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一卷高考作文
寫好作文的核心,首先是大量的積累,有意識的積累和無意識的積累。而更多的時候是有意識地積累,我們想表達觀點,除了直接說出我們的觀點,還要對我們的觀點加以證明,證明觀點的時候,就需要事實材料或者前人的觀念的材料。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全國一卷高考作文,供您查閱。
全國一卷高考作文精選篇1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我演講的題目是《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管子》有言:“一農不耕,民有饑者;一女不織,民有寒者。”百姓不勤,遂有饑寒。管仲又說:“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耕織不僅是衣食之源,也是禮儀文明的基礎。由此可知,勤以修身,勞可安邦。
回首歷史,但凡偉人都有一雙勤勞的雙手。黃帝建造屋宇,縫制衣冠,制造舟車,創制樂律;虞舜種田補魚,燒制陶器,天下大和,百姓無事;蘇秦熟讀兵法,不舍晝夜,終有所成,名垂青史。無論是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的歷史佳話,還是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無不展現著勤勞使人杰出的真理。
不僅如此,勤勞也是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原因之一。中華民族何以屹立不倒,綿延至今?有人說是外儒內法的治國之道,有人說是農耕文明的穩固保守,有人說是大海、大漠、大山對于外來文明的阻隔,也有人說是中華文化的包容和共生能力。諸如此類的回答,不勝枚舉。我想,中華民族的延續性與長期扎根于農耕的中國人自然形成的勤勞淳樸、任勞任怨的精神特質也不無關系。因為勤勞,我們在黃河岸邊的黃土地上留下了民族的足跡;因為勤勞,我們走過了坎坷屈辱的抵御列強的近代重生之路;因為勤勞,我們堅定不移、從容自信地追逐著我們的復興之夢。
同學們,因為勤勞,我們也才有了聞名于世的國家名片。上面印著蒼茫山脊上的萬里長城,恢弘壯麗的兵馬俑,莊重神圣的莫高窟,橫跨世界屋脊的西藏鐵路,深入海底的鉆井平臺,靜默不言的跨海大橋,呼嘯而過的中國高鐵。當然,仔細看去,上面還寫著一排無形的大字——勤勞的中國人。
反觀當下,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卻存在著回家葛優躺,洗衣靠父母,吃飯等人送,掃地不積極,學習變懶散等不正之風。英國有句諺語:“懶惰沒有牙齒,但卻可以吞噬人的智慧。”我想,長此以往,我們失去的不僅是生活的自理能力,更是求知的動力。有人說勞動的事可以交給人工智能,誠然,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科技給予了我們越來越多的便利。但是,科技也不可能完全解決我們人類的全部需要,相反,人類需要更高級的勞動和更高的智慧來管控科技。否則,被奴役的只會是我們自己。
在未來人工智能流行的年代里,我希望我們仍然能夠時刻想起《平凡的世界》里那些在黃土地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們,想起那句:“只有勞動才能使人尊嚴的活著,勞動對每個人來說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生存需要,而是體現一個人生命的價值,任何勞動都會受人尊重。”
同學們,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全國一卷高考作文精選篇2
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熱愛勞動,從我做起”。
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可是,在我們身邊總能聽到不理解、不尊重勞動的聲音:認為勞動擠占學習時間者有之,認為人工智能最終可以替代勞動者有之,更有同學認為可以花錢雇人代替勞動。而我認為,一個人的成長,更應該在勞動的摔打中歷練,我在這里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
第一種不和諧的聲音是重“智育”輕“勞育”的典型代表,勞動教育本來就應該是學校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在勞動實踐中,我們既可以互相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又能夠鍛煉本領,培養責任意識;我們能夠在自己事情自己做的過程中戰勝拖延懶惰的惡習,又能在親力親為的勞動實踐中學會珍惜自己乃至他人的勞動果實。同學們,大家想想看,如果我們身邊都是好逸惡勞的貪圖享受者,我們不應該呼吁打撈起“沉沒”的勞動教育嗎?所以,作為一名受教育者,我們有責任表明我們的態度:熱愛勞動,從我做起!
