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公務員考試邏輯判斷習題及答案
吉林公務員考試邏輯判斷習題(一)
A.調查顯示,很多情況下兒童受傷是因為年輕父母缺乏經驗造成的
B.據調查,造成意外死亡的地點大多是在公共場所和娛樂場所
C.統計顯示,兒童在客廳臥室的時間占兒童活動時間的50%以上
D.這份調查是針對3至6歲兒童進行的
【例題】有位美國學者做了一個實驗,給被試兒童看三幅圖畫:雞、牛、青草,然后讓兒童將其分為兩類。結果大部分中國兒童把牛和青草歸為一類,把雞歸為另一類,大部分美國兒童則把牛和雞歸為一類,把青草歸為另一類。這位美國學者由此得出:中國兒童習慣于按照事物之間的關系來分類,美國兒童則習慣于把事物按照各自所屬的“實體”范疇進行分類。
以下哪項是這些學者得出結論所必須假設的?
A.馬和青草是按照事物之間的關系被列為一類
B.鴨和雞蛋是按照各自所屬的“實體”范疇被歸為一類
C.美國兒童只要把牛和雞歸為一類,就是習慣于按照各自所屬的“實體”范疇進行分類
D.美國兒童只要把牛和雞歸為一類,就不是習慣于按照事物之間的關系來分類
【例題】通常人們不認為美國是一個有很多長尾鸚鵡愛好者的國家,然而在對一批挑選出來進行比較的國家中養長尾鸚鵡的人做的一項人口調查中,美國以每百人中11人養長尾鸚鵡而排名第二。由此可得出結論,美國人比大多數其他國家的人更喜歡養長尾鸚鵡。
知道下列哪一項將最有助于判斷以上結論的正確性?
A.美國擁有的長尾鸚鵡的數量
B.美國養長尾鸚鵡的人的數量
C.美國養長尾鸚鵡的人數和美國養其他鳥類為寵物的人數的比較
D.該普查中未包括的國家每百人中養有長尾鸚鵡的人的數量
【例題】最近十幾年,北亞的氣候普遍比較涼。但是,在北亞的日平均氣溫和濕度比正常水平稍高的前年,那兒生長的莊稼的年產量卻顯著增加。在下個世紀,像前年那樣增高的日平均氣溫和濕度將有望成為北亞的正常狀態。然而科學家預測,在下個世紀北亞大多數地區的莊稼的年產量會下降。
下面哪一項如果正確,最能有助于解釋以上信息中的矛盾?
A.即使南亞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和濕度都比現在有所增加后,那兒的莊稼產量有望保持不變
B.任何有關溫度和濕度的增加,都伴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二氧化碳對農作物的呼吸是至關重要的
C.北亞最近十幾年的氣候普遍太冷太干燥,使得許多莊稼害蟲不能大規模地生長
D.在亞洲的許多地方,氣候變得溫暖濕潤致使每年的降雨量增加,從而使大多數的可食作物茂盛地生長
【例題】在幾十位考古人員歷經半年的挖掘下,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泉州古城門遺址——德濟門重現于世。考古人員再次發現一些古代寺院建筑構件。考古學家據此推測:元明時期該地附近曾有寺院存在。
下列哪項如果為真,最能質疑上述推測?
A.考古人員未發現任何寺院遺址
B.居民也常使用同樣的建筑構件
C.發掘出的寺廟建筑構件較少
D.關于德濟門的古代典籍未提及附近有寺院
吉林公務員考試邏輯判斷習題答案
【答案】C。解析:削弱型題目。題干結論是兒童受傷的頭號兇手是“家”,論據是兒童意外傷害地點排名中臥室客廳占39.85%,列居第一。
C項指出兒童在客廳臥室的時間較長,因此受傷的可能性會增加,說明了統計結果不足以推出結論,從而削弱了結論。A項和D項是無關選項;B項“偷換概念”,題干結論是“意外傷害”的結果而非“意外死亡”的結果。故正確答案是C。
【答案】C。解析:前提型題目。題干根據中美兩國兒童對三幅畫的不同分類結果得出結論:兩國兒童是按
照不同的方法來分類。
A項中的馬、B項中的鴨和雞蛋都在題干的實驗中沒有出現,因此不是學者得出結論必須假設的;C項是學者得出結論必須假設的,否則根據實驗無法得出“美國兒童習慣于把事物按照各自所屬的‘實體’范疇進行分類”這一結論;P項不是必須假設的,不是習慣于按照事物之間的關系來分類,也可能是習慣于按照其他方法來分類,而不一定能得出結論。故答案選C。
【答案】D。解析:評價型題目。題干根據美國在一批挑選出來進行比較的國家中養長尾鸚鵡的人數比例
排第二,得出“美國人比大多數其他國家的人更喜歡養長尾鸚鵡”這一結論。
被挑選出來進行比較的國家不一定能代表大多數國家,因此如果能夠知道未被調查的國家養長尾鸚鵡的人數比例,則有助于判斷題干結論,即D項正確。A、B、C三項都只是美國的數據,沒有涉及和其他國家的對比,因此無法驗證結論。
【答案】C。解析:解釋型題目。題干中的矛盾是北亞雖然在前年日平均氣溫和濕度增高,莊稼的年產量顯
著增加,但是科學家預測下個世紀在和前年一樣的氣溫和濕度條件下,北亞大多數地區的莊稼的年產量會下降。
