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公務員考試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詳解(2)
(四)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使用價值是物品的效用,即能滿足人 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使用價值是由物品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等自然屬性決定的。一種物品往往具 有多種多樣的自然屬性,能夠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要。這種多方面的使用價值,往往是隨著人們的生產 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被發現和加以利用的。使用價值是商品必須具備的一個首要因素,沒有使用 價值的物品沒人需要它,不能成為商品。但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必須是為了滿足別人需要的使用價值,必須是為交換而生產的使用價值。政治經濟學研究商品使用價值的著眼點不在于使用價值本身,而在 于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商品不僅具有使用價值,而且具有交換價值,即它能夠用于交換別的商品并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 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數量上的關系或比例。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夠相互比較,并按一定比例進行交 換,是由于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中都凝結了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這種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 動,就是商品的價值。因此,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則是價值的表現形式,交換價值是由價值 決定的。商品的二因素,從表面上看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在本質上則是使用價值和價值。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處在一種既相矛盾又相統一的關系中。一方面,使用價值和價值共存于 一個統一體(商品)中,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能構成商品。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的存在以 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沒有價值的物品可以有使用價值,但這只是普通的使用物品,而不是商品。另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又是對立的,相互排斥的。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使用 價值,而是為了價值,但要取得價值就必須生產使用價值;而且必須把生產出來的具有使用價值的商品 賣出去,才能從購買者那里實現商品的價值。對于購買者來說,他所需要的則是商品的使用價值,但要 想獲得使用價值就必須支付相應的價值。買賣雙方都不能同時既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又獲得商品的價 值。由于商品內部包含著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所以一切商品都必須參加交換過程,只有通過交換把 商品賣出去才能使商品的生產者實現商品的價值,使消費者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從而解決存在于商品 內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
2.商品的價值與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不僅有質的規定性,而且還有量的規定性,即價值量的大小如何決定的問題。既然價值 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因此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就由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一般人類勞動量來 決定,計量勞動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勞動時間。生產同一種商品的不同生產者,由于生產的主客觀條件 的差異,他們各自的勞動時間(個別勞動時間)是長短不同的。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 的,而是由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社會現有的正常的生 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社會必要 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它是在同類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競爭中實現的。
