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公務員考試《行測》語句排序題速解三部曲
第一步——看首句
考生可以先從首句入手,在A、B、C、D四個選項中,優先考慮或合理排除一些選項。眾所周知,首句的作用往往是引出話題、總領全文,因此,正確選項的首句往往是比較宏觀的。換句話說,總括句子可以優先考慮作為正確選項對待。另外,根據首句的特點,我們還可以合理排除一些不符合首句特點的選項,以縮小選擇范圍。那么,什么樣的句子不適合作首句呢?第一種是以關聯詞為開頭的句子,道理很簡單,既然有“但是”引導轉折后的句子,前面就必須先有轉折前的句子存在。以此類推,無論是轉折也好,遞進、因果、假設也好,關聯詞引導的句子一般不作首句;第二種是含指示代詞的句子,因為指示代詞往往是前文說了某個具體的指代對象,后文為了避免重復才使用的,所以一般也不作首句。通過看首句,考生可以把選擇的范圍縮小,一般會剩下兩到三個選項。
第二步——看標志
接下來是第二步,各位考生應該把目光放回題干,找找有沒有一些明顯的標志詞,能夠幫助自己把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系理出來。我們能找的標志有很多,而且作用大不相同,比如:找到關聯詞、順序詞或指示代詞,都能知道句子的先后順序;而找到重復性詞語,就能知道哪幾個句子應該放在一起。然后根據這個規律,看看下面的選項是否符合,不符合的可以排除,剩下的自然就成為正確答案。通過看標志、合并同類項理順句子的先后順序,這時候考生已經可以基本鎖定正確答案。
第三步——看思路
最后一步,考生可以拿著自己初步確定的選項,通讀一遍,檢驗是否符合正常的行文脈絡。如果是記敘文,應該按照一定的時間或者空間順序來寫作,時間順序如春夏秋冬,空間順序如從遠至近;如果是議論文,應該符合邏輯順序,如從表面原因到根本原因。如果檢驗后發現選項符合寫作的思路,則為正確答案。下面我們結合一道公考真題來運用一下這個方法:
①認為瑪雅文明和中國古代文明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發展的結果
②主要根據是《梁書》中關于五世紀時中國僧人慧深飄洋過海到達“扶桑國”的故事,認為“扶桑”即墨西哥
③日前,著名人類學家張光直教授提出了一個“瑪雅—中國文化連續體”的假設
④遺憾的是,這些說法至今還沒有得到考古學的明確證實
⑤后來又有“殷人東渡說”,是說商朝時的中國人橫渡太平洋將文明帶到了美洲
⑥長期以來,不少人認為瑪雅文明的源頭是古代的中國文明,最早提出這種觀點的是“扶桑國”說
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
A. ③⑥①②⑤④ B. ③①④⑥②⑤
C. ⑥③②⑤①④ D. ⑥②⑤③①④
【答案】D
【解析】第一步看首句:A、B以③為首句,C、D以⑥為首句,③說的是“日前”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說,而⑥說的是“長期以來”的想法和“最早”的假說。因而,⑥比較適合作為首句,排除A、B兩個選項;第二步看標志:⑥末尾的“扶桑國”與②的“扶桑國”相對應,由此可知②是對⑥“‘扶桑國’說”的解釋,②和⑥應該連在一起而且②應緊接⑥后,據此可排除C;第三步看思路:鎖定答案為D后通讀檢驗,根據⑥的“最早”, ⑤的“后來”和③的“日前”,可知思路符合時間順序。而④中的“這些說法”指代應是“扶桑國”說、“殷人東渡”說等,它適合做總結句。因此確定本題選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