A項指出南亞的情況與北亞不同,屬于無關項;B、D兩項說明溫度和濕度的增加會增加農作物的產量,也無法解釋矛盾;C項如果正確,說明日平均氣溫和濕度增高有利于害蟲大規模生長,前年害蟲還沒來得及大規模生長,因此前年莊稼的年產量顯著增加。而當此氣溫和濕度增高成為常態,害蟲必然逐年增多,莊稼的年產量會下降,因此C項能很好地解釋題干矛盾。無法解釋矛盾;C項如果正確,說明日平均氣溫和濕度增高有利于害蟲大規模生長,前年害蟲還沒來得及大規模生長,因此前年莊稼的年產量顯著增加。而當此氣溫和濕度增高成為常態,害蟲必然逐年增多,莊稼的年產量會下降,因此C項能很好地解釋題干矛盾。
【答案】B。解析:削弱型題目。題干由“發現一些古代寺院建筑構件”推出“元明時期該地附近曾有寺院存在”。
A項未發現也可能是尚未發現,不代表寺院不存在,削弱程度不強;B項說明這些建筑構件極有可能是來自于當時的居民所使用的,則由此無法推出存在寺院的結論,從而削弱了題干的推測;C項發掘出的數量少同樣有可能是尚未發現其他建筑構件,D項古代典籍未提及也不能代表寺院不存在,C、D兩項的削弱程度也都不強。故答案選B。
吉林公務員考試邏輯判斷習題(二)
【例題】所有的聰明人都是近視眼,我近視得很厲害,所以我很聰明。
以下哪項與上述推理的邏輯結構一致?( )
A.我是個笨人,因為所有的聰明人都是近視眼,而我的視力那么好
B.所有的豬都有四條腿,但這種動物有八條腿,所以它不是豬
C.小陳十分高興,所以小陳一定長得很胖;因為高興的人都能長胖
D.所有的雞都是尖嘴,這種總在樹上呆著的鳥是尖嘴,所以它是雞
【例題】母親要求兒子從小就努力學外語。兒子說:“我長大了又不想當翻譯,何必學外語。”
以下哪項是兒子的回答中包含的前提?( )
A.要當翻譯,需要學外語
B.只有當翻譯,才需要學外語
C.學習外語也不得見得能當翻譯
D.學了外語才能當翻譯
【例題】已知:第一,《神鞭》的首次翻譯出版用的或者是英語或者是日語,二者必居其一。
第二,《神鞭》的首次翻譯出版或者在舊金山或者在東京,二者必居其一。
第三,《神鞭》的譯者或者是林浩如或者是胡乃初,二者必居其一。
如果上述斷定都是真的,則以下哪項也一定是真的?( )
I.《神鞭》不是林浩如用英語在舊金山首先翻譯出版的,因此,《神鞭》是胡乃初用日語在
東京首先翻譯出版的。
Ⅱ.《神鞭》是林浩如用英語在東京首先翻譯出版的,因此,《神鞭》不是胡乃初用日語在東
京首先翻譯出版的。
Ⅲ.《神鞭》的首次翻譯出版是在東京,但不是林浩如用英語翻譯出版的,因此一定是胡乃
初用日語翻譯出版的。
A.僅Ⅰ、ⅡB.僅ⅡC.僅ⅢD.僅Ⅱ和Ⅲ
【例題】某地有兩個奇怪的村莊,張莊的人在星期一、三、五說謊,李村的人在星期二、四、六說謊。在其他日子他們說實話。一天,外地的王從明來到這里,見到兩個人,分別向他們提出關于日期的問題。兩個人都說:“前天是我說謊的日子。”
如果被問的兩個人分別來自張莊和李村,以下哪項判斷最可能為真?( )
A.這一天是星期五或星期日B.這一天是星期二或星期四
C.這一天是星期一或星期三D.這一天是星期四或星期五
【例題】假設“如果甲是經理或乙不是經理,那么,丙是經理”為真,由以下哪個前提可推出“乙是經理”的結論?( )
A.丙不是經理B.甲和丙都是經理
C.丙是經理D.甲或丙有一個不是經理
吉林公務員考試邏輯判斷習題答案
D【解析】三段論推理。
題干同D項的共同推理結構是:所有的S都是P,M是P,所以M是S。
B【解析】題干是一個省略的推理,運用必要條件假言推理規則。
兒子的推理過程是:“只有當翻譯,才要學外語,我不想當翻譯,所以不要學外語。”因此只有以B項為前提才能使兒子的思路在邏輯上自然一體,其他選項都不能使兒子的話一致連貫。
B【解析】運用選言命題推理規則。
本題考查的是選言命題推理,對Ⅰ項,“林浩如用英語在舊金山首先翻譯出版”不成立,僅僅意味著“林浩如”、“英語”、“舊金山”至少有一個不成立,并不能推出“胡乃初在東京首先翻譯出版”。所以I項為假。Ⅲ也是如此。
C【解析】直接推斷題。
若這天是星期一,前天是星期六。在星期六,張莊的人說實話,但在星期一他要說謊,因此他說:“前天我說謊。”相反,在星期六,李莊的人實際是說謊話,但在星期一他要說實話,因此,他說“前天我說謊”由于C項是“星期一或星期三”,只要有一天符合就為真。
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假言推理。根據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則否定前件式”由丙不是經理可推出并非(甲是經理或乙不是經理)即甲不是經理并且乙是經理。由此可以斷定A項正確。其余各項均不能推出乙是經理。
吉林公務員考試邏輯判斷習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