3、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勞動生產率是生產者生產某種使用價值的效率,通常是以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表示,也可 以用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商品的價值量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商品價 值量與勞動生產率之間最基本的關系是: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同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而同體 現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應該懂得,商品價值量決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社會必要勞 動時間取決于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如果部門平均勞動生產率不變,只是個別企業勞動生產率發生變 化,那么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則不變。個別生產者的勞動生產率髙于該部門平均的勞動生產率,他的勞動 就可以在同樣的時間里創造出更多的價值,獲得更多的收益。所以,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各個商品生產 者都要在競爭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高低取決于多種因素,其中主要的有: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勞動者 的素質和勞動熟練程度,生產過程中分工和協作的合理程度,生產管理的效能,生產的適度規模以及自 然資源的豐富程度等。
4、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由于存在社會分工,各個生產者(個人或生產單位)生產的商品都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要,他們自己 的需要則靠別的生產者提供商品來滿足。社會分工以及由分工決定的商品生產者相互依存的關系,決 定了各個生產者的勞動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具有社會勞動的性質。不過是,各個生產者的勞動又是單 個的或個別的勞動,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是由各個生產者自己決定的,產品首先控制在他們自己手中。 既是個別勞動(在私有制條件下是私人勞動)又是社會勞動,兩者構成一對矛盾。如果個別勞動(私人勞 動)生產的產品不適合社會需要,這種個別勞動就不被承認為社會勞動,它作為具體勞動的有用性質也 不被社會所承認,因而不能還原為抽象勞動,意味著商品的價值不能實現。個別勞動的社會性質、使用 價值是否適合社會需要,只能由商品是否交換出去來證明,而不能由任何其他方式(如商品廣告、專家鑒 定等)來證明。只要是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個別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就始終存在。在私有制為基礎的 商品經濟中,它表現為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因為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內在矛盾 的根源,它貫穿私有制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直接關系著商品生產者在激烈競爭中的地位和 命運。所以,它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5、價值形式的發展與貨幣的起源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商品的使用價值的表現形式就是商品自身,而商品的價值的表現 形式是交換價值,是在商品與商品的交換關系中表現出來。從商品交換發展的歷史過程看,商品的價值 形式經歷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到貨幣形式。貨 幣形式是隨著商品交換范圍的不斷擴大,商品交換的種類不斷增加,越來越要求將一般等價物固定在一 種商品上的情況下產生的。因此,貨幣形式是價值形式發展的完成形式。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 階段的產物,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貨幣的出現,使整個商品世界分為兩極:一極是商品,它 們都是特殊的使用價值;另一極是貨幣,它是一切商品價值的代表。這樣,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與價值 的矛盾就表現為商品與貨幣的外部對立。
6、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價值形式的發展過程也揭示了貨幣的本質。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體現商品生產 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這一本質說明,貨幣也是一種商品,也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但貨幣又不是普 通商品,而是固定地起一般等價物作用的商品。普通商品具有由它的自然屬性所決定的使用價值,而貨 幣還具有由它作為一般等價物這種社會職能所產生的特殊的使用價值。普通商品的價值,要通過貨幣 表現出來;而貨幣自身則作為直接的價值體現物而存在,是價值的一般代表,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 會經濟關系。
貨幣的職能是指貨幣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它是由貨幣的本質決定的,又是貨幣本質的具體體 現。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中,貨幣具有五種職能。
(1)價值尺度。價值尺度職能是指貨幣充當衡量商品所包含價值量大小的社會尺度。貨幣之所以 能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是因為貨幣自身也具有價值,因而能以自身價值作為尺度來衡量其他商品所包含 的價值量。貨幣充當商品的價值尺度只是外在的,商品內在的價值尺度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貨幣執 行價值尺度職能,并不需要現實貨幣,而只需觀念上的貨幣。比如寫個價格標簽,表明商品價值的多少。