有人認為隨著科技進步的快速發展,勞動會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不,你錯了!我們暫且不提機器不能理解人性不能感情交流的局限性,先厘清概念,勞動不僅僅指狹隘的體力勞動,人工智能的便捷背后便是無數科學家辛勤勞動的汗水,而人工智能發展的終極目的也絕不是消滅吃苦耐勞的勞動精神。我們之所以能夠取得如今的發展與成就,就是有賴于所有勞動者的辛勤努力,用勞動精神解讀國家的發展,可以看到一代代中華兒女揮灑汗水的壯闊圖景;而展望未來,我們同樣需要發揚新時代的勞動精神。為了自己和祖國的未來,我們更應拿出我們的誓言:熱愛勞動,從我做起!
在我看來,花錢雇人代替勞動的資本邏輯是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遺毒,一些家長打著“愛孩子”的旗號對孩子過度保護、包辦一切,這種用錢解決問題的思想恐怕就是滋生不勞而獲思想的溫床,院子里遛不出千里馬,溫室里長不出棟梁材,試問,你是靠什么掙得雇人勞動的第一桶金的呢?
勞動精神可以折射出社會前進的腳步,時代發展的跫音,復興中學的同學們,我們所處的這個新時代,是一代代勞動者奮斗出來的,我們的美好生活來自于各行業勞動者們的積極創造。我們有任正非那樣的企業家,積極發揚創新精神帶領企業實現中華有為的壯志;我們有黃大發那樣的基層工作者,36年帶領帶領百姓開出幸福渠。新的時代,帶來新的勞動精神的,而我們,愿意傳承這樣的精神,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去成就屬于我們的更好的未來!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全國一卷高考作文精選篇3
滄海霽月,落崖驚風。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在燈紅酒綠的都市中,在余音繞梁的低回處,在清風送爽,點點星光之下,人,如同窗外的簾燕,在歸途中幾度徘徊。
能見證人類在現代化的大路上越來越遠的一個代表性群體之一便是貓。曾幾何時,貓已經從肩負重任的衛家戰士蛻變成養尊處優的寵兒。當我們高唱“老鼠愛大米”的時候已激不起貓的半點兒斗志——它早已轉變了習性,愛上了魚。是什么使貓失去了捉老鼠的本能?又是什么使貓從獵人變成獵物?我想說“不”,貓決不是坐享其成的觀望者,它的體內還潛存著奮斗的本能。
隨著歷史的飛躍和時代的變遷,人類用雙手創造出生生不息的文明。文明的力量是偉大的,它不僅存在于精神,更滲透進政治、經濟等物質生活的各個領域,這不僅僅大幅度提高了人類的生活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環境。我們不否認這種變化帶給人類的優越,但伴隨著進步而來的種種矛盾也日益突顯。而對優越的物質環境,人們失去了奮斗的本能,越來越不愿勞動,甚至恥于勞動。各種高端科技產品及機器都以代替人類勞動為主要目標。殊不知,雙手的解放引發了思維的惰性。奮斗與勞動是大自然賦予的本能,而自然的本能在逐步褪去了,也標志著人類作為一種自然的生物卻脫離了自然,離自然越來越遠。
春來花自青,秋至葉飄零,這便是自然留給我們的本能。情感也是如此。
“住在布達拉宮,我是雪域之王。
走在拉薩城中,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這是倉夾嘉措留下的詩句,也是他對于人性本能不可抗拒的寫照。他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全是為這種本能而活。他不貪戀權位,更不為財富而誘惑,他的心,時時刻刻尋找人間最真實的情感,他把人間的至真至愛,把人間最美好的天性釋放得淋漓盡致。
問佛:為什么總也遺憾?
佛曰:沒有遺憾,無法體味幸福。
問佛:為什么下雪總在夜里?
