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最新高考作文
眾所周知高中語文中作文是占著很大比例的分數的。而如果在作文中增加一些名言警句也有利于增加我們文章的韻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廣東最新高考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廣東最新高考作文篇1
伴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得以借助電視、網絡等手段以認識自然。但若把科技當做感知自然的真正途徑,在我看來,不免可悲。
是的,科技只是工具,只有親身走進大自然中,仰觀宇宙,俯察萬物,才能夠真正感知自然的美與力量。
何謂“感知”?“感”即感受,“知”為相知。明白了這一點,便可知為何科技手段無法讓我們真正地親近自然,感知自然。
電視可讓我們知曉全球天氣,網絡可讓我們將生物知識盡收眼底,科技的確為我們提供了了解自然萬物的一種極便利的途徑。然而,這頂多可算作對與自然相關的科學知識的學習與認知。科技歸根到底只是一種工具,它始終無法讓人感受自然之美。正如孩子們從來不會為屏幕上的紅花綠葉而歡呼雀躍,畫家們從來不會面對電視上的湖光山色欣然揮毫;同樣,天氣預報不會讓詩人詩興大發,生物綱目種屬也無法讓作家文思泉涌。作家遲子建曾說過:“大自然是我的另一顆心臟。”既然如此,我們必須放下鼠標,離開電視,親身走向大自然,方有望與大自然相感相知,相親相近,讓心靈得到美的洗滌。
以親身走進自然的方式,其意義還不止于對美的感知,更在于通過與萬物的接觸,感知自然的智慧和力量,從而對自然長存一顆敬畏之心。
人本為自然的一個部分,然而,工業文明的興起,斬斷了人與自然間的紐帶。人們得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這便使人類對自然失卻了敬畏之情,卻添了一份征服自然的野心。試想,若只從天氣預報中認知自然,又何談對藍天白云的珍惜;若只以生物知識概括自然,又何來對花草樹木的珍視與保護?過分依賴科技,卻失卻了對自然的親身感觸,使人類忘記了自己在世界上的身份,于是我們肆無忌憚的破壞自然,制造出霧霾封城,河水重金屬含量超標這樣種種的荒謬事情。科技并沒有讓人與自然更近,相反,它疏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讓人在自高自大的狂妄之中忘乎所以。因此,唯有讓我們重返自然,親身感受自然,我們才能重拾那份敬畏之心,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靜坐蓮池旁,與蓮花久久對視,莫奈才能創作出__佳作《蓮花》;走進馬群中,與奔馬朝夕相處,徐悲鴻才能在畫中淋漓盡致地展現馬的健美與力量。此二者,皆以親身接觸的方式,走進自然,想必這便是他們得以與自然相感相知,并從其中獲取心靈的力量的原因。
讓我們走進自然,于天朗氣清之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與大自然真正相感相知,相依相守。
廣東最新高考作文篇2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關羽走麥城,兵敗遭擒,拒降,為孫權所害。其坐騎赤兔馬為孫權賜予馬忠。
一日,馬忠上表:赤兔馬絕食數日,不久將亡。孫權大驚,急訪江東名士伯喜。此人乃伯樂之后,人言其精通馬語。
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間,但見赤兔馬伏于地,哀嘶不止。眾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諸人,撫其背嘆道:“昔日曹操做《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吾深知君念關將軍之恩義,欲從之于地下。然當日呂奉先白門樓殞命,亦未見君如此相依,為何今日這等輕生,豈不負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馬哀嘶一聲,嘆道:“予嘗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將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涼,后為董卓所獲,此人飛鋨扈,殺少帝,臥龍床,實為漢賊,吾深恨之。”
伯喜點頭,曰:“后聞李儒獻計,將君贈予呂布,呂布乃天下第一勇將,眾皆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想來當不負君之志也。”
赤兔馬嘆曰:“公言差矣。呂布此人最是無信,為榮華而殺丁原,為美色而刺董卓,投劉備而奪其徐州,結袁紹而斬其婚使。‘人無信不立’,與此等無誠信之人齊名,實為吾平生之大恥!后吾歸于曹操,其手下雖猛將如云,卻無人可稱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后曹操將吾贈予關將軍,吾曾于虎牢關前見其武勇,白門樓上見其恩義,仰慕已久。關將軍見吾亦大喜,拜謝曹操。操問何故如此,關將軍答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得見矣。’其人誠信如此。常言道:‘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吾不敢不以死相報乎?”伯喜聞之,嘆曰:“人皆言關將軍乃誠信之士,今日所聞,果真如此。”
赤兔馬泣曰:“吾嘗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士為知己而死,人因誠信而存,吾安肯食吳粟而茍活于世間?”言罷,伏地而亡。
伯喜放聲痛哭,曰:“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孫權。權聞之亦泣:“吾不知云長誠信如此,今此忠義之士為吾所害,吾何面目見天下蒼生?”