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即價格,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在價格與價值一致的條件下,商品的價格主要決 定于商品價值和金屬貨幣價值兩個因素。在貨幣價值一定的條件下,商品價格的變化與商品價值的變 化成正比;在商品價值量一定的條件下,商品價格的變化與貨幣價值的變化成反比。在現實生活中,商 品價格與價值常常發生背離,比如受供求關系影響,價格會高于或低于價值。有的甚至嚴重背離,價格 不是作為價值的表現,沒有價值的東西也可以有價格,比如未開墾的土地可以出賣,有價格。
為了用貨幣來衡量和比較各種商品的價值量,貨幣自身的量需要計量。為此在技術上就需要規定 一種固定的貨幣計量單位,對每個計量單位,還要分成若干等份。這種計量單位及其等份,叫做價格標 準。如我國人民幣價格標準中,基本單位是元,1元等分為10角,1角等分為10分。
價格標準與價值尺度不同。首先,價值尺度是貨幣的一個獨立職能。價格標準不是貨幣的一個獨 立職能,而是由價值尺度職能派生出來的技術性規定。其次,作為價值尺度,它代表一定量的社會勞動,用來衡量商品的價值。而價格標準是貨幣的計量單位,用來衡量貨幣本身的數量。第三,作為價值尺 度,它本身的價值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而作為價格標準則與勞動生產率的變動無關。最 后,作為價值尺度,是在商品經濟中適應交換的需要自發地產生的;而作為價格標準,通常是由國家法律 規定的。
(2)流通手段。流通手段職能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貨幣執行流通手段,不能是觀念上的 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使商品交換由直接的物物交換變為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即商品一貨幣一 商品。物物直接交換時,賣和買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一致的,賣同時就是買。貨幣產生以后,貨幣充 當流通手段,商品交換過程分裂為賣和買兩個階段。一方面打破了物物直接交換在時間上、空間上的局 限性,促進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另一方面賣和買在時間上、空間上的分開,如果有人賣而不 買,就會使有些人的商品賣不出去,從而導致商品相對過剩,包含著危機的可能性。
貨幣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斷運動,叫做貨幣流通。貨幣流通由商品流通引起并為商品流通服務。
充當流通手段的貨幣雖然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但不一定非要足值的貨幣不可。因為貨幣在執行流通手 段職能時,每次都是作為一種交換媒介起作用,人們并不關心它的實足價值是多少,只要社會公認它代 表一定數目的貨幣、代表一定的價值就行了。這就產生貨幣在充當流通手段時,可以用貴金屬以外的別 的材料制定的價值記號乃至象征性的價值符號來代替金屬貨幣的可能性。紙幣就是在此基礎上產生 的。當然要人們接受和使用價值記號或符號,必須對它們確能代表一定數目的貨幣或一定量的價值給 予強有力的保證。
(2)貯藏手段。貯藏手段職能是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被人們當作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而加以貯藏 的職能。貨幣作為貯藏手段,必須是足值的金屬貨幣或金屬條塊。由于貨幣存在形式的發展,如今更普 遍的貨幣藏方式是銀行儲蓄存款。但紙幣充當貯藏手段是有條件的,因為現代紙幣不能兌換成金屬 貨幣,紙幣發行也已與黃金儲備沒有法定關系,紙幣幣值存在著貶值的可能。所以,只有當紙幣幣值長 期保持穩定的條件下,人們才會儲存紙幣。當發生嚴重通貨膨脹,物價急劇上漲時,人們就不會儲存紙 幣而去搶購能保值的物品了。
紙幣儲蓄與金屬貨幣貯藏的作用存在著區別。第一,金屬貨幣貯藏會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而銀行 儲蓄則不會減少流通中的貨幣量。因為銀行儲蓄實際是儲戶的延期消費,儲蓄存款通過銀行轉化為貸 款,再投入流通。第二,在金屬貨幣流通條件下,貨幣貯藏好比一個蓄水池,會自發地調節貨幣流通量:當流通所需的貨幣量減少時,部分金屬貨幣就退出流通,變成貯藏貨幣;當流通所需的貨幣量增加時,貯 藏貨幣會重新投人流通執行流通手段職能,使流通中的貨幣量與貨幣需要量相適應。而在紙幣流通條 件下,紙幣儲蓄不能發揮這種自動調節作用,貨幣供應量的調節是由政府貨幣管理部門加以控制的。
(4)支付手段。支付手段職能是指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發生賒購賒銷,即用延期支付的方式買賣 商品的情況下,貨幣用于清償債務時執行的職能。而后,貨幣作為支付手段被運用于繳納租金、稅金和 發放工資等方面,超出了商品流通領域。
貨幣作為支付手段,一方面解除了現金交易對交易規模的限制和買者暫時不能支付的矛盾,從而促 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另一方面,又在買者與賣者之間形成了錯綜復雜的債權債務關系,一旦有些人 到期不能償還債務,就會引起連鎖反應,使整個信用關系遭到破壞,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行,從而加深了商品經濟的矛盾。
(5)世界貨幣。世界貨幣職能是指貨幣在世界市場上作為一種購買手段、支付手段和社會財富的代 表發揮作用。貨幣執行世界貨幣的職能是隨著國與國之間的商品交換以及其他貿易活動的發展而發展 起來的,它實際上是貨幣職能越出國界在世界范圍內的延伸和應用。從歷史上看,執行世界貨幣職能的 貨幣,長期限于貴金屬(黃金)如今,一些幣值比較堅挺的經濟發達國家的紙幣,像美元和歐元等,也在 一定程度上起著世界貨幣的作用。
在貨幣的五種職能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兩個最基本的職能,其他三種職能是在這兩種基本職能的基礎上,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要求派生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