佛曰:美好的東西總在不經意間流走。
倉夾嘉措這樣問,人類也這樣問,因為我們總是在美好中留下遺憾,正如我們已淡去的本亂。
貓被誘惑蒙蔽了雙眼,忘記了本能。但我相信,人不會在科技的溺愛下失去追逐真性情的天性,更不會失去奮斗的本能。人是一只簾燕,在自然的窗前徘徊,依然如泉般清澈,依然如茶般香醇,也依舊滿身花雨又歸來……
全國一卷高考作文精選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尊重勞動,才有美好未來》。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未來仿佛一部手機在手,絕大部分生活中的人工勞動都可以輕松地由智能替代,比如,洗衣做飯、衛生保潔都可以由編程機器人替代,甚至,連媽媽叫我遛個狗,都可以讓我家的機器人代勞。科技的發展,人工智能機器能幾十、上百倍地提高人工生產力,標準化地操作,質量也大為改觀,工作效率和本領效果更是驚人。AlphaGo先后擊敗韓國圍棋國手李世石和中國圍棋天才柯潔;無人機、無人汽車的先后投產等,極大改變了我們生活的質量和生活節奏。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科技改變生活的同時,我們是不是因為過度依賴科技而變懶了?是不是以為科技能替代生活中的大大小小勞動事項?
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我感覺我們現代人太過于依賴科技成果。從我們中學生的視角,原先需要查閱紙質工具書的煩瑣,被計算機網絡的迅速便捷替代;閱讀上,更是覺得電子書攜帶和翻閱便捷,以致可能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沒有認真拿起過一本紙質書而導致閱讀能力下降。生活中有了除塵機器人,我們都很久沒有收拾過自己的屋子,對居住多年的房子逐漸感到陌生;恍惚中,最體現生活智能化的手機即是一切……
人工智能固然便捷高效,如果不慎重對待科技,忽略了人的勞動實踐,它也會消解我們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要知道,科技本質上是為了實現人的對象性力量,四十多年前,人工智能發展的初衷不過是作為人的“無機的身體”。試想:如果未來發展方向,是科技一步步取代一個人的正常生活節奏,那我們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又在哪里呢?再仔細思量,人之所以成為人而區別于其他萬物,正在于人具備思考能力——能創造和使用勞動工具——且不斷地用勤勞的雙手改變彼時和此時的生存環境。在百萬年的漫長時光里,依靠勞動實踐探索,現代人從人猿一步步進化而來,直至逐步人工智能化的今天。所以,即便是人工智能化,那也是人類為進一步創造美好生活而努力思考,并且用雙手勤奮勞動創造出來的科技價值。它本質上是我們人勞動創造的成果。
百年前,孫中山先生說:“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人工智能是我們生活的需要,是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是歷史的必然。我們需要擁抱科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但也必須樹立科技時代的生活思維,清醒地認識到: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替代人,我們更不能主動讓人工智能完全取代我們的思維和勞動,而成為“高能白癡”。對于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我們依然要理性且心存敬畏!除了防范人工智能失控等“異化”風險,作為現代人,我們更要堅持人作為人存在的價值理性和人生意義——未來的美好的智能生活,仍然需要我們現在和未來“干一行、愛一行”地發揮人的主體能動性,扎扎實實地為社會勞動奉獻,成就豐富多彩而有價值的人生。
謝謝大家!
