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春節風俗的作文
家鄉春節風俗的作文篇1
春節的習俗可多了!有貼春聯、貼“福”字、剪窗花等等。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抒發完美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添加喜慶氣氛。
春聯的種類很多,根據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等。“門心”貼在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在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在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一樣的資料,貼在相應的地方。
去年的春節我們家還貼了一個倒“福”字呢。春節貼“福”字,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向往和祝愿“福氣”、“福運”,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
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于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明白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最終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春節的習俗五花八門,豐富多彩,我真盼望春節能早日到來!
家鄉春節風俗的作文篇2
我的家鄉是九江,在過年的時候,可有很多異常的習俗呢!
過年前夕,家家戶戶掛滿了臘肉、臘魚和臘腸,像是在為人們提前宣告了新年的來臨,又像是在爭斗誰更有喜氣。在我家中,人人都在忙上忙下,有的忙去訂年貨,有的還在打掃衛生,還有的正在分配紅包,雖然累得滿頭大汗,但我們臉上的喜悅卻是對新的一年的完美向往。
除夕來臨,街道上空無一人,家家燈火通明,鞭炮聲絡繹不絕,我家也不例外。家中,大人小孩正團聚在一齊,手烘著溫暖的火,正愜意地吃著由“廚師”婆婆親自現做的可口飯菜。可為什么大家并沒有“大飽口福”呢?嘿!這你都不明白?當然是為了大吃幾碗“壓軸菜”——八寶飯啦!八寶飯俗稱我國的年夜飯,是由甜糯米和幾種干果拌成的飯,據說吃了這一年就萬事如意,一家子和和美美的。
飯后,便到了最令人激動的環節了,那就是——發紅包!我和弟弟妹妹忙去向大人獻殷勤,逗得爸爸媽媽直樂,大人們才給了我們“小費”,可“小費”也不是白拿的,還要幫大人們在門上貼上紅紅的對聯,這對聯也是我國過年時的傳統習俗之一,紅運來臨的象征。
初一初二的景象與除夕截然不一樣。街道上人來人往,明白這是為什么嗎?有句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咱們九江人也同樣好拜年這口。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都要去別人家拜個年,說上幾句祝福,以示祝別人在新的一年里家道興旺。
怎么樣?你想不想也來體驗體驗九江過年時的習俗?
家鄉春節風俗的作文篇3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比如:過年放鞭炮,重陽節登高等。
我們中國人最為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對,是春節。
過春節的時候大家都要貼對聯、貼福字,還要倒著貼,意思是幸福來到了我們身邊。春節吃餃子。餃子是“交子”的意思,是舊年向新一年的過渡和交替。古人以前還會包一個錢幣在餃子里面,誰第一個吃到錢餃,誰就會在新一年中有福氣,可現代人覺得錢幣太不衛生了,就改為包糖了……
過春節為什么要放鞭炮呢?原先在很久很多久以前有一只年獸每到過年就來吃人了,一次能吃一村子的人呢!大家可怕它了!有一年,年獸又來吃人了,大家都跑到昆侖山。這時一位年邁的老人卻拿來紅紙做春聯,拿來稻草做鞭炮,還拿來蠟燭做燈籠,年獸一看見這些東西嚇得魂飛魄散。從此,年獸再也不敢到人間來了,但人們怕它再來人間吃人,便在大年初一放鞭炮。
家鄉春節風俗的作文篇4
我的故鄉坐落在湖南省南部的一個小縣城,那里山水相依、美不勝收。每逢春節,我們都會回到爸爸朝思暮想的故鄉,與親人們團聚,我也非常喜歡在老家過春節。
最熱鬧、最有趣的一天,要數除夕了,看!家家戶戶都在做迎接新年的準備,媽媽、奶奶把家里收拾得窗明幾凈,把我和弟弟打扮得有模有樣了才放我們出去玩。大人們忙得不亦樂乎,殺雞殺鴨。孩子們有的在外面玩,有的在看大人們宰鴨殺雞,有的還會幫著大人做事,真熱鬧呀!
這一天,爸爸媽媽一大早就去超市辦年貨了。等我醒來后,他們早走了,于是,我叫奶奶給我拿衣服過來,我發現奶奶給我拿的是我最漂亮的新衣服。我連忙說:“奶奶,你為什么拿我最喜歡的衣服中最美麗的毛裙子呀?”奶奶笑著說:“你今天和明天都穿這件。”我裝出很珍惜的樣子點了點頭,其實心里暗暗高興,終于可以穿它了!等父母回來后,他們買了好多鞭炮、零食、牛奶等東西,還買了夜晚煮年夜飯時要煮的飯菜呢!
