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公務員考試基礎常識習題答案解析
吉林公務員考試基礎常識習題(一)
1.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根本原因是( )。
A.沖國政局混亂 B.擺脫經濟危機 C.國民黨圍剿紅軍 D.張學良不投靠日本
2.“九·一八”事變后,國民政府發表了《告全國民眾書》:“政府現在既以此案訴之于國聯行政會,以待國際公理之解決,故以嚴格命令全國軍隊,對日避免沖突,對于國民亦一致告誡,務必維護嚴肅鎮靜之態度。”以上材料反映出國民政府( )。
A.寄希望于政治解決 B.反映了民眾的要求 C.采取了投降政策 D.實行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3.面對“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堅持不抵抗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
A.要集中力量鎮壓革命 B.幻想國際干預,避免事態擴大 C.懾于日本的軍事力量,懼怕戰敗 D.借以削弱地方軍閥的力量
4.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內部愛國力量舉起抗日反蔣旗幟,集中說明了( )。
A.日本已開始全面侵華戰爭 B.蔣介石的妥協政策不得人心 C.抗日符合整個中華民族利益 D.要抗日就必須反蔣
面對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共調整政策,據此回答第5~7題:
5.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充分說明了( )。
A.英美支持蔣介石抗日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 C.國民政府已不急于消滅紅軍 D.改變了對國民黨蔣介石的對抗政策
6.西安事變得以解決的因素是( )。
①中共的正確方針 ②國民黨親日派主張 ③國民黨親英美派的周旋 ④蔣介石提出抗日主張
⑤美國不贊成武力解決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7.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終于破產的標志性事件是( )。
A.“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取得多倫戰役的勝利 B.“一二·九”運動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
C.紅軍三大主力都轉移到了陜北 D.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工農紅軍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移,是聞名世界的壯舉。據此回答第8~9題:
8.萬里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偉大戰略轉移。這里的“轉移”是指( )。
A.中國革命性質發生了變化 B.黨的工作重心發生了轉移 C.革命中心地區發生了轉移 D.中國革命任務發生了變化
9.遵義會議“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主要是指( )。
A.會議確立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正確性 B.毛澤東被推選為黨的最高領導人
C.會議獨立自主地運用毛澤東思想解決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問題 D.會后由毛澤東掌握了軍事領導權
面對日本侵略加劇,中國抗日民主運動高漲,據此回答第10~12題:
10.下列關于1927年~1937年土地革命時期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國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統一了全國 B.國共對峙是最基本的階級特征
C.“九·一八”事變后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D.出現由內戰向全民族抗戰的發展趨勢
11.奠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基礎的是( )。
A.“八一宣言” B.瓦窯堡會議的決議 C.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D.《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12.“一二·九”運動的直接原因是( )。
A.日本策動華北五省自治 B.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C.偽“滿洲國”的建 D.蔣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抗戰時期,正面、敵后兩個戰場相互配合,互為依存,確保了抗戰的最后勝利。請回答第13~15題:
13.抗戰防御階段,發生在正面戰場上的戰役有( )。
①淞滬會戰 ②平型關大捷 ③臺兒莊戰役 ④棗宜會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14.1938年春天,日軍進犯徐州,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阻止敵人進攻的地點是( )。
①臨沂 ②雁門關 ③臺兒莊 ④忻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15.1938年春,在敵后抗日根據地中,威脅敵占區北平、保定的是( )。
A.晉察冀 B.晉綏 C.冀魯豫 D.晉冀豫
中共建立后,在長期的民主革命斗爭實踐中,十分重視黨的建設工作,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據此回答第16-~18題:
16.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共的指導思想是在( )。
A.國民革命運動時期 B.國共十年對峙時期 C.抗日戰爭時期 D.人民解放戰爭時期
17.抗戰時期,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的土地政策的實質是( )。
A.建立抗日戰爭的物質基礎 B.變革農村的生產關系 C.解決根據地嚴重的經濟困難 D.限制農村的封建剝削
18.中共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具有與革命統一戰線不同的特點,如黨外合作等,這表明( )。
A.體現了中共革命的原則性和斗爭的靈活性的有機統一 B.社會性質的變化 C.國民政府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 D.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解放戰爭僅用不到3年的時間就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據此回答第19~23題:
19.劉伯承、鄧小平率領解放軍挺進中原,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背景是( )。
A.解放軍已經威脅到南京、武漢 B.敵人被壓縮到鐵路沿線和較大城市
C.解放軍兵力已超過國民黨軍隊 1D.進攻解放區的國民黨軍隊嚴重受挫
20.1947年人民解放軍三路大軍在挺進中原時開辟的三塊根據地,共同涉及的省份有( )。
A.陜西
B.湖南
C.河南
D.安徽
21.人民解放戰爭第2年把主攻方向定在中原地區的主要原因是( )。
A.革命群眾基礎雄厚
B.全面內戰在此處爆發
C.國民黨軍隊防守薄弱
D.控制中原可威脅南京
22.對人民解放戰爭軍事斗爭的情況,敘述正確的是( )。
A.第一年人民解放軍處于戰略防御
B.第二年人民解放軍全部轉入外線作戰
C.1948年人民解放軍戰略決戰結束
D.三大戰役的勝利標志著國民黨統治垮臺
23.毛澤東說:“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里所說的轉折點是( )。
A.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
B.三大戰役的勝利
C.南京解放
D.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吉林公務員考試基礎常識習題答案
1.B 2.A 3.A 4.C 5.B 6.B 7.D 8.C 9.A 10.C
11.D 12.A 13.A 14.C 15.A 16.C 17.D 18.A 19.D 20.C 21.C 22.A 23.A
吉林公務員考試基礎常識習題(二)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據此回答第1~3題: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根本條件是( )。
A.中國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 B.資產階級要求民主政治 C.西方啟蒙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D.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前期新文化運動與以往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和革命運動相比,主要新在( )。
A.傳播了西方資產階級民權平等思想 B.批判了中國封建正統思想 C.宣傳了俄國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 D.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3.新文化運動以儒家傳統道德作為矛頭所向,主要是因為( )。
A.儒家思想是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 B.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 C.儒家思想落后于資產階級文化 D.儒家思想阻礙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據此回答第4~7題:
4.五四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是( )。
A.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 B.北洋軍閥政府的反動統治激化了國內階級矛盾 C.新文化運動作了充分的思想動員
D.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覺醒
5.推動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最根本因素是( )。
A.新文化運動的推動 B.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C.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D.中國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
6.五四運動與辛亥革命相比,其突出特點是( )。
A.無產階級成為革命的領導階級 B.運動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C.具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 D.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思想基礎
7.五四運動后新文化運動的主流是( )。
A.宣傳民主、科學 B.宣傳資產階級改良主義C.宣傳馬克思主義 D.宣傳新三民主義
中共成立后把工作重心放在組織工人階級、發動工人運動上,據此回答第8~10題:
8.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反映出( )。
A.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歷史舞臺 B.中共堅持武裝斗爭 C.中共堅持“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 D.中國工人階級的局限性導致運動失敗
9.1925年形成了工人運動的新高潮,其本質特征是( )。
A.上海、廣州是運動的中心地點 B.集中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 C.建立了統一戰線性質的組織 D.民族資產階級支持工人運動
10.以下對五卅運動和五四運動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青年學生發揮了先鋒作用 B.中國共產黨起了領導作用 C.出現了各革命階級的聯合斗爭 D.掀起了反帝愛國運動的高潮
國共合作,共同推動是大革命興起的關鍵,據此回答第11~13題:
11.促使國共合作的根本因素是( )。
A.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 B.孫中山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C.共產國際的指導 D.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斗爭目標
12.國民黨一大討論的主要問題是( )。
A.國民黨改組問題 B.國共兩黨合作問題 C.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 D.對三民主義的重新解釋問題
13.中共三大的最大缺陷是( )。
A.沒有提出黨對軍隊的領導權 B.沒有提出黨對工農運動的領導權 C.沒有提出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 D.沒有提出保持黨的獨立性的方針
吉林公務員考試基礎常識習題答案
1.A 2.C 3.A 4.B 5.B 6.C 7.C 8.C 9.B 10.B 11.D 12.A 13.C
吉林公務員考試基礎常識習題答案解析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