎中斷了。“條件不確定,假設是關鍵”。在條件不明確的情況下,運用假設。因為已經推出“大勇和晶晶”一對、一錯,假設“晶晶猜對”(晶晶入選),那么,大勇也猜對了(劉霞、晶晶最少選一個),這與一對、一錯不符。因此,晶晶猜對不成立,即:晶晶猜錯了(她沒入選),大勇猜對了。
(4)根據大勇猜對(劉霞、晶晶最少選一個),推出劉霞入選了。
答案為C。即:大勇猜對,劉霞入選。
[ 點撥]快讀:遇到真假變化,不必詳讀分清。
快解:揪出邏輯矛盾,剩余真假自明;
倘若真假未明,輔助假設可行。
矛盾分析,在解析其他類型的測試中,亦有廣泛應用。邏輯矛盾形式有一定的量(復合矛盾、量化矛盾、模態矛盾等),全國各地試題變化靈活。備考可參考本章稍后介紹的直言命題推理、模態命題推理、矛盾律、排中律綜合解析部分的有關常識和各類習題。
演繹推理技巧之四:告訴你如何用好排除法
公務員考試中,有些考題給出的確定條件較多。根據這些條件,若能直觀排除選項,則不必運用其他方法。只要把條件代入并排除與條件不符的選項,正確答案一目了然。
試題11、(北京2008-33)高中同學聚會,甲、乙、丙在各自的崗位上都做出了一些成績,成為了教授、作家和。
另外:
①他們分別畢業于數學系、物理系和中文系。 ②作家稱贊中文系畢業者身體健康。
③物理系畢業者請教授寫了一個條幅。 ④作家和物理系畢業者在一個市內工作。
⑤乙向數學系畢業者請教過統計問題。 ⑥畢業后,物理系畢業者、乙都沒再和丙聯系過。
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丙是作家,甲畢業于物理系 B、 乙畢業于數學系
C、 甲畢業于數學系 D、 中文系畢業者是作家
[解析]
(1)根據題中多個已確定條件可直接排除選項。
據條件⑤“乙向數學系畢業者請教”,排除B項:乙畢業于數學系。
據條件⑥“物理系畢業者、乙沒和丙聯系過”推出:甲 = 物理系,排除C項:甲畢業數學系。
據條件②“作家稱贊中文系”排除D項:中文系畢業者是作家。
(2)排除B、C、D后,答案為A。
排除法除用于對照排除選項外,還可用于排除多余的條件。多余的條件具有很強的干擾性。把獨立無關聯的條件分離出去,肅清干擾,看似復雜的問題會驟然簡明。如:
試題12、宿舍住著四個研究生,分別是四川人、安徽人、河北人和北京人。他們分別在中文、國政和法律三個系就學。其中:
①北京籍研究生單獨在國政系。 ②河北籍研究生不在中文系。
③四川籍研究生和另外某個研究生同在一個系。 ④安徽籍研究生不和四川籍研究生同在一個系。
以上條件可以推出四川籍研究生所在的系為哪個系?()
A、 中文系 B、 國政系 C、 法律系 D、 中文系或法律系
[解析]
(1)文中“四個人”對應“三個系”,而條件①中“北京籍研究生單獨在國政系”是無關聯的孤立條件,排除這個條件,就簡化為“三個人”對應“兩個系”。即:“四川、安徽、河北”研究生對應“中文、法律”系。
(2)根據條件②“河北籍研究生不在中文系”推出:河北人在法律系。
(3)根據條件③和條件④推出四川人和河北人在一個系,因此:四川人在法律系。
答案為C。
試題13、張、王、李、趙4人分別會鋼琴、豎琴、長笛、小號四種樂器中的兩種,他們有3個人擅長鋼琴,但沒有一種樂器是4人都擅長的,并且知道:
①張吹小號,而王不擅長,但能演奏同一種樂器。
②李不吹長笛,但張和趙擅長的不同樂器,李也擅長。
③沒有人既會小號又會豎琴。
④沒有一種樂器是王、李、趙都擅長的。
根據題干條件,以下哪項是4人分別擅長的兩種樂器?()
A、 張擅長鋼琴、小號,王擅長鋼琴、豎琴,李擅長鋼琴、長笛,趙擅長豎琴、長笛
B、 張擅長鋼琴、小號,王擅長鋼琴、長笛,李擅長鋼琴、豎琴,趙擅長豎琴、長笛
C、 張擅長鋼琴、長笛,王擅長鋼琴、小號,李擅長鋼琴、豎琴,趙擅長豎琴、長笛
D、 張擅長鋼琴、長笛,王擅長鋼琴、豎琴,李擅長豎琴、長笛,趙擅長鋼琴和小號
[解析]
(1)該題似乎復雜,但對照題干觀察選項,運用代入排除法,簡單易行。
(2)將題干已知條件代入選項分析:
根據①“張吹小號,而王不會”選留A、B而排除C、D;
根據②“李不吹長笛”排除選項A,剩B是答案。
有的試題,直觀上只能排除1~2項,然后,要輔助推演或假設等其他方法再繼續澄清。
試題14、來自英、法、日、德的甲、乙、丙、丁四位旅客在一起,他們除了懂本國語言外,每人還會說其他三國語言中的一種。
①有一種語言是三個人會說的,但沒有一種語言四個人都會。
②乙不說英語,但甲與丙交談時,他卻能給他們當翻譯。
③甲是日本人,丁不會說日語,但他倆卻能毫無困難地交談。
④乙、丙、丁交談時找不到共同的語言。
⑤四個人中,沒有一個人既能說日語,又能說法語。
問:這四人的國籍和所會外語為()。
A、 甲日/德語、乙法/德語、丙英/德語、丁英/法語
B、 甲日/德語、乙法/德語、丙英/法語、丁英/德語
C、 甲日/法語、乙英/德語、丙英/德語、丁日/英語
D、 甲日/法語、乙英/德語、丙法/德語、丁日/德語
[解析]
(1)審視題干,確定性條件較多,首先考慮排除選項法。因為,題干條件是確定的,選項中所有的對應或組合也都是明確的。這就有諸多機會斷定:哪些選項符合題中條件或不符合條件。
其中條件⑤“四個人中,沒人既能說日語,又能說法語”最適用度量或評估選項。
(2)直觀可見,C、D選項中甲同時說“日、法”語,與條件⑤不符,排除C、D。
亦可:根據條件③“丁不說日語”,直接排除C、D。
(3)剩余A、B都鎖定了“甲日/德語”,再尋找與“甲日”或“德語”相關條件推演。
(4)與其相關的是條件③“甲是日本人,丁不說日語,他倆能交談”。
(5)在A、B中,B符合條件:甲、丁的共同語言是德語。答案為B。
針對上題,還有更快的排除法:根據條件③“甲(日)和丁(-日)有共同語言”,分別排除A、C、D(丁= -日,不同語),直接得解。可見,運用排除法頗具機動靈活性。針對不同的個體試題,可能有不同著眼點或切入點,有的簡明、有的相對稍繁,但是,對于應試來說,針對個別試題的個別手段往往沒有普適性,應從宏觀上把握。
看過“公務員演繹推理解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