到了晚上奶奶爺爺細心做好了年夜飯,遠方的親人們都回來了,香噴噴的飯菜讓大家都吃出汗了。晚上吃過年夜飯就開始拜年了,我們能得到壓歲錢呢!我最開心的時候是放煙花的時候。我拿著沖天炮,一炮一炮發向天空,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大人們和我們還要守歲,晚上12點才可以睡覺呢!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了,天還沒亮,我被一陣陣的鞭炮聲吵醒了,爺爺奶奶早已經起來準備早餐,我也乖乖地起了床,先跟爺爺奶奶說了聲:“新年快樂,萬事如意!”他們臉上頓時笑開了花,每人又給了我一個大紅包。
我知道春節對于中國人來說是最神圣、最隆重的,人人臉上都掛滿了笑容,說得都是吉利話,到處都熱鬧非凡。人們互相串門拜年,喝茶聊天,家家戶戶團團圓圓的。而我們,也會走親訪友、到處拜年,會收到很多紅包,可以結交很多好朋友,玩很多好玩的游戲,有很多零食、漂亮的煙花陪伴我們。
春節,是我最期盼的節日,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在春節里,我無比開心、無比幸福、無比輕松、無比自由,我喜歡過春節。
家鄉春節風俗的作文篇5
我最喜歡過寒假,因為整個寒假里充滿了節日的氣氛,年味特別濃。年前忙過年,年后忙拜年。我發現這濃濃的年味主要還是我們小孩渲染的。我們吆三喝四,成群結隊,一起放鞭炮、玩游戲,夜晚打燈籠周游四方。這年味啊,真正屬于我們童年!
春節期間的風俗習慣主要表現在三個重要節日。家鄉的人們尤其重視小年、除夕和正月十五這三日。這三日可真熱鬧!
小年那天,每家每戶都會請祖,也叫“接祖宗”。“接祖宗”是以堂軒為活動場所。如果是大屋,每家每戶會抓鬮輪流值年。輪到哪一家值年,這一年的臘月二十四日就由這一家擺香火接祖宗。傍晚時分,人們會將所有地方的燈全部打開。還會準備一條魚、一塊生肉、一只雞和一碗米飯放在托盤上,由當家的端出去,并從家中拿出幾刀香紙燒,燃幾把香,放一掛鞭炮,磕三個頭。有祠堂的家族,祠堂內供有祖先排位,需再次敬香、燒紙、放鞭炮、磕頭。請祖完畢,回到家中,晚餐才正式開始。既然有請祖,就有送祖,“送祖”一般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也有在正月初七晚上的),人們會拿著供品去逝者的墳前祭奠。
大年那天是人們一年中最繁忙的一天,但也是最快樂的一天。那天大人們要置辦年貨,小孩子們則忙著去買玩具和煙花。太陽下山之前,人們會貼春聯,聽爺爺說:“春聯蘊含日子紅紅火火之意,除此之外,還能渲染節日的喜慶。”貼完春聯,人們會買幾枝假花和幾盞燈送到列祖列宗的墳前,有時還會燒幾刀香紙,燃一把香,放一掛鞭炮,以此表示人們對那些已經逝去的先人的尊重。
元宵節那天,人們會用糯米粉、靈芝粉做圓子。將粉和好后,分成一塊一塊的小團,趁它未干裂,立馬將它搓成圓的。可以用香油、蔥、醬油、魚或肉等作料炸著吃,也可以用紅糖當佐料炒著吃。吃圓子時,一定要趁熱吃,涼了會影響口感。
聽老人說,以前的元宵節特別熱鬧。熱鬧的原因就是鬧花燈。從正月初幾就開始“戲燈”,一直到元宵節晚上才燃燈。有一首宋詞這樣寫的:“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晝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青衫袖!”寥寥幾句,給人多少美的遐思!現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元宵節的那種味道造就消失殆盡了。現在家家戶戶有電視機,電視節目可謂是百花齊放、賞心悅目。手機、電腦把人們帶進虛擬的網絡世界。一部小小的手機,內部的虛擬世界廣闊無垠,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要什么有什么;還有浩若繁星的網絡游戲,更是吸引著年青一代。我一個小學生都能感受到年味正在一代一代逐漸變淡。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世界上所有的風俗習慣都是老祖宗留下的,世界上所有的風俗習慣都有著它自己的文化故事,世界上所有的風俗習慣都有著獨特魅力。