全國一卷高考作文精選篇5
嫩荷尤含粉,夏竹未聚塵。如果成功是一朵初開的荷花,那么規則便是身下的一池清水。 博物帶寒露,松柏顯蒼青。如果成功是一棵挺拔的蒼松,那么規則便是根上的一抹厚土。 長鷹當擊水,鷗鳥會凌云。如果成功是一艘航行的太船,那么規則便是身上的一雙羽翼。 謹記規則,謹記人生中不可拋棄的信條。 為民中學舉辦游戲,目的?狹路相逢勇者勝?,而相互抱著過橋,卻使游戲成了游戲。向我們正在進行的高考,需要的是我們展示十二年寒窗苦讀的實力,而不是相互幫助甚至徇私舞弊,這樣,考試會變得毫無意義。社會上一些人利欲熏心不遵守規則法紀,橋塌塌樓脆脆,真是讓百姓疾首蹙額,深惡痛絕。而這一切,正是由某些人踐踏規則,營私舞弊造成。正如康德所言:?世界上有兩件事最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人們內心深處的道德標準,一件是頭頂上的燦爛星空。?謹記人生中不可拋棄的信條,固守道德,方能星空燦爛。
謹記規則,社會需要規則來規范行為。 中國式過馬路,前段時間被炒得沸沸揚揚。不管路燈是紅是綠,湊夠些人就橫穿馬路。這種不按規則出行的行為,不僅對他人通行造成不便,同時也是對自己安全的不負責任,更是對國人形象的抹黑。我們的中國夢就是建設美麗中國,美在山水,美在人倫,美在和諧社會。我們要謹記規則于心間,讓我們的社會達到?不治而治?的境界.這樣我們的祖國才會春光明媚,云蒸霞蔚。
謹記規則,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
縱然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但違法犯罪時有發生,依法嚴懲不可缺少。老虎蒼蠅一起打,體現了新一代領導人反腐圖新的決心。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惡化,十面‘霾’伏?讓古老的華夏臉面蒙塵,共建生態中國迫在眉睫。我們必須遵循自然法則,這樣才能使空氣更清新,天空更湛藍,神州一片鳥語花香。
天上的星星要繞著自己的軌道運行,地上的列車要沿著鋪設的鐵軌前進,物如此人亦然。沒有規則,沒有規則,人的行為就沒有正誤之分,人生也就缺乏賴以依存的軌道,如脫韁野馬,悲劇連連。
我們需要規則,謹記規則于心間,才會柳暗花明,春暖花開。
全國一卷高考作文精選篇6
致小陳的一封信:在行動前多一些思考
小陳:
女孩子長得好看與否不重要,性情厲害與否也無妨事。關鍵是生之為人,需要珍重生命,崇尚原則;仁厚禮信,世事洞明。然而世事往往糾結,彼此沖突,難求周全。你以珍重生命的名義,舉報高速路上打電話又屢勸不止的父親,且不論高速-電話-勸說-舉報是否是唯一合理的邏輯鏈,至少你讓我看見了一個人由蒙昧天然而被社會深刻格式化的過程。我不知道該祝賀你,還是為你悲哀。
你需要知道,父親是你與世界最牢靠的聯系。你是一株花,你的根須一直牽連到他的心土里去。它究竟扎了多深?你看不見。但是風吹草動,它即使不被連根拔起來,也會牽一發而動全身。記得有一次,我叛逆父親。在長時間談話后,我看他拿一把刀子,用力地削一只蘋果。他把大片的果肉,賭氣似地刀削斧劈下來。我僵化著表情,眼睜睜地目睹他觸目驚心地表達愛……隨著我們長大,血的熱度由燙變溫。多年以后的我們,也會變成他們。我是想說,父親、母親,除了是血脈之源,更是安全、溫暖、信任之所在。世界全是變的,又冷,又荒亂,嗅著血腥味的野獸出沒,我們需要互相依存,讓心暫時安歇,人們管這籠統叫愛。這世界什么最恒久?只有血緣是恒久的。因此不要輕易怠慢愛之根源。
會不會,你父親原先看你的眼光如輕撫嬰兒,在你的作為之后,他看你的眼光會像看一匹小狼一樣,帶著隔絕和警惕?因此,小陳,我覺得你在勸止和舉報之間,還可以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這既解決問題,又符合社會規范。
小陳,你珍重生命是對的,而我們的社會規則也以尊重生命為第一要旨。當然泛泛就規則而言,它們不過是多年以來公共意志的積習,由一些不知姓名的人發明、修訂和完善。他們陸續死了,而你必須尊崇著他們的意志活下去。除非你成為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否則你將永遠無法顛覆規則。因此,一個自然人必須進入社會化的流水線,必然打上規則的烙印,必須遵從群體的指令,也必須擺正小自我與大社會的位置。但這種必須,要以理性和自覺為前提,而非隨性和懵懂。你更需要知道,在所有的規則中,舉報是社會化程度最高的。它本身除了具有溝通、勸阻、規范之屬性外,更有追究、懲戒、警示之意味。它是理性、無情和冰冷的,更是嚴峻的。舉報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其來有自;尤其在中國當代史上,發生頻仍。我相信,你在速度帶來的恐慌中,別無他法,尋求外援,使本可在家庭層面解決的問題投放于社會層面。這是你的超常,也是你的欠妥。我看你正分身做著兩個人。你在面對世間最艱難的悖論。
至于這個世界,變化日新月異,發展無所不在。我們隨著大時代的巨輪,耳旁生風,身不由己地呼嘯和翻滾。這世界要快起來,我們卻要慢下去;這世界的技術和藝術每天都在變化,我們卻在變化中尋求恒久;這世界無“微”不至,我們卻努力把破碎的時間撿拾起來,整合成一個全新的自己。但是無論科技如何更新,社會怎樣發展,人性天然不會改變,它正在得到我們日趨完善的社會規則的尊重和維護。
懂得了這些,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一點。
你很年輕,還有思考和抉擇的時間。
全國一卷高考作文精選篇7
致小陳的一封信:一封特別的“家書”
你好!
