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公務員考試常識判斷試題講解
海南公務員考試常識判斷試題(一)
C. 時間性和空間性
D. 普遍性和特殊性
2、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一原理運用于實際,形成了我們黨的( )。
A. 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
B. 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
C. 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D.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3、“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科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提出這一物質定義的是( )。
A. 費爾巴哈
B. 黑格爾
C. 列寧
D. 馬克思
4、個別資本家追逐超額剩余價值是通過( )。
A. 延長工作日實現的
B. 增加本企業的勞動強度實現的
C. 提高本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實現的
D. 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普遍提高的結果
5、“他說你行,你不行也行;他說你不行,你行也不行”。在哲學上屬于( )。
A. 辯證唯物主義
B. 唯物辯證法
C. 客觀唯心主義
D. 主觀唯心主義
海南公務員考試常識判斷試題答案
1.A。矛盾是指事物內部各方面之間及各事物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矛盾雙方的對立又稱矛盾的斗爭性,矛盾雙方的統一又稱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
2.所謂“從群眾中來”,就是把群眾在實踐中獲得的分散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即科學的分析綜合,化為系統的意見和辦法。所謂“到群眾中去”,就是要把群眾中集中起來的意見、辦法拿到人民群眾中去實踐,進行驗證,并把正確的東西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化為行動。這符合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即實踐一認識一實踐。故選D項。
3.C。列寧對物質的經典性定義: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科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
4.超額剩余價值是個別資本家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自己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而比一般資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價值。其來源仍然是該企業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故選C。
5.這句話是以意識作為決定的根據,所以排除了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包括主觀唯心和客觀唯心。客觀唯心認為絕對精神主宰一切,這種絕對精神包括上帝、神、老子的道等等,而主觀唯心認為意識決定一切,心外無物,萬事都由意識決定。顯然,“你”“行”或者“不行”由“他”的意識決定,是主觀唯心主義。故選D。
海南公務員考試常識判斷試題(二)
1、“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人人腦并在人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這句話是( )。
A. 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
B. 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C. 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D.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觀點
2、在工作中防止“過”或“不及”的關鍵在于( )。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認識事物的量
C. 確定事物的質
D. 把握事物的度
3、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系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在這里“和而不同”體現著( )。
A. 矛盾在一定條件下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B. 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C.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D.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我們應采取正確的態度面對矛盾
4、以馬克思的邏輯看來,資本主義的古典危機與當代危機并無本質不同,都是生產過剩危機。但在古典危機中,生產過剩直接表現為商品賣不出去,最終引發金融動蕩,股市崩潰;而在當代危機中,生產過剩直接表現為( )。
A. 有效需求不足
B. 有效需求旺盛
C. “透支消費”
D. “寅吃卯糧”
5、古有一父,為解決家中鼠患,買了一只貓。貓抓老鼠的同時,卻也偷吃雞,其子甚怨。父道:“寧無雞也不能無貓,因無雞不會挨凍受餓,而無貓,則會挨凍受餓。”遂其子不再怨。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在處理和解決問題時要注意( )。
A. 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
B. 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C. 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D.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海南公務員考試常識判斷試題答案
1.觀念屬于意識范疇,這句話強調了意識來源于物質,是唯物辯證主義的觀點。故選B。
2.本題主要考查考生對唯物辯證法關于度的含義的理解。A、B、C三項也是正確把握事物所必須堅持的,并帶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方法,但不直接涉及“過”與“不過”的問題,故它們都不是正確選項。故選D。
3.“和而不同”揭示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們應該采取正確的態度面對矛盾。故選D。
4.以馬克思的邏輯看來,資本主義的古典危機與當代危機并無本質不同,都是生產過剩危機。區別在于,在古典危機中,生產過剩直接表現為有效需求不足,商品賣不出去,最終引發金融
動蕩;在當代危機中,生產過剩不再直接表現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現為有效需求旺盛,甚至表現為有效需求“過度”,“透支消費”、“寅吃卯糧”的要害仍是為了解決“生產過剩”。故選B。
5.B。寓言故事揭示了看問題要認清事物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權衡利弊都需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海南公務員考試常識判斷試題講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