家鄉春節風俗的作文篇6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我的家鄉,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第一個節日便是臘八。
按照我們當地的習俗,在臘八這天,是要“炒冬”、“熬冬”的。“炒冬”就是炒瓜子、花生等堅果,而“熬冬”則是熬羊肉和羊頭、羊肚等羊雜。為過年做準備。在忙碌一天后,大人們會在羊骨湯里加上羊肉丁和黃軟米,熬上一鍋香噴噴的羊肉丁丁飯,孩子們都會滿滿的吃一大碗,仿佛這一碗下去就會驅散整個冬天的寒意。
過了臘八,天氣漸漸開始轉暖,但街上人并不多。年,才剛剛開始。
到了臘月二十三,在鄉下是要送灶王的,祈禱來年是個幸福年。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寄托著人們萬象更新和事業一帆風順的愿望。從這天起,人們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
緊接著,除夕到了。一大早起來,要貼對聯、窗花和福字,還要掛燈籠,再做一些油炸的小吃。中午,大人們在家中準備年夜飯,孩子們就在一旁玩耍。傍晚,豐盛的年夜飯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共吃團圓飯。在我家桌上必不可少的是魚。“魚”和“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最后則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當午夜新年第一聲鐘聲敲響時,各家各戶都會放花炮,大街小巷,到處都是絢麗多彩的煙花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大年初一比較冷清,但大年初二就不同了。這一天,人們都會訪親拜友。在以前,街上的商鋪可都是初六才開張,但今天已經開了一些,為人們走親訪友提供了便利。
正月初六是我們這里的小年。會有秧歌隊出來表演,觀看的人也不少,可卻沒有正月十五的人多。
正月十五元宵節,可謂是盛大喜慶。白天,所有的秧歌隊聚集在一起,在大街上扭起秧歌,鑼鼓喧天,熱鬧非凡。每一支秧歌隊的人都很多,但觀者更多,把舞者圍得是里三層外三層。人們跟隨著秧歌隊緩緩向前,遠遠望去,像是人流里有一條蜿蜒的長龍在舞動。入夜后,人們會觀花燈、猜燈謎。花燈的樣子每年都不一樣,有拜年的福娃,有象征著延年益壽的仙鶴,有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奔月……種類繁多,看得人眼花繚亂。回家后,一家人圍坐桌旁,吃著美味的元宵,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
十五過后,就到了正月二十三。這一天是放禮花的日子。晚飯過后,人們早早出門去指定的地點,只見天空中到處都是五顏六色,造型各異的禮花,給原本就美麗的天空增添了別樣的色彩。
正月二十三過后,孩子們也都去上學了,但年還沒有過完,一直要到二月初二龍抬頭過后,燈籠摘了,這年才算過完了。
家鄉春節風俗的作文篇7
“一方水土一方人”,老家是爸爸媽媽心中的牽掛,也是我“美味”的天堂。今年過年回老家,又聞到了那心系已久的帶著泥土味花生的清香。
吃過年夜飯我們守候在電視機旁,等待春節聯歡晚會的開始,突然從廚房飄來一股奇異的香味。真香呀,真香!我不禁重重的吸了吸鼻子,“這是——花生”我大聲喊了起來,記憶中的美食直竄腦門,我激動地一把沖到廚房。
大年夜炒花生這是我們村子傳統的習俗,炒法有一定的講究,要用大泥灶,中間放一口大鍋,灶膛要特別大,一次可以放進很多木柴。燒火時要不間斷的加柴火,把火燒得旺旺的。然后在鍋里放一種閃著油光的黑色細沙,用一把大鍋鏟不停地翻動,直到黑沙滾燙滾燙,才把帶殼的花生倒入,和著黑沙不停的翻炒。