小時候我們受過很多有關“家書”的教育,有詩詞有電影有書報有歌曲,形式各異,深入人心大抵是因為愛在其間。今天借小陳你舉報老陳的事給你寫信,并非為了抒發親情,也不是探討“坑爹”,反而是想深入“傳遞”,即“互聯網+”時代,愛的傳播、溝通和表達。
你是個大學生,父親總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迫于無奈,更是出于生命安全的考慮,你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查實后,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并將這起舉報發在官方微博上。
這讓我想起童年的電影《雞毛信》。海娃與鬼子斗智斗勇終于通過羊群完成了任務。當然,小陳你和老陳不是“敵我矛盾”,但都是“命懸一線”。目前“互聯網+”的時代,溝通介質和維度也是最受惠的紅利之一,公開的私下的世界的中國的,QQ微信微博私信……你采取了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卻也達到了勸阻父親的目的。你的這一封特別的“家書”,的確是“95后”的另辟蹊徑。
據稱此事贏得眾多網友點贊,但不可避免的,就方式方法也引發一些質疑,尤其是經媒體報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
對于親情,我們都不是局外人和旁觀者,尤其是瑣碎日常中的菜籃子、米缸油缸醬缸醋缸……如何在傳統的溝通中重構表達,抵達愛的路徑,確實是一門藝術。
日本著名家庭倫理導演是枝裕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父親去世前從未與父親有過深入溝通,反倒在父親去世后才更多地能繼續發展和生長父子之間的默契。但在他的電影中,家庭始終是陽光撒進窗欞那一刻最溫柔的出口。無獨有偶,中國臺灣已經過世的著名導演,被譽為“中國臺灣社會的手術刀”的楊德昌,在他的最后一部電影《一一》開播受訪時說:“這個電影是以家庭為單位出發,家庭具有很復雜的、互相交錯的、層次感很豐富的厚度。《一一》代表簡單自然,其實就是指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個關系不僅是言語的互相溝通,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
馬克思幾百年前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沒什么大事卻比什么都重要。”到了當下,愛的教育并不缺乏,但切莫將愛的傳承和表達局限于“局域網”的一隅。愛的“雞毛信”當用則用,畢竟雞飛蛋打一地雞毛的家庭生活真的不符合現代社會組織的和諧發展。譬如小陳你可以給老陳買個藍牙耳機,或者陪老陳看場主題思想為“聽人勸吃飽飯”的電影,說不定效果也不亞于“雞毛信”。
全國一卷高考作文精選篇8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講的主題是“用勞動創造幸福”,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有人說學習太忙了,勞動占時間。有人說科技進步,勞動可以交給人工智能。或者說勞動很苦很累,讓別人去做好了。我覺得這樣的想法是不尊重勞動的表現,在此,我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用自己的勞動創造幸福。
同學們,熱愛勞動是我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小時候我們從唐朝詩人李紳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了解到勞動的不易。王維在《宿鄭州》中云:“田父草際歸,村童雨中牧。”細雨蒙蒙中,老農歸來,村童放牧。老農播下種子,種下希望。姚鼐的《山行》:“布谷飛飛勸早耕,春鋤撲撲趁初晴。”布谷和白鷺都在來回奔忙,一幅繁忙熱鬧的春耕圖,從古詩詞中,我們也看到,勞動的畫面是充滿生機的,是美的。
確實,就像有同學說的,勞動很累,為什么不花錢讓別人做呢?在地里耕種的農民,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工地的工人,澆灌鋼筋混淋土,打樁砌墻,無論風吹還是雨淋,也是日日無休;馬路上的環衛工人,在三伏天熱浪襲來時,在寒冬皚皚白雪一路三滑的馬路上都有他們的身影........勞動很累,但是有一些崗位總是需要人堅守,總是需要有人付出,每個人都選擇安逸,如何推動社會的發展,如何推動國家的進步?
