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安全培訓試題
(對)3、三不傷害就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他人傷害。
(錯)4、車間內的電氣設備發生故障,應立即請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來檢修。
(對)5、根據分析,造成事故的人為因素主要是違章操作和違反勞動紀律兩方面。
(錯)6、生產經營單位里發生的生產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物的因素
(對)7、在生產過程中,穿拖鞋、涼鞋、高跟鞋、系圍巾以及留長發辮而又不將其放入工作帽內的行為屬于違章行為。
(錯)8、在生產過程中,發現安全防護裝置對操作帶來不方便,可以不用或者拆除。
二、單項選擇題(每題3分,共60分)。
1.我國安全生產法律體系的核心是( C )。
A、憲法 B、礦山安全法 C、安全生產法 D、勞動法
2.《安全生產法》規定:從業人員發現事故隱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應當( B )向現場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或者本單位負責人報告,接到報告的人員應及時予以處理。
A、1小時 B、立即 C、24小時 D、12小時
3.四種防火的基本措施是:消消除著火源、( B )、隔絕空氣、阻止火勢爆炸波的蔓延。
A、控制火源 B、控制可燃物 C、控制火勢的蔓延 D、掩埋沙土
4.滅火的基本方法有:( A )、冷卻法、窒息法(滅火器)、抑制法(1211)、其他。
A、隔離法 B、加水 C、掩埋沙土 D、控制可燃物
5.從業人員發現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緊急情況時,有權( B )作業或者在采取可能的應急措施后撤離作業場所。
A、繼續 B、停止 C、冒險 D、以上都不對
6.安全生產中的“三違”是指違章操作、( A )和違反勞動紀律。
A、違章指揮 B、違法 C、違反規定 D、以上都不對
7.干粉滅火器不適宜撲滅( D )火災。
A、液體 B、氣體 C、電氣 D、金屬
8.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有權了解其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的危險因素、( B )、事故應急措施,有權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提出建議。
A、管理制度 B、防范措施 C、工作性質 D、以上都不對
9、從業人員對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無權提出( D )。
A、批評 B、檢舉 C、控告 D、整改
10.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向從業人員如實告知作業場所的工作崗位存在的( A ),防范措施以及事故應急措施。
A、危險因素 B、事故隱患 C、設備缺陷 D、注意事項
11.要做到“安全第一”就必須( C )。
A、將高危行業統統關掉 B、安全系數越高越好
C、實行“安全優先”原則 D、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12.醫院急救電話和火警電話分別是( D )。
A、110,999 B、120,110 C、119,120 D、120,119
13.為了保證安全作業,在機器設計中,應使操縱速度( B )人的反應速度。
A、大致等于 B、低于 C、高于 D、遠遠高于
14.對于儲存易燃物品的倉庫,應有醒目的( D )。
A、禁止煙火 B、嚴禁吸煙 C、嚴禁帶入火種 D、閑人禁止入內
15.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有依法獲得安全生產保障的權利,并應當依法履行( C )方面的義務。
A、安全管理 B、安全監督 C、安全生產 D、安全保障
三、填空題:(每空2分,共20分。把正確答案填在括號內。)
(1)安全是指生產系統中人員免遭不可承受( 危險 )的傷害。
(2)安全生產方針是(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
(3)高處作業是指凡在墜落高度基準面( 2米 )以上,有可能墜落的高處進行的作業。
(4)無視規章制度,明知故犯的行為,往往都是導致事故發生的(人為因素)。
(5)機構帶病運轉使用安全裝置失靈,往往都是導致事故發生的(物的因素)。
(6)生產經營單位的廠規廠紀是保證安全生產的(重要措施)。
(7)室內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達到(10%)時,就能使人不省人事、呼吸停止甚至死亡。
(8)檢修設備時,應該掛(有人工作,禁止合閘)的安全標志牌,以提醒人們注意。
生產安全培訓試題:
一、填空(共 60 分,每空 5 分) 答案
1. 嚴重傷害事故、中度傷害事故、輕微傷害事故、財物損失事故、無損失事故;
2. 火災、扭傷、挾傷;
3. 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行為 ;
4. 人的因素 、工作因素
二、問答題(共 40 分)答案
1 、安全事故關于人的不安全行為有哪幾種?( 15 分)
1 在沒有經過許可的情況下操作;
2 以不正確的方法操作;
3 不正確的使用設備;
4 使用有缺陷的工具;
5 不正確的使用個人防護設備;
6 忽略報警;
7 忽略 / 不遵守程序;
8 胡鬧嬉戲;
2 、安全事故關于物的不安全行為有哪幾種?( 15 分)
1 保護設備不足/ 不正確;
2 防護罩或圍欄不足;
3 報警系統不足;
4 噪音環境;
5 內務零亂;
6 超高溫或超低溫處境;
7 照明不足或過度;
8 通風不足;
3 、人的哪幾種因素能造成安全事故 ? ( 10 分)
1 體能/ 生理結構能力不足;
2 思偉/ 心理能力不足;
3 體能或生理壓力;
4 思維或心理壓力;
5 缺乏知識;
6 缺乏技能;
7 不正確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