后孫權傳旨,將關羽父子并赤兔馬厚葬。
廣東最新高考作文篇3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窗外月色正好,何須顧慮,是否會有浮云奪取這一片清虹?春意正濃,何須顧慮,這一片繁華最終隕落何處?青春正意氣風發,何須顧慮,下一日是怎樣浴血拼殺?
生活本沒有諸多顧慮,只因生活在這象牙塔中,不得不時時刻刻小心謹慎著,年年歲歲,我們便成了顧慮的奴隸,甘于被禁錮。人本是自由的,行走于天地之間,快快活活,無拘無束。但無奈卻被太多塵世凡物所紛擾,不能遺世獨立。
我們是屬于春天里的一片芬芳,天賦自然,輕靈久遠,本就該融合在那綿綿無絕的春緒里,將自己的心花釋放。
顧慮則是一個無形的牢籠,圈禁著青春的心,使他終日游蕩而無所得。這是一種令人無力的悲哀,就像處在一座明知有出口卻無法前行的迷宮,人在其中何其卑微,更像一個九鎖連環,無從下手,于是枯萎的心結,迷茫的思緒,擾人的愁慮,幻化成人生的羈絆,我們失去自我,失去存在,忽忽空靈變成喧囂世界的一只棋子,沒有自由。
其實,自由與拘束只在我們的心罷了。
塵世庸俗,我們又何必讓那浮塵沾染了自由的心靈。心懂得放開,那人便猶如杯里的茶,飄飄盈盈,微微淡淡,愉悅地舒展。
何須顧慮那么多!春盛時,便依臥欄桿看這山花爛漫;夏茂時,便手持涼扇賞這湖光瀲滟;秋繁時,便身披風葉觀這風輕云淡;冬榮時,便裹緊衣衫味這雪白浪漫。剔除過多的顧慮,心也輕松了許多,簡簡單單,游歷在天地間,骨子里都透著恬淡,把酒臨風,“寵辱偕忘”,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沖破鐵鏈的束縛,每一處都變得自在,自在地遨游于天地之間,迎著風展開雙臂,路邊的繁花軟綿綿地開在腳下,真的輕松了,如同面臨一潭幽靜的湖水,輕松的風拂過,心中愉悅溢于言表。
獨立于燈紅酒綠,無需太多顧慮,平靜激蕩的心湖,學會舍得,學會放棄,也學會擁有,這是淡定的智慧。
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對酒當歌,閑云野鶴,讓自己在自然中得到洗滌。摒除太多的顧慮,有的是心如止水的寧靜,風景獨好。
廣東最新高考作文篇4
人生是一個容器,存放著不同地點,不同時間和不同表情的自己。若是無意展開了某個遠去的空間里陌生而熟悉的記憶,靈魂深處被割斷的斷層,便會隨之跌宕起伏,波瀾壯闊。
“怕流落了時光自己擔當不起”,是的,我們真的擔當不起,擔當不起浮華散去的空虛,擔不起漫漫長路上孤獨的身影,擔當不起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無情。可這一切,我們都還在擔當著,盡管累,也沒有理由拒絕,誰都無法抗拒世界。
都說歲月無情,因為它總是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帶去你并不想失去的東西,但是我們還得不斷的走下去,忘了開始,未知結局,走著一條千萬人重復的看不到盡頭的路。人生若夢,每一次迎接新的歲月總讓人感慨,而辭別舊的歲月又讓人感傷。時光才不會管你過的好不好,它依舊風風火火的流落前行。然而,拋卻時光,我們依然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是一種態度,唯有樹立正確的態度,才能真正擁有快樂。
泰戈爾詩曰“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生如夏花,這大概是對活在當下最好的闡釋了吧!夏花所為我們揭示的是一種熱情、奔放和充滿活力的狀態。其中也顯示著傲然于世的風骨,昂首上揚的姿態。
林語堂在《人生像一首詩》中說到“沒有人會說一個有童年、壯年和老年的人生不是一個美滿的辦法。一天有上午、中午、日落之分,一年有四季之分,這辦法是很好的。人生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只有“什么東西在那一季節是很好的”的問題。如果我們抱這種生物學的人生觀,而循著季節去生活,那么除夜郎自大的呆子和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之外,沒有人會否認人生不能像一首詩那樣地度過去”,林語堂所指的像詩一樣的人生,是要循著季節去生活,可自問一下,我們誰可做到如此。既然不能,為何又有那么多不顧人生前退之人,將自己的人生生活得如煙火一般,當然,他們所生存的圈子是特定給予的,但有沒有想過,一旦圍墻崩潰,將如何?結果不得而知。畢竟煙火絢爛過后是無比刺痛的。人生亦如此。枯枝的落葉,非要被匆匆行人踩在腳下,才肯知那錐心之痛!輕輕如你,定要將冷漠灌輸全身,才肯嘗那冬夜之風嗎?