同學們,讓我們用我們的勞動,去創造屬于我們的幸福。幸福就只是生活安逸嗎?幸福就只是在觥籌交錯之間,只是滿足口腹之欲嗎?不是的,辛苦勞動過后,為別人創造幸福,會為自己帶來更長久的幸福感,抗震救災的志愿軍戰士,晝夜不停,用自己的雙手,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災區人民筑起安全的屏障。他們的勞動是有意義的,用自己的勞動換得了他人的幸福,自己也會有更深刻的幸福感。
同學們,也許你們會說,我只是一個在校的學生,我們還不能感受到陶淵明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境界,還沒辦法用自己的勞動為他人創造幸福。同學們,可以的,我建議大家從身邊做起。在學校我們用自己的勞動搞好教室、學校的衛生,給大家一個溫馨干凈的學習環境,在家里,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熱愛勞動,體現在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做好生活的小事,也能給身邊的人,給自己帶來幸福感!
同學們,我再次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就如我們的校名“復興中學”,要實現民族復興的愿景,也需要用勞動來創造。就像詩歌《勞動者》里所說“天下最容易接近的是泥土,以勞動的方式,同這個世界真情對話。”讓我們用勞動同這個世界真情對話!勞動是他人,也是自己幸福的源泉,希望大家用勞動創造幸福!謝謝大家!
全國一卷高考作文精選篇9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是5月5日,勞動節返校第一天。很榮幸作為學生代表參加這次“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的主題演講,我演講的題目是《別以學習為名,錯過了勞動》。
就在昨天下午,我眼見多位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寢室,手提包裹,肩扛重物,雖是五月天氣,卻已大汗淋漓,而他們的孩子脖掛耳機,兩手空空,悠閑自在;就在今天早上,我眼見班主任老師拾起教室的紙屑,用抹布重新擦拭垃圾桶蓋,而我們的值日生,已埋頭學習,兩耳不聞窗外事;就在剛才集會之前,我聽有學生抱怨:“我們學習這么忙,還召開勞動主題演講,太占用時間了!“
同學們,我們以學習為名,錯過了太多家庭勞動的美好。
高爾基說:“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我們錯過了勞動,就是錯過了美好的生活。試想,每逢假期,和父母一起參與家庭勞動,刷碗拖地洗衣服,把自己的小家打扮的干凈溫馨;甚至陪父母回到農村老家,干一場酣暢淋漓的農活,用勞動感知生活,在勞動中體驗親情的美妙,體驗創造的快樂,該有多么美好。可是我們的假期總被輔導班填得滿滿蕩蕩。
老師們,我們以學習為名,異化了太多勞動教育課程。
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漠視勞動教育。可學校對勞動教育課程有足夠的重視嗎?遲到學生被罰值日打掃衛生,當勞動成了懲罰學生方式之一,學生怎不滋生厭惡勞動的心理;勞動異化為休閑娛樂課——學生的菜園參觀、水果園采摘品嘗、學習手工藝、植樹節的班會、雷鋒日的公益活動等等,都被冠以勞動教育課,學生走馬觀花,淺嘗輒止,多了參觀體驗的輕佻,少了教育樹人的厚重。
同學們,老師們,別讓懶惰的病毒蔓延,人猿相揖別,勞動最光榮。
馬克思早就說過:“體力勞動是防止一切社會病毒的偉大的消毒劑。”懶惰是種病毒,學生是易感染人群。早先有一個報道,一個孩子帶了個雞蛋到學校,放學后雞蛋被原封帶回,媽媽問他為什么不吃,孩子回答說:“外邊有殼,我不知道怎么吃。”再不重視勞動教育,我們的孩子連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沒有了。有人常看不起體力勞動者,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可是萬丈高樓平地起,郵件千里一日達,長橋如虹跨海灣,高速盤翻高山,昔日黃沙漫漫,而今魚肥稻香……哪一個離得開那些普普通通、默默無聞的勞動者?
