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選領導政治知識試題解析
上海公選領導政治知識試題(一)
A.實踐性
B.科學性
C.可持續性
D.可協調性
2.2014年6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以下哪一城市不包含在試點地區之中? ( )
A.哈爾濱
B.沈陽
C.武漢
D.大連
3.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是( )。
A. 聯系的觀點
B.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C.對立統一規律
D.唯物主義歷史觀
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 )。
A.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B.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C.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
D. 怎樣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問題5.
國民教育的根本任務是( )。
A.提高國民素質
B.普及科技知識
C.培養精英人才
D.追求升學率
上海公選領導政治知識試題答案
1.答案: A
解析:
科學發展觀是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講話中提出的。實踐性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特征。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必須突出實踐特色,在學習中推動實踐,在實踐中深化認識,使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形成科學發展共識。故正確答案為A。
2.答案: A
解析:
2014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決定: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沈陽、大連、南京、杭州、福州、廈門、濟南、青島、鄭州、武漢、長沙、廣州、深圳、西安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故本題選A。
3.答案: B
解析:
黨的思想路線又叫做黨的認識路線。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核心是實事求是,其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因此,本題選擇B選項。
4.答案: B
解析: 胡錦濤同志在學習《江澤民文選》報告會上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鮮明的特點和最突出的貢獻,在于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在長期執政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我們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加強黨的建設的規律的認識。所以選擇B選項
5.答案: A
解析: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 要“建設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以終身教育思想為導向,以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為基礎,以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為層次,以成長教育和繼續教育為階段,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為目標。故正確答案為A。
上海公選領導政治知識試題(二)
1.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處于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的是( )
A.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B.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C.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D.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2.十多年前,科學家發現人類的幾十種疾病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基因突變。現在已經把三千種左右的疾病的病因與基因突變掛上鉤,但尚未完全搞清基因突變與疾病病因的關系。這是因為( )。
A.認識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
B.人們不可能完全掌握認識對象的本質
C.客觀世界總在不斷地變化中
D.認識對象的本質的暴露與展現有一個過程
3.
下列選項中,屬于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的是( )。
A.環境保護
B.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C.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D.廉政文化
4.航空界有個關于飛行安全的“海恩法則”: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隱患。“海恩法則”啟示我們( )。
A.規律是客觀的,我們要善于發現和利用規律
B.量變是質變的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C.矛盾是普遍的、客觀的
D.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
5.
《資本論》是詮釋馬克思思想最重要的文本依據。它通過探討商品生產、商品流通和總過程的各種形式,明確了物質、利益、財富、階級和所有制等問題,但貫穿這些方面的價值歸旨不是( )。
A.“現實的個人”的處境及其未來
B.“實踐的人和人的實踐”
C.“人與人的關系”
D.資本及資本的邏輯
上海公選領導政治知識試題答案
1.答案: A
解析: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堅持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區發展力度;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強和完善跨區域合作機制;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扶持力度;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中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加快沿邊地區開發開放。
2.答案: ACD
解析: 由題可知,科學家已經認為基因突變與疾病之間有一定關系,但是沒有完全認識二者之間的關系,因為人們的認識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受到認識能力和科技水平的制約,而且客觀世界在不斷的變化中,同時透過現象認識本質是一個過程,而且本質的暴露與展現有一個過程,但是最終人們可以認識到本質。因此,B項錯誤。故本題答案為ACD選項。
3.答案: B
解析:
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的是“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所以正確答案為B項。
4.答案: B
解析: 海恩法則指出,每一次嚴重事故都是經過多次的量的積累才出現的。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隱患是量的積累,嚴重事故是質的變化,體現了質量互變的哲學原理。所以選擇B
5.答案: D
解析:
從表面上來看,《資本論》探討的是商品生產、商品流通和總過程的各種形式,探討的是物質、利益、財富、階級和所有制等問題,但貫穿這些方面的價值歸旨是“現實的個人”的處境及其未來,是“實踐的人和人的實踐”,是“人與人的關系”。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
上海公選領導政治知識試題解析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