其實不然。這般決絕定是不好。我們有熱情,有活力,最重要的是,我們有夢想。如此一來,我們便懂得如何啟程,位于途中,我們方知如何解困。要想讓生命如夏花般肆意昂揚,就不能吝嗇青春的汗水。
活在當下,應生如夏花。這顯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我們擁有夢想,我們有千里大堤一沙一石凝聚而成的毅力。我們有被明燈點亮的前方。莫嘆知己者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始終相信一句話“急來的朋友,去的也快”。
使生如夏花,使活在當下,需努力一秋一秋又以秋。
廣東最新高考作文篇5
有人說,我想回到古代,品味魏朝的飄逸,感受盛唐的風彩。也有人說,我想飛到未來,看絕妙的科技,體驗非凡的生活。大家想象著,憧憬著,那跨越時代的新生活,無限誘人。然而,我們知道這都是不現實的,那么我們為什么不選擇將目光投向我們生活的時期,去發現其中的美好,享受其中的快樂呢?
提到當下,也許白領會抱怨工作壓力太大,小販們天天擔心城管的追逐,連最天真可愛的孩子們都有了課業的壓力。但是,難道其他時期的人們就輕松嗎?我們把目光投向過去,三十年前的人們還有饑餓的侵襲,再往前,戰火硝煙的洗禮,動蕩不安的社會,盛唐也有朱門外辛酸的血淚,更別提其他朝代了。再看看我們今天的生活,沒有戰火的燎烤,沒有壓迫,我們還能說其他時期比如今更好嗎?是的,沒有絕對的快樂,每個時期的人們都在用他們的智慧與堅韌去面對生活,而我們,為什么不活在當下,享受生活呢?
誠然,生活中有許多困難和坎坷,但是,當我們以一種樂觀平和的心境去面對它們時,他們便不再嚇人,生活中的快樂不在于所處時代的好壞,他往往取決于我們怎樣去挖掘,甚至于在面對困難與坎坷的同時,去享受超越自我,戰勝困難的過程。職業是生病,業余是寫作的史鐵生用思考與自省走出絕望與迷茫,留下令人感動的文字;下身癱瘓的李麗用網絡與愛心創辦麗愛天空,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感受給予的快樂。他們都是遭遇不幸的人,但他們能笑對人生的坎坷,挖掘人生的快樂,何況是我們這些擁有健康的人呢?
再看看生活中,難道真的沒有快樂嗎?同班同學給我們買的早餐,媽媽替我們做的飯菜,師長耐心不倦的教導乃至春日生機動人的景色和窗外一片明凈溫暖的陽光,這些瑣碎微小的細節與美好,不也是讓人感動,讓人回味的快樂嗎?
放下對生活時期的想象吧!既然活在當下,我們就應專注于當下的生活,在面對困難與坎坷時內心坦然,在度過平凡的日子里尋找快樂,收獲感動。居里夫人說過,人們在每一個時期都可以過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就讓我們活在當下,享受生活吧!
