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考記敘文作文
高考作文最能體現考生對語言文學的掌握和運用,體現考生的邏輯思維,體系架構。因此優秀的作文不僅能讓判卷老師眼前一亮,還能讓自己得高分,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廣東高考記敘文作文,歡迎閱讀!
廣東高考記敘文作文(篇1)
人生是一個容器,存放著不同地點,不同時間和不同表情的自己。若是無意展開了某個遠去的空間里陌生而熟悉的記憶,靈魂深處被割斷的斷層,便會隨之跌宕起伏,波瀾壯闊。
“怕流落了時光自己擔當不起”,是的,我們真的擔當不起,擔當不起浮華散去的空虛,擔不起漫漫長路上孤獨的身影,擔當不起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無情。可這一切,我們都還在擔當著,盡管累,也沒有理由拒絕,誰都無法抗拒世界。
都說歲月無情,因為它總是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帶去你并不想失去的東西,但是我們還得不斷的走下去,忘了開始,未知結局,走著一條千萬人重復的看不到盡頭的路。人生若夢,每一次迎接新的歲月總讓人感慨,而辭別舊的歲月又讓人感傷。時光才不會管你過的好不好,它依舊風風火火的流落前行。然而,拋卻時光,我們依然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是一種態度,唯有樹立正確的態度,才能真正擁有快樂。
泰戈爾詩曰“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生如夏花,這大概是對活在當下最好的闡釋了吧!夏花所為我們揭示的是一種熱情、奔放和充滿活力的狀態。其中也顯示著傲然于世的風骨,昂首上揚的姿態。
林語堂在《人生像一首詩》中說到“沒有人會說一個有童年、壯年和老年的人生不是一個美滿的辦法。一天有上午、中午、日落之分,一年有四季之分,這辦法是很好的。人生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只有“什么東西在那一季節是很好的”的問題。如果我們抱這種生物學的人生觀,而循著季節去生活,那么除夜郎自大的呆子和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之外,沒有人會否認人生不能像一首詩那樣地度過去”,林語堂所指的像詩一樣的人生,是要循著季節去生活,可自問一下,我們誰可做到如此。既然不能,為何又有那么多不顧人生前退之人,將自己的人生生活得如煙火一般,當然,他們所生存的圈子是特定給予的,但有沒有想過,一旦圍墻崩潰,將如何?結果不得而知。畢竟煙火絢爛過后是無比刺痛的。人生亦如此。枯枝的落葉,非要被匆匆行人踩在腳下,才肯知那錐心之痛!輕輕如你,定要將冷漠灌輸全身,才肯嘗那冬夜之風嗎?
其實不然。這般決絕定是不好。我們有熱情,有活力,最重要的是,我們有夢想。如此一來,我們便懂得如何啟程,位于途中,我們方知如何解困。要想讓生命如夏花般肆意昂揚,就不能吝嗇青春的汗水。
活在當下,應生如夏花。這顯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我們擁有夢想,我們有千里大堤一沙一石凝聚而成的毅力。我們有被明燈點亮的前方。莫嘆知己者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始終相信一句話“急來的朋友,去的也快”。
使生如夏花,使活在當下,需努力一秋一秋又以秋。
廣東高考記敘文作文(篇2)
有人說,我想回到古代,品味魏朝的飄逸,感受盛唐的風彩。也有人說,我想飛到未來,看絕妙的科技,體驗非凡的生活。大家想象著,憧憬著,那跨越時代的新生活,無限誘人。然而,我們知道這都是不現實的,那么我們為什么不選擇將目光投向我們生活的時期,去發現其中的美好,享受其中的快樂呢?
提到當下,也許白領會抱怨工作壓力太大,小販們天天擔心城管的追逐,連最天真可愛的孩子們都有了課業的壓力。但是,難道其他時期的人們就輕松嗎?我們把目光投向過去,三十年前的人們還有饑餓的侵襲,再往前,戰火硝煙的洗禮,動蕩不安的社會,盛唐也有朱門外辛酸的血淚,更別提其他朝代了。再看看我們今天的生活,沒有戰火的燎烤,沒有壓迫,我們還能說其他時期比如今更好嗎?是的,沒有絕對的快樂,每個時期的人們都在用他們的智慧與堅韌去面對生活,而我們,為什么不活在當下,享受生活呢?