同學們,從今日開始,多做一些家務,勤維護校園環境,踏實上好每一節勞動課,端正勞動態度,遵守勞動紀律,學會勞動技巧,形成勞動習慣,在勞動中找到生活的美與樂,讓勞動成為崢嶸歲月的底色吧!
切記,青春最靚,勞動最美,別以學習為名,錯過了勞動。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全國一卷高考作文精選篇10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近日,我關注了關于中學生的勞動之爭,我的主張是“形勞神不倦,吃苦趁華年”。
請允許我從我的家事談起吧。家父是一名遠近聞名的中醫,他經常翻閱的一本書是泛黃的《黃帝內經》。上初中后,我粗略學了一點文言文,也試圖讀懂家父奉若珍寶的《黃帝內經》。但因繁體字難辨難認,我讀起來未免磕磕絆絆。只約略記得其中有“心者,生之本”“肺者,氣之本”之類的語句。
記得有一天,家父與他的高足共同探討《黃帝內經》中的一個句子:“形勞而不倦。”那位叔叔認為:“既然形勞,當然就會倦。形勞而不倦,不是自相矛盾了嗎?”家父解釋道:“形勞而不倦,可以理解為形勞神不倦。也就是說,身體雖然勞累,但精神不覺疲倦。比如,一個老農民下地勞動了整整一天,他可能會感到很辛苦,但他的內心是舒暢的,這不就是形勞神不倦嗎?”
后來,高中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講字源,他在黑板上寫出了那個繁體的“?”字。他說:“?是個會意字,上面是兩個火,中間的禿寶蓋代表房子,下面的力指代勞動。整個字的含義是:在房間點燈,夜間勞作。”我聽著,心,一下子回到了“形勞而不倦”上。我想,勞,真是個苦中藏甘的漢字呢!
因為心里揣著這些與“勞”相關的美妙故事,我對勞動充滿了天然的好感。我會在我家平房前開辟出兩分田來種花種菜;我會在暑假里隨表姐一道頂著烈日拔草捉蟲;我會迎著閨蜜異樣的眼光跟舅母苦學踩縫紉機;我會對學校清運垃圾的老人坦然喊一聲“爺爺好”……
我享受勞動,我高看勞動。
在思品課上,老師說:“馬克思曾說過:體力勞動是防止一切社會病毒的偉大的消毒劑!”我聽了,忍不住暗自嘆服點頭。是的,當體力勞動被同齡人避之唯恐不及時,我慶幸來自《內經》與倉頡的珍貴提醒恰逢其時地進駐了我稚嫩的生命,這讓我幸運地承繼了來自遠古的一脈香火,無論季節風怎樣吹拂,我都能做到不搖擺、不浮燥、不庸懦、不愚鈍。
“勞動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這是達·芬奇的妙語。在匆遽的一日與漫長的一生之間,惰,無時不在伺機而動,它要侵我心、撼我本;而勞,無疑是我們最初也是最后的“強心固本湯”。
在演講結束之前,請允許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意味深長的小故事吧——
天地之間,有個寺院。一位疲憊不堪的旅人入得院內,見到一老禪師正吃力地彎腰翻曬蘑菇。那禪師已是耄耋之年,行動遲滯,咳聲連連。旅人看了,不由心生惻隱,便上前去問道:“師父,您這么大歲數了,為什么還要親自翻曬蘑菇?”老禪師聞聽此言,微微一笑道:“因為,蘑菇在親自等我。”
同學們,讓我們像那個老禪師一樣,在苦中藏甘的“勞”字中安妥自己的靈魂吧!讓復興中學的每一位學子都會說:形勞神不倦,吃苦趁華年!
演講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