廣東最新高考作文篇6
明燈是人生旅途中不可缺少的路標,它給人希望,給人指引前進的方向。今天,捧起《閱讀年選》,《點燃最后一盞明燈》吸引了我的眼球。什么時候要點燃最后一盞明燈,這最后一盞燈會給人們帶來些什么呢?帶著這些問題,我細細品讀其中的兩則小故事,令我大飽眼福,回味無窮。
許多時候,許多事情,我們總瞻前顧后,左右徘徊,猶豫不決,因而往往錯過時機,成功失之交臂。就比如故事中的農民,遇到了大旱,滿田的稻子幾乎顆粒無收,家里已經揭不開鍋了。這時,家里還剩下幾擔谷種。家里人提議將谷種碾了作糧食充饑,可那農民堅決不同意,他認為那是他們未來的希望,萬萬吃不得……農民看似留住了希望,可結果呢?那幾擔谷子分毫未動,全家老小卻都餓死了。這不就是在告誡人們:與其對遙遠、縹緲的未來絞盡腦汁,還不如踏踏實實地走好眼前的路,度過當下的難關。
如果你是故事中陷入漆黑一團的迷宮中的人,點完了九盞燈,仍然找不到出路。想必很多人也會贊同文中乙的想法——不點燃最后一盞燈,但我想那答案是肯定的——永遠走不出迷宮,但只要點燃最后一盞燈,繼續耐心地尋找,或許就有可能找到出路!
所以,動用那些儲備的谷種,你就會好好活下去;點燃最后一盞燈,你就有可能找到出路。毫無疑問,無論做什么事情,我們都必須講究現實,持之以恒!點燃最后一盞燈吧,也許它會給我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因為有時活在當下便是一種大智慧!
廣東最新高考作文篇7
人是文化的產物,也是自然的產物,歸根結底是自然的產物。所謂文化,即是自然的人化,脫離了自然,也就不會有人和文化的產生。然而在人類及人類文化產生以后,人和自然的關系卻越來越疏遠。時至今天,隨著信息化技術等的迅猛發展,這一趨勢更在加劇,以至眾多人們只能通過電視、互聯網去感知自然,從中了解全球的天氣變化,知悉生物的綱目屬種。然而,人們通過現代科技所感知到的,其實只是有關自然的一些知識,并非自然本身。因為,你可以從天氣預報得知本地有雨,那雨點卻砸不到你的身上;你可以從網上看到一朵鮮花開放的過程,那花香卻飄不進你的鼻孔。
然而許多人卻滿足于借助現代科技感知自然,甚至誤以為自己所感知到的就是自然本身。兩千多年前的哲人,曾將自然視為宇宙萬物運行和個人立身行事的最高法則,誠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今天的人們則普遍視自然為身外之物,對天光云影、鳥語花香多無動于衷,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排除了自然的一席之地。其結果,人們的感官鈍化了,缺少了自然的浸潤,心態日益浮躁,人性日益偏枯,在一定程度上,人正在變成“機器人”。
出現這種局面,和工業時代以來人們對自然的不正確認識有關。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被打破,自然主要成為人類征服和改造的對象,人對自然的認知和利用日益朝著功利化的途徑發展。除了少數的文人雅士和藝術愛好者,人們已無暇靜觀云卷云舒,閑看花開花落。自然帶給人的審美愉悅和對人性情的陶冶,逐漸成為少數人的專利。
就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占主流的儒家文化對自然不夠親近,也成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基因。孔子曾教導他的孩子伯魚多讀《詩經》,因為可以從中“多識草木鳥獸之名”,而不是讓伯魚更多地走出家門,從大自然中去接觸這些草木鳥獸。西漢的董仲舒是儒家的一個重要代表,他為了專心讀書力求上進,曾蟄居樓上,三年不窺園,從中體現出對功名利祿的極端重視和對自然風物的無知拒絕。儒家這種重視書本間接知識而相對忽略通過實踐獲取真知的思想,無疑對許多國人長期怠慢了自然要負一定責任。
與之相對,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以自然為最高,追求詩意的棲居,對今天遠離自然的大眾而言,無疑是一劑糾偏的良藥。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國人,尤其是那些困居鋼鐵叢林的城市人,實在有必要擺脫對現代科技過度的依賴這一“文明的偏至”,有意識地回歸自然,回到人的本初,以達成人性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