誠然,生活中有許多困難和坎坷,但是,當我們以一種樂觀平和的心境去面對它們時,他們便不再嚇人,生活中的快樂不在于所處時代的好壞,他往往取決于我們怎樣去挖掘,甚至于在面對困難與坎坷的同時,去享受超越自我,戰勝困難的過程。職業是生病,業余是寫作的史鐵生用思考與自省走出絕望與迷茫,留下令人感動的文字;下身癱瘓的李麗用網絡與愛心創辦麗愛天空,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感受給予的快樂。他們都是遭遇不幸的人,但他們能笑對人生的坎坷,挖掘人生的快樂,何況是我們這些擁有健康的人呢?
再看看生活中,難道真的沒有快樂嗎?同班同學給我們買的早餐,媽媽替我們做的飯菜,師長耐心不倦的教導乃至春日生機動人的景色和窗外一片明凈溫暖的陽光,這些瑣碎微小的細節與美好,不也是讓人感動,讓人回味的快樂嗎?
放下對生活時期的想象吧!既然活在當下,我們就應專注于當下的生活,在面對困難與坎坷時內心坦然,在度過平凡的日子里尋找快樂,收獲感動。居里夫人說過,人們在每一個時期都可以過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就讓我們活在當下,享受生活吧!
廣東高考記敘文作文(篇3)
電影《讓子彈飛》讓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個耐人尋思的結尾,張麻子歷經腥風血雨又重上馬鞍,馳入山林。也許英雄的歸宿終是草莽!電影的結局總是太蒙太奇,但我慶幸,英雄不是走回頭路,他只不過是回到原點,那里才有刀光劍影,那里才有豪邁與灑脫。
回到原點,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
難忘畢淑敏的一句話:“額頭上沒有一絲皺紋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動的都是水。”的確,生活在現代世界里的人們是不是已經忘記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顏,是不是已經遺漏了真性的原點?我們習慣于擠出不由衷的笑容,習慣于對化妝品和面具的依賴。殊不知我們暗自高興以為歲月的痕跡和世故的表情統統遮去,卻令自己最珍貴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熱度一同抹去。
生命的原點在于個性的張揚,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圍。回到原點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裝;回到原點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點,而是以淡定而真實的姿態上路,輕輕抬頭,已屈指行程二萬,翻越無數的高山……
每次坐飛機時,空乘人員都會為乘客演示應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對乘客,本是機上空姐綻放最美麗一面的時機,但我卻每每看見一張張木然而冰冷的臉,很規范卻很敷衍。
我想,再動人的臉容也經不起隨意的解讀和虛偽的擺弄。回到原點,雖不完美亦叫人親切;遠離原點,盡管精致但讓人生厭。回到生命的原點,是展現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軌跡上搏動著最和諧的節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繹著真善。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學家馬寅初。盡管在那個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學者為茍全學說已放下知識分子的尊嚴,但馬老依然保持著不屈的姿態。“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說他已丟掉立場的原點,我卻謂馬老回到了一個學者應有的原點。“絕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頭”。這個原點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載了人性的光輝和一個知識分子最倔強的底線。
