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作文議論文
高中語文作文議論文精選篇1
也許長時間以來,你的生活并沒有任何起色。你為改變命運所做的一切努力,也沒有得到回報。似乎你已無法跨越前方的障礙,但請相信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只要你堅持到底,永不放棄,你就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有的人胸懷大志,并且很有天賦,卻因為家庭環境不好而沒有一些條件來助他們取得成功。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拼搏,卻遭到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打擊,在多次的打擊后,終于他們喪失了信心,意志也被磨滅,那改變命運的夢想也隨之破滅。
其實,他們應該去看看大海,看看海風刮起海浪澎湃的景象,看看被礁石擊成碎片的浪花不退縮的繼續努力。海浪的品格,就是無數次地被礁石擊碎,又無數次地撲向礁石。失敗是不可避免的,當心靈受到一次次打擊時,他們應當如海浪一般繼續去嘗試,去拼搏。愈挫愈勇和鍥而不舍是翻越人生的“火焰山”必不可少的精神。正所謂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如果你無法克服所遇的障礙,那么在人生長途中你又怎能一展宏圖?
林肯出生卑微,一身孤苦奮斗,厄運連連,屢戰屢敗,但堅持不懈的他最終成就了輝煌。林肯也曾為他所遇的困難心碎過、痛苦過、崩潰過。有好多次,都絕望至極,擔心自己會不再爬起來。林肯對自己的評價就是:“雖然心碎,但依然火熱;雖然痛苦,但依然鎮定;雖然崩潰,但依然自信。因為我堅信,即便我的家庭并沒有很好的條件來幫助我,但這并不代表我不能成功。”
在林肯當選總統那一刻,整個參議院的議員都感到很不服氣,因為林肯的父親是個鞋匠。而當時的參議員大都出身名門望族,自認為是上流人士,怎可容忍自己面對的總統是一個卑微的鞋匠的兒子。所以,當林肯首次站在參議院的演講臺上時,一位態度傲慢的參議員便羞辱他說:“林肯先生,在你開始演講之前,我希望你記住,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臺下的參議員立刻哄笑起來。
但林肯并沒有因此而惱怒,他平靜地對大家說:“我非常感謝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親。他已經過世了,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我永遠是鞋匠的兒子,我知道我做總統永遠無法像我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出色。”
接著,林肯轉頭對那個傲慢的參議員說:“就我所知,我父親以前也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腳,我可以幫你改正它,雖然我不是一個偉大的鞋匠,我無法像我父親那么偉大,他的手藝是無人可比的。”說到這里,林肯流下了眼淚,頓時,所有的嘲笑聲變成了一陣陣的掌聲。林肯并沒有因為步入權力的頂峰而以新貴自居,相反,卑微的出身成了他體察民情、為民眾為國家的利益而努力的基石,以自己的身體力行贏得了人們的敬重。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失敗了再爬起來,重振旗鼓。古今中外,無數偉人都是這樣成功的。他們都有著一顆自信、堅強的心和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
在逆境中愈挫愈勇,是一種擁有,也是一種勇氣。擁有了這種勇氣,任何困難都不可能阻擋我們前進,我們要憑著這種勇氣,去開拓自己的人生之路,去描繪自己明天的藍圖。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沿途中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一個人的心總是被灰暗的風塵所覆蓋,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機、喪失了斗志,那么,他的人生軌跡豈能美好?而如果你能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即使身處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會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因此,要相信自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不要讓自己的人生字典里有放棄、不可能、沒希望等字眼。要知道,小溪因永不放棄,才匯成江河,而江河也因為永不放棄,才匯成大海。人生的路還長,凡事需要靠自己。所以,不妨抓住夢想與理想,屢敗屢戰,愈挫愈勇,總有一天你將會從小溪變成大海。
高中語文作文議論文精選篇2
當孔融讓梨的故事早已成為千古美談,當六尺微巷已為眾人所稱頌。贊揚,面對那一枚枚閃爍著金光的世乒賽金牌,我不禁問道,我們是否應該讓出他們,我們到底該讓出什么?
誠然,當乒賽的現場奏響一次次國歌,國人是那么自豪,驕傲,然而面對所謂“壟斷”的質疑層出不窮,我們也會焦慮,反思,那么,我們又是否該讓?
在我看來,我們可以讓出技術,而不是讓出獎牌,我們可以讓出科學的訓練方法,卻絕不可以故意削弱自己的實力,以求他國獲得金牌,粉飾出世界經濟水平的一片繁榮多元的假象。
時光匆匆而逝,一百年前的中國剛剛放生了劇變,一次驚天的變革剛剛開始。一百年來,我們感受到了中國生機勃勃的改變,我們要自豪的說,這些改變是靠中國人的手創造出來的,我們何時要求過英美國家讓出一片天地呢?