這不,奶奶正在燒火呢,爸爸站在灶旁不停地攪著。伴著一陣“沙沙”聲,爸爸把一盆花生倒進了鍋里,花生像一個個小娃娃似的在鍋里“哎呦,哎呦”直喊熱,可奶奶并沒有絲毫“仁慈”,反而把火燒得更旺了。火苗一閃一閃的跳躍著,像一個個頑皮的小精靈在灶膛里上蹦下跳。花生在鍋中滾來過去,發出一陣陣“啪啪”爆殼的聲音。不過這聲音傳入我的耳里卻是那么的動聽,因為它代表著花生馬上就要起鍋了。
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花生的香味也發生了奇妙的變化,清新的泥土氣息越來越淡,花生脆香脆香的味兒越來越濃,饞得我直流口水。還沒等花生起鍋,我早已迫不及待地伸手去鍋里抓了一顆花生。
啊,這花生真香呀,我忍不住放在鼻子下方多吸了幾口,輕輕的把花生扒開一條縫,香味更濃了。我拿出一顆花生粒,這顆花生粒又大又飽滿,正向我“齜牙裂齒”地挑釁著,不過還是難逃我的“虎口”。我用牙齒用力一咬,花生在我嘴里裂開了,滿嘴的清香……雖然它并不是什么名貴的材料,但吃在嘴里,享受在心里。
我又走到灶旁,伸手抓了一把花生,“哎呦呦,燙死了,燙死了!”我一邊叫一邊不停地交換著雙手,把幾顆發燙的花生像玩雜耍似的在兩只手掌間拋來拋去。
奶奶看著我貪吃的樣子忍不住又笑又罵:“皮猴子,快放下,要等涼了才又香又脆呢。”我扮了個鬼臉,放肆地大叫起來:“快來呀!吃花生過年啦!”可是我又不明白那么多好吃的,為什么選擇花生呢?于是請教了我那百事通奶奶,奶奶微帶神秘地說:“吃花生是希望這個家族多子多孫啊。”
是啊,新的一年,誰不圖個吉利呢,老一輩人他們哪個不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呢?傳統的習俗傳遞著人們美好的愿望,我們后一輩人繼承著……
家鄉春節風俗的作文篇8
剪一紙窗花,剪去憂傷;貼一副對聯,貼上吉祥。金雞報曉,喜鵲鳴春;爆竹聲聲,煙花簇簇。走進佛山春節,領略嶺南風情!
臘月廿四謝灶君——兩碌長蔗做天梯,祈求做事善始善終,有頭有尾;年廿五辦年貨,開炸蒸糕;年廿八,洗邋遢,辭舊迎新。
到了年三十晚,當然少不了一段闔家團圓的時光!廣東人是很講究意頭的,瞧,滿滿一桌美味佳肴:發菜豬手,寓意橫財就手;素炒什錦,寓意前程似錦……飯后大人們攜著小孩子逛花街,迎春花市人潮涌動,可熱鬧了:叫賣聲、砍價聲、嬉笑聲,掀起一波歡樂的海洋。各種年花年桔應有盡有:牡丹、茶花、海棠、百合、蘭花、桃花、柑桔……孩子們邊走邊唱“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祈求來年變得勤勤懇懇。一家人共享除夕之夜的美好時光,其樂融融。
大年初一,孩子們最高興的莫屬收紅包了。一大早,大家穿戴新裝,去向長輩們拜年。一句句的“恭喜發財”、“身體健康”,讓長輩們喜笑顏開。長輩們便派發紅包,祝福孩子們“快高長大”。
接著,我們全家去祖廟拜北帝。“佛山”這個名字,其實是源于發現今供奉在祖廟內的“北帝”佛像而來。北帝,又稱真武、玄武,是龜蛇合體,道教司水之神。千余年來,北帝和供奉他的祖廟都是作為佛山人精神的寄托、文化的象征而存在。佛山人有拜北帝的習俗,祈求國泰民安,闔家安康。
拜完北帝,順道走入“黃飛鴻紀念館”。作為“黃飛鴻故里”的佛山,素有“武術之鄉”的美譽,“舞獅采青”是過年的重頭戲,“舞獅”寓意驅邪避災,“采青”寓意吉祥如意。鑼鼓喧天,兩只醒獅乖乖地伏在地上,眨巴著那炯炯有神的雙眼;隨之是頓挫有力的齊舞,翻轉,扭身,甩尾。而后,一躍跳到樁上,又一番擺頭弄尾,忽然騰空一躍,看得觀眾們驚心動魄。隨后爬上十多米高的柱頂,盡顯獅王的威風,迅速用嘴咬住扎著“利是”的生菜,一拽,完美地采到了青。臺下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飯后一家老小品嘗過嫩滑可口的湯圓,人們就手舉風車,提著一扎生菜行通濟,這是明清時延續至今有500年歷史的習俗,俗話說“行通濟,無閉翳”;大家祈求新一年事事順景。
爆竹一聲辭舊歲,歡聲笑語迎新春。家鄉的春節真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