原點不是起點,堅守原點者業已登上一個道德的高臺,原點又是起點,堅守原點,回到原點者從這里再出發,再揚帆啟航,最淋漓也最真實,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轟轟烈烈。
在一個浮躁的社會里,我們滿足于”枝枝葉葉外不尋”,但一個人人都標榜“金錢為原點”、“權力為原點”的社會又何嘗不是一個迷失了原點的貧血社會?惟有每個人都自覺地尋找原點的坐標,重獲人性的莊嚴,才有“民德歸厚”的一天。
回到原點,重拾本真,這樣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廣東高考記敘文作文(篇4)
頭頂灰白的天空,翻過塵土飛揚的馬路,我終于可以停下腳步,駐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我知道,只要再邁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點”——— 那條打從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那條充滿西關風情,予我人生第一課的老巷。
踏著青石板路,我緩緩步入巷的深處。映入眼簾的是久違的西關老屋。深紅的趟櫳門前是三級淺平的石階,某戶人家的家貓正慵懶地躺在石階上,享受正午到來前溫和的陽光。偶有微風拂過,老貓用前爪輕輕撥弄臉上的胡子,發出”喵”的一聲后,打了個滾又沉沉睡去。我知道,這是喧囂大城市的深處才有的悠閑與寧靜。而我人生的起點就始于這一片祥和中。
趟櫳門后,原本掩著的木門已敞開。借著屋內微弱的光線,我看見頭發花白的老爺爺正躺在搖椅上看報紙。忽然,一個小皮球“嘭”地一聲打在了搖椅上,緊接著一個年紀大約只有兩歲的孩子屁顛屁顛地走到搖椅旁,揪著爺爺的衣角 “爺爺,球球!”老人摘下眼鏡,笑著起身,把孩子攬入懷抱,細聲細語地說著:“哦,球球去哪兒啦!在這里嗎?不是!啊……在這兒!”只聽,一陣銅鈴般的笑聲傳入我耳中,我仿佛看見早已過世的爺爺也曾這么抱著我。是的,在我人生剛開啟的那幾年,這條老巷承載著來自親人的無數關懷,西關人特有的溫情。
滿洲窗,青瓦磚,古榕樹,越來越多的景致沖擊著我的視覺膜,也敲打著我心。可是,忽然地,一個紅得早已褪色卻又刺眼的“拆”字赫然出現在我老屋的墻壁上。這一“拆”字與周遭之景,周遭平和的氛圍是何等的不相符。這時,我方驚醒:早在十一年前,這條老巷便已列入拆遷范圍,也就是說:我人生的“原點”將要被抹去。
眼淚不爭氣地涌出我的眼眶,我多想吶喊:這條巷子拆不得,拆不得啊!它不僅僅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培育我溫和性格的地方,更是讓我感受人間溫暖的最初的開始。這里的一花一草,一磚一瓦都是嶺南文化形成的開始。將這里拆掉,就是毀了我的根,就是毀了上百廣州老街坊的根!可是,這樣的吶喊誰會聽見呢?人生的原點,文化的原點與高速發展的經濟,與拔地而起的大廈相比,似乎已經變得渺小了。
這夜,我又夢見了久違的老巷——— 不同的是,這次當我回到人生的“原點”時,紅紅的“拆”字竟然不見了蹤影。
廣東高考記敘文作文(篇5)
明燈是人生旅途中不可缺少的路標,它給人希望,給人指引前進的方向。今天,捧起《閱讀年選》,《點燃最后一盞明燈》吸引了我的眼球。什么時候要點燃最后一盞明燈,這最后一盞燈會給人們帶來些什么呢?帶著這些問題,我細細品讀其中的兩則小故事,令我大飽眼福,回味無窮。
許多時候,許多事情,我們總瞻前顧后,左右徘徊,猶豫不決,因而往往錯過時機,成功失之交臂。就比如故事中的農民,遇到了大旱,滿田的稻子幾乎顆粒無收,家里已經揭不開鍋了。這時,家里還剩下幾擔谷種。家里人提議將谷種碾了作糧食充饑,可那農民堅決不同意,他認為那是他們未來的希望,萬萬吃不得……農民看似留住了希望,可結果呢?那幾擔谷子分毫未動,全家老小卻都餓死了。這不就是在告誡人們:與其對遙遠、縹緲的未來絞盡腦汁,還不如踏踏實實地走好眼前的路,度過當下的難關。
如果你是故事中陷入漆黑一團的迷宮中的人,點完了九盞燈,仍然找不到出路。想必很多人也會贊同文中乙的想法——不點燃最后一盞燈,但我想那答案是肯定的——永遠走不出迷宮,但只要點燃最后一盞燈,繼續耐心地尋找,或許就有可能找到出路!
所以,動用那些儲備的谷種,你就會好好活下去;點燃最后一盞燈,你就有可能找到出路。毫無疑問,無論做什么事情,我們都必須講究現實,持之以恒!點燃最后一盞燈吧,也許它會給我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因為有時活在當下便是一種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