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當我們先進的乒乓球訓練方法達到世界水平時,我們有理由與他國做技術交流,讓出技術。而當我們的.水稻種植技術,因袁隆平的成果而提高時,我們也主動提出讓他為世界水稻種植培養人才。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糧食問題,而不只是一味的讓出糧食,救濟饑餓人口。
孔融讓梨,六尺微巷,讓出的是一種傳統美德,讓出的,是一種人性的美好。而讓獎牌卻非如此,讓糧食讓錢,讓一切一切的物質,僅僅只能救一時之需,甚至有時違背了基本的道德準則。只有當先進的技術為世人所共享時。我們才真的可以看到高水平的比賽,我們才真的可以看到這世上再無饑餓啼哭的孩子,我們才真的可以看到那人們的笑臉綻放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你讓或不讓世界都會因此而改變;你讓或不讓,沒有人會強迫。然而當你思考讓或不讓之前,請一定記得考慮,是讓出一時的榮譽,換那世界一時的“榮光”,還是讓出技術,讓出科學,換那世界陣陣爽朗明快的笑聲,換那幸福生活萬年長?
高中語文作文議論文精選篇3
記得解釋學家伽達默爾曾經寫到,“必須一開始便對文本的異己性保持敏感,這種敏感既不涉及所謂的中立,亦不意味泯除自我,而是為自己的先存之見和固有理解讓出塊空地。”是的。
讀罷這則材料,我可以贊嘆丹麥人或孟子“放長線釣大魚”的智慧,似乎讓每條魚都長到也更符合“邊際等效原則”。然而,至此我不禁要拷問我先入為主的立場。對那些魚來說呢?我們所謂的“智慧”對它們又是何等的殘忍?捕殺它們的同時我們不在懺悔而在尋求利益的更大化!
這,是我們自私的“智慧”。
我不否認我們應該有遠見,然而更值得我們關注的不在于此。正如野夫所說,我們“不能摒除人為之人的底線思考和本能惻隱”。
如果可恨的假奶粉制造商說,他們不會使那些食用假奶粉、毒奶粉的嬰兒立即致命,這樣他們可以只摻一點假成分,獲得更多利益。我們會稱之為“智慧”嗎?
如果這世上的霸權國家說他們不會擊潰一個國家,因為那樣,他們可以慢慢侵蝕另一國家的資源。我們也曾淪為半殖民地國家,我們會稱之為“智慧”嗎?
答案顯而易見,我們不會原諒上述種種自私的“智慧”,因為那是不正義的,不道德的。真正的智慧理應建立在更有效的利用而非無限制地對他人的榨取之上!真正的智慧是平衡種種利弊而決非不計成本,不分手段地去挖空心思,往往,還忽略了對人、對社會、對生靈萬物的迫 害!
所以,溫說:“每一個企業家應該流淌著道德的血液”,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我們環保的目的,不應僅僅是為了“我們子子孫孫”,而是我們有愧于的地球。
讓我們可以內心深處感受到這種先存的立場帶給我們的“自私的智慧”,這樣,同在丹麥的氣候大會將不再有那么多的眼淚,泰米爾之湖不會響徹那么久的槍聲,韓朝之間、巴以之間,甚至普通的人與人間亦不會再有那么多的沖突。
“不一樣的立場,我們同時目睹馬路兩旁,眾多腳步來來往往,如果忘記不同路向,我會答復你,人類雙腳所踏,都是故鄉。”
而我要說,不止是人類,一個釣魚人,請想想那些魚。
高中語文作文議論文精選篇4
人總是喜歡習慣的。在生活環境中慢慢習慣,難道不好嗎?但我卻要說:“等等!”
習慣來自于人長時間行為的積累,像習以為常,司空見慣這類詞語皆來自于它。這看似很符合行為規范,但殊不知,有時習慣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一百多年前,史蒂芬將第輛火車推上鐵軌,首次試驗時,火車的表現糟透了,不僅個頭笨重,速度慢,而且巨大的噪音與滾滾濃煙將農場的牛羊嚇得亂蹦亂跳。這時,馬車正在火車前驕傲地跑著。一百多年過去了,火車正在風馳電掣地飛速行駛,而馬車仍以原來的速度緩步前行,逐漸被人們淡忘。試想一下,如果當時人們仍以習慣的方式繼續乘坐馬車而不去對火車進行不斷改進,能實現今天的一日千里嗎?由此看來,習慣有時是一種保守與扼殺。
如果將視角轉回到中國,這種習慣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就拿北京來說,汪曾祺將那一個個“窮忍著,富耐著”的北京人著實刻畫得淋漓盡致。北京人,乃至中國人,確實有著那樣一種“忍”名叫“不生氣”。若再深究下去,就要將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一并聯系上了。兩千年里,人們積累的習慣是根深蒂固的。人們已經習慣于“各掃門前雪”,習慣于“事不關己”,即便觸動了自身的利益也寧愿“化干戈為玉帛”,這一點,在近現代中國的恥辱冊上可以找到例證。這樣得出的結論足以讓人震驚:兩千多年的習慣,竟是一種冷漠與自私!冷靜下來,則又會發現,這習慣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
近幾年來,我們看到了多少科技創新成果被束之高閣,看到了多少連年虧損的企業茍延殘喘,又看到了多少預示道德沉淪的世態炎涼。這無一不是習慣在作祟,習慣了落后守舊不求進取,習慣了自私自利吃國家飯,習慣了冷眼旁觀人情冷漠,習慣,習慣給人們和社會帶來了多大的傷害啊!
