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必備我國地理常識
公務員必備我國地理常識:人口
(4)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我國人口問題的主要矛盾):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
(5)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原因:a、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醫療衛生條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口的平均壽命延長,人口的死亡率下降;b、人口基數大,出生率高,傳統思想,生育觀念落后,人口出生率長期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5)人口過多帶來的問題:給國家、社會、家庭、資源利用、生態環境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6)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結果統計,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
(7)我國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騰沖一線為界,東多西少。其中西部地區面積占57%,人口占6%。東部地區面積占43%,人口占94%。
(8)我國人口在5000萬以上的省級行政單位有9個,分別是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廣東、山東、江蘇、安徽、四川。
公務員必備我國地理常識:地勢和地形
1、我國地勢、地形概況
(1)地勢特征: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地形特征: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2)縱橫交織的山脈,構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山脈和山脈之間鑲嵌著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3)我國的平原和丘陵主要集中在東部,這里土壤肥沃,開發歷史悠久。我國絕大部分經濟林木、2/3以上的農業人口和耕地以及3/4以上的糧、棉、油都集中在這里,是農業發達、城鎮集中、經濟繁榮的地區。
(4)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5)四大高原地表形態:青藏高原——冰川廣布;內蒙古高原——地面平坦;
黃土高原——溝壑縱橫;云貴高原——地面崎嶇。
(6)地勢特點帶來的影響(23活動2、3、4)
(8)地勢三級階梯海拔、地形、地形區比較
地勢階梯名稱/界線 | 平均海拔 高度(米) | 主要地形 | 主要地形區 | |
第一級階梯 | 以高原為主 | 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 ||
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 ||||
第二級階梯 | 1000—— | 以高原和盆 地為主 | 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 | |
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 ||||
第三級階梯 | 大部分在 | 以平原、丘 陵為主 |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 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 | |
(9)我國主要山脈(26頁中國陸地主要山脈)
山脈走向 | 山脈名稱 | |
東西走向 | 北列 | 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
中列 | 昆侖山脈——秦嶺 | |
南列 | 南嶺 | |
東北——西南走向 | 西列 | 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
中列 | 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 |
東列 | 臺灣山脈 | |
西北——東南走向 | 北列 | 阿爾泰山脈 |
南列 | 祁連山脈 | |
南北走向 | 北列 | 賀蘭山 |
南列 | 橫斷山脈 | |
弧形山脈 | 喜馬拉雅山脈 |
(10)山脈兩側地形區分布(24頁中國地形圖)
山脈 | 兩側的地形區 | |
西側 | 東側 | |
橫斷山脈 | 青藏高原 | 云貴高原 |
巫山 | 四川盆地 | 長江中下游平原 |
太行山 | 黃土高原 | 華北平原 |
大興安嶺 | 內蒙古高原 | 東北平原 |
山脈 | 兩側的地形區 | |
北側 | 南側 | |
天山 | 準噶爾盆地 | 塔里木盆地 |
昆侖山 | 塔里木盆地 | 青藏高原 |
(7)各類地形所占比例
山地 | 高原 | 盆地 | 丘陵 | 平原 |
33% | 26% | 19% | 10% | 12% |
公務員必備我國地理常識:河流和湖泊
流入海洋的河流為外流河。最終沒有流入海洋的河流為內流河。位于外流區的湖泊稱為外流湖,外流湖是淡水湖。位于內流區的湖泊成為內流湖,內流湖基本上是咸水湖。
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長江,汛期最長的河流是珠江,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黃河,最長的內流河是塔里木河,唯一一條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額爾齊斯河。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運河。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湖泊也是我國最大咸水湖。鄱陽湖是我國最大淡水湖。其次為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
京杭大運河自北向南經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和一系列湖泊。
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水原因:a、長江流域面積廣,支流多。b、流經地區降水豐沛,干流汛期長,水量大。c、長江中下游地區為平原,河道彎曲,水流不暢。d、長江中下游地區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含沙量大增。
黃河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后,成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是:黃河進入下游平原地區,河道變寬,坡度變緩,河流流速減慢,攜帶的泥沙沉積下來,使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7、黃河之害在于下游決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積造成的,黃河泥沙90%來自中游。因此,治黃的關鍵在于治沙。根本措施在于加強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外流河水文特征
地區 | 主要河流 | 水文特征 | 影響因素 |
秦嶺—— 淮河以北 | 黑龍江及其 支流松花江 | 水量豐富,含沙量小, 結冰期長 | 氣候濕潤、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少、冬季嚴寒、漫長 |
遼河、海河、 黃河 | 水量較小,水位變化大,汛 期短,含沙量大,冰期較短 | 降水不多,而且集中,水土流失嚴重,冬季寒冷 | |
秦嶺—— 淮河以南 | 長江、珠江 | 水量豐富,汛期長,含沙量 較小,無冰期 | 降水多,雨季長,一月氣溫均在0℃以上 |
9、注入海洋
注入海洋 | 河流 |
太平洋 | 黑龍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瀾滄江 |
印度洋 | 怒江、雅魯藏布江 |
北冰洋 | 額爾齊斯河 |
10、長江
發源地 |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 |
注入海洋 | 東海 |
流經省區 | 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區、云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上海市 |
流經主要地形區 | 青藏高原、橫斷山區、云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 |
地位 | 世界第三大河、中國第一大河,被稱為水能寶庫和黃金水道 |
主要支流 | 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等 |
上、中、下游分界 | 湖北宜昌、江西湖口 |
開發水利 | 葛洲壩、三峽 |
主要危害 | 洪水對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危害,防洪成為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 |
治理措施 | 加固江防大堤;興修水庫及分洪蓄洪工程;重點治理荊江河段;上游造林和水土保持。 |
11、黃河
發源地 | 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 |
注入海洋 | 渤海 |
流經省區 | 青海省、四川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陜西省、河南省、山東省 |
流經主要地形區 | 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 |
地位 | 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中國第二長河 |
主要支流 | 洮河、湟水、汾河、渭河 |
上、中、下游分界 | 內蒙古河口、河南舊孟津 |
開發水利 | 已建成龍羊峽、劉家峽、三門峽、小浪底 |
危害 | 上游:氣候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嚴重,有凌汛 中游: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嚴重 下游:形成“地上河”,易決口改道、洪水泛濫成災,有凌汛 |
治理措施 | 首先,在下游修固黃河大堤,防止黃河決口改道;其次,搞好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造林種草,提高植被覆蓋率,降低黃河含沙量;最后結合治沙、防洪、灌溉等方面的需要,修建水電站和水利樞紐,開發利用黃河上中游豐富的水能資源。 |
公務員必備我國地理常識:土地資源
1、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我們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耕地、林地、草地為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2、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及分布特點:(1)總量豐富,人均不足。(2)類型多樣,比例構成不合理。(3)分布不均。(4)各類土地資源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壞。
3、我國土地資源的構成特點是:耕地、林地比重小,難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備土地資源不足,人地矛盾突出。
4、土地資源的分布
類型 | 主要分布區 |
耕地 | 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的平原、盆地、低緩丘陵,北方以旱地為主,南方以水田為主 |
林地 | 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的山地(東北、西南和東南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山地) |
草地 | 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干旱、半干旱西北內陸地區,北方高原山地、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
5、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問題:(1)水土流失嚴重。(2)土地荒漠化嚴重。(3)耕地減少。(4)草場超載,森林減少。(5)土壤污染嚴重。
6、我國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公務員必備我國地理常識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