人可以有習慣,但絕不能甘于習慣,甘心被習慣左右就意味著拒絕一切新方式,意味著安于現狀,意味著久而久之的淡漠。惟有擺脫束縛人心靈的習慣永遠保持一顆新鮮的前進的心,才能關愛自己,關愛社會。
人生旅途猶如逆水行舟,一味按習慣辦事終不年有前進的勇氣,只有打破習慣的枷鎖,才能在逆流中前行,否則就只能被改革的滾滾大潮所淹沒。習慣能成就人生,但也能捆縛人生。
警惕人生的習慣,不讓習慣所左右,是每個人都該做的。為了一個前進的思想,一個文明的世界。
高中語文作文議論文精選篇5
孔子曾說:“地之__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心懷豁達,用包容的心對待萬事萬物,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一切真正流傳千古的東西,都是“內兼萬物”的,而我們的人生也正需要豁達之花的點綴。
赤壁之下,淡淡的月光籠罩在水面上,好像一層輕紗。清風微微的吹來,在門面上泛起一層漣漪。耳邊是客人如泣如訴的笑聲,那么凄涼,那么悲傷,感嘆著人間的短暫光陰以及世事無常。可是你卻對此毫不在意,只是說道:“逝者如斯,而未嘗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話,它跨過了千年滄桑歲月,連帶著你的豁達之心流傳到了今日。蘇軾,你雖仕途險阻,可你卻在豁達中游山玩水,參悟人生,最終在詩詞造詣上取得巨大的成功。你的人生之路上也由此開出了一朵朵豁達的鮮花,那么芬芳,那么鮮艷,那么誘人……
月下竹林,你孤獨地坐在那,一片清輝透過斑駁的樹林映照著你。望著地上自己的黑影,又看見那一輪殘月,你不由自主大聲感慨道:“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酒入愁腸化為詩意,豪氣一吐卻流傳芳古。若無意氣,你又怎會有如此豁達的胸襟?想當初貴妃親自為你研磨,力士親自為你脫靴,但你卻覺得自己奔跑的雙腳不應該停滯不前,于是你瀟灑的背影也定格在離開的那一瞬間。李白,你雖沒有一展自己的抱負,但你卻帶著包容的心態,帶著詩情的才華,重拾希望,走遍大江南北,從而也讓自己的足跡之上開滿了豁達的鮮花。
渦水邊,微波蕩漾,垂柳隨著輕風擺弄著纖纖細腰,不時柳絮飄飄灑灑落在水面上,泛泛圈圈漣漪。但你卻毫不為之所動,只是定定地坐著。這時過來兩位大夫聘請你做宰相,你只是淡淡望了他們一眼,說道:“往矣我將曳尾于涂中。”于是便不再多說。你本就是世間縷縷清風,任誰也摸不著,抓不住,又怎么會讓自己孤傲的心靈走進渾濁的仕途?莊子,背對功名利祿,你的心就像溪水一樣清澈,潔凈。你超然豁達的心態雖注定你與仕途無緣,但卻成就了你逍遙的一生,也讓你的心境怒放出豁達的鮮花,純凈、美好。
豁達是一種心靈的寧靜,更是靈魂的自由與憩息。愿我們能夠豁達地對待萬事萬物,讓人生處處開滿豁達的鮮花。
高中語文作文議論文精選篇6
沉默是一種處世哲學,用得好時,是一種藝術;用得不好,就是一種傷害。沉默是金,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而已。
群處守住嘴,獨處守住心。一個人的批評所帶來的打擊是有限的,多人的職責所帶來的尚還卻是指數倍的增大;一個人的胡言亂語也許可以被原諒,但超過五百人的傳播就構成了犯罪。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沉默是金,是因為快節奏社會下的浮躁,讓沉默變得困難,凸顯其可貴。
但黃金如果遍地都是,那便成了路邊的石塊,沒什么價值,也不再珍貴。若世人皆沉默,那這個世界便成為一座冰窟,誰還會言“沉默是金”?每個人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學生時代或是在職場中的發言環節,全體一齊低頭看著桌面而不敢發一言。這時候的“沉默是金”,是對組織者的不尊重,是一種逃避,是一種無能、懦弱的體現。魯迅先生曾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當時舉國沉默,漠然的對待劉和珍等青年學子的滅亡,甚至以此為茶余飯后的談資,劉和珍等人在沉默中爆發,而愚昧的民眾,便在沉默中滅亡。邪 惡獲得勝利的條件,就是善良的人們保持沉默。正是因為有無數正義的發生,才會有“邪不勝正”的局面。沉默是金,但有前提。
沉默是語言上的沉默。但語言上的沉默是否代表思維上的沉默,是否代表行動上的沉默?
答案是否定的。思維上的不沉默,讓人有了創造力;行動上的不沉默,讓我們的創造力付諸實際。這些不沉默,讓人有別于其他生物,讓我們不只是生理上簡單地活著。而沉默這一處世哲學隨著我們不斷的思考和實踐不斷豐富,慢慢成為一種藝術。話多,不代表你賢;話少,不代表你愚。口頭上的沉默需要一顆智慧而平靜的心。適時的沉默和正確的發聲一樣,都能帶來積極地作用;而相反的,無止境的沉默是木訥,不休的發言是聒噪。沉默的尺度,何嘗不是為人處世的尺度。
沉默是金,它珍貴于有太多人在喧囂,更珍貴于如何真正地正確地使用它。沉默是金,卻不只是金,因為這是一筆無形的財富。合理使用,它將帶領你走向智慧的殿堂。
高中語文作文議論文精選篇7
曾經看到過這樣的場景,一人將石擲于淺水灘中,石與底相擊,水花四濺,喧囂四溢;再將石扔入深水之中,這時仿佛被深水包容,從容沉穩起來,悄無聲息的穩重。
正如美國詩人雪萊所說,“淺水是喧嘩的,深水是沉默的”。
何為淺水?尼采說過一句話,在大街上走來走去的,只有兩人,一個叫名,一個叫利。我認為以名利為友,追名逐利的人就好像身處淺水之中。他們風風火火的斗爭在各種應酬中,奉承上司,討好同事,久而久之,難免疲倦。于是開始抱怨世道不平,猶如淺水的紛擾喧嘩,因為他們以名與利的目標,因為他們忙于物質而缺少精神的熏陶,他們不會明白——如果你自己隨波逐流,就不應怨怪這是個沒有信仰的時代;如果你自己見利忘義,就不應怨怪這是個道德淪喪的時代;如果你志大才疏,就不應怨怪這是個精神平庸的時代。但在淺水的一片喧鬧之中,除了此起彼伏的埋怨與日趨嚴重的追名逐利之風,他們什么也聽不見,什么也看不到。因此,莎士比亞對這些生命無情地嘲諷道:“充滿了聲音和狂熱,里面空無一物。”
于是,周國平說:“對于沉溺于眼前鎖屑享受的人,不足與言真正的歡樂。對于沉溺于眼前瑣屑煩惱的人,不足與言真正的痛苦。”由此,前者是生活在淺水喧嘩之中的庸人,無可與之言。那么,什么樣的人是與之言真正的歡樂與痛苦呢?我認為,即是沉默如深水般的人。
病痛中的史鐵生接受著隔三差五的腎透析治療,這無疑是對本身就殘缺的軀體又一次沉重的打擊。比起透析前后的痛苦與煎熬,中間這幾天是何其寶貴,而史鐵生省下了呻 吟哀嚎的時間,還生命一絲短暫的寧靜。利用間隙的時光與靈魂對話,思考人生哲理。而《病隙碎筆》就是這份深遂與沉著的詮釋。試想,他若單單沉溺于眼前的痛楚,顧影自憐,難免有抱怨,有憤懣。于是,就會產生許多無用的噪音。而此時生命一旦喧囂鬧騰起來,亦就無法感悟生死的意義,體悟人生的真諦,也就無法從容而平靜的面對生死,便進入了下一段喧嘩的循環。如此,只會讓身體更加疲倦,心靈更為彷徨。
聯想到苦行中的佛陀是隱忍,是包容,是智慧,仿佛一團幽邃而祥和的深水,平靜無聲;想到用一點小利或小義議論不休的小市民們,是喧鬧,是紛爭,是庸俗,好似一攤露出水底亂石的淺水,喧嘩紛擾。
由此可見,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比寬容,如深水般沉默;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計較,如淺水般喧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