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事跡作文7篇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事跡作文篇1
95歲人生,71年黨齡,深藏戰功63年,每一個數字,都是不平凡的歲月刻度,都是實實在在的寒來暑往,風雨陰晴。張富清選擇扎根苦境,艱苦奮斗,始終以突出隊員的姿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樹立起一段讓普通人無法企及的英雄高度。“藏”起來的是功名,“露”出來的是初心。張富清的堅強黨性和光輝品質,正是新時代“絕對忠誠”的鮮活教材,引導并教育我們,在走向民族復興的光輝征程時,攻堅克難、甘于淡泊、克己奉公,仍然是一名共產黨員應當堅守的黨性本色、精神底色和境界特色。
只有對黨絕對忠誠,才有“哪里最困難,我就到哪里去”的決心和勇氣。與張富清的軍功一同“重見天日”的,是他參加“突擊隊”“敢死隊”浴血奮戰的英雄經歷。祖國從戰爭走向和平,張富清也從部隊轉業到地方。無論環境怎樣變化,張富清從來都是用行動來回應黨的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設祖國”。他之所以把工作地選擇在來鳳,是因為“湖北最艱苦的地方是恩施,恩施最偏遠的地方是來鳳”。這種不怕苦、不畏懼、不懈怠的奮斗品質,見證了他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詮釋著他全心全意聽黨話跟黨走的絕對忠誠。黨性的光輝,從不閃現在響亮清脆的政治表態里,而是悄悄綻放在腳踏實地的執著堅守中。張富清的黨性,在平凡的歲月中始終閃耀著對黨絕對忠誠的金色光芒。當下,黨員干部選擇到艱苦崗位任職鍛煉,也是響應黨的號召、對黨絕對忠誠的精神傳承,有了這個傳承,就能從心底養一股不怕困難、艱苦奮斗、擔當作為的決心和勇氣。
只有對黨絕對忠誠,才有“從沒提過軍功,也從沒向組織提過任何要求”的淡泊和滿足。轉業之后,張富清“藏”起了軍功,但“突擊隊員”的本色沒有藏,不僅選擇最偏遠最困難最艱苦的工作,而且“從沒向集體借過一分錢,也從沒享受過組織對困難干部的補貼”。我們常講“先苦后甜”“有困難找組織”,但真正的共產黨員都是在悄無聲息地履行著吃苦耐勞的天然義務,戰爭時“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和平時期自覺踐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張富清老人說過:“因為我是共產黨員,在黨需要的時候,越是艱險,越要向前!為了黨和人民,就是犧牲了,也是無比光榮!”一個經歷過戰火錘煉、生死考驗的共產黨員,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生死都看淡了,還有什么不滿足,或者看不淡呢?而我們當下有些黨員干部,竟然以功自居,或者跟組織討價還價,面對“張富清”這面鏡子,應當羞赧、反省,知恥后勇地砥礪品格,修養黨性,見賢思齊,安于本職,艱苦奮斗。
只有對黨絕對忠誠,才有“我不讓你下崗,怎么好去做別人工作”的克己和奉公。“孫玉蘭原本在三胡供銷社上班;國家開展精簡退職工作,張富清竟首先動員妻子離職”“張富清的大兒子遇到一個到恩施市工作的機會,但身為公社革委會副主任的張富清卻讓兒子放棄機會,下鄉當知青”,兩個細節,我們不難讀出張富清妻子及其兒子的委屈、不解甚至抱怨,但從來不考慮自己得失、家庭得失的張富清,在他的內心有一個極高的胸懷和格局:“我是共產黨員,是黨的干部,如果我照顧親屬,群眾對黨怎么想?”與“小我”“小家”的得失相比,張富清更在意于“大我”“大家”。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領導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創造出一個又一個豐功偉績,就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個像張富清這樣純粹的黨員干部,他們默默地奉獻青春、奉獻自己、奉獻家庭,以“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奉獻奏響了新時代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奮進壯歌。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事跡作文篇2
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跡感人。
張富清,1924年12月出生,1948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西北解放戰爭中,他英勇戰斗、舍生忘死,先后獲得1次特等功、3次一等功、1次二等功,兩次“戰斗英雄”稱號。1955年1月轉業,他堅決服從組織安排赴偏遠的鄂西恩施地區工作,1985年1月離休。他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最美奮斗者”“時代楷模”等榮譽稱號,并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清晨,雨點敲打著窗戶,張富清摸索著起了床。
穿好舊軍裝,輕輕撫平衣角皺褶,笑容洋溢在老兵滄桑的臉上。
這一天,是黨的百年華誕。當初升的朝陽灑滿天安門廣場,投向繁花似錦的十里長街時,距首都北京千里之外的一間普通病房里,96歲的張富清,早早端坐在電視機前。
目睹神州大地舉國歡慶,作為一名為了建立新中國浴血奮戰、九死一生的老兵,作為一名為了建設新中國默默奉獻、鞠躬盡瘁的勞模,作為一名黨齡72年的優秀共產黨員,張富清老人心潮澎湃——
今日中華之盛世,不正是他和戰友舍生忘死為之奮斗的夢想嗎?!
這一刻,帶著笑的淚,在老兵眼中涌出。
這一刻,幸福襲來,老兵覺得“自己這輩子的愿望實現了”……
“期盼有生之年,我還能穿著軍裝站在天安門廣場上”
對張富清來說,這是無法彌補的人生遺憾——
喜迎建黨____年華誕,因為身體健康原因,他沒能前往天安門廣場,親身感受現場歡慶的氣氛,沒有和大家一起,匯入黨旗、國旗組成的紅色海洋。
望著窗外的雨,張富清喃喃地對兒子說:“期盼有生之年,我還能穿著軍裝站在天安門廣場上。”
天安門廣場,像磁石一般吸引著張富清——“那里是祖國的心臟,離黨中央最近。”
2019年7月26日,張富清老人到北京參加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會議,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
國家領導緊握張富清老人的手,張富清心潮澎湃:“我是黨培養的,我要緊跟黨走,做一名黨的好戰士。”
他飽含深情地說:“你都做到了,你是全黨全國人民的楷模,保重身體,健康長壽。”
都做到了——這是黨中央和國家領導人對一位共產黨員最高的褒獎!
幾十年來,每次崗位調整、身份變化,張富清從不考慮個人利益得失,心中只有一條:“黨叫干啥就干啥。”
參加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會議后第二天,張富清在家人陪伴下,來到天安門廣場。他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獻上一束花,莊嚴敬禮,久久凝望。
這是一個時隔66載的軍禮。66年前,張富清第一次到北京,組織上安排他們這批戰斗骨干來到天安門,他不由得想起犧牲的戰友。當年,他的連長、指導員、排長、班長,犧牲了一個又一個。
他挺直腰身,舉起右手,向先烈致敬,鄭重許下諾言:唯有勉力,唯有奉獻,唯有繼續向前,今生不渝。
當年夜襲永豐。作為突擊隊員,張富清裝滿手榴彈,背起炸藥包,拎起沖鋒槍,沿城墻磚縫攀登而上。新中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他服從命令,毅然轉業。位于鄂西南最遠端的來鳳縣條件艱苦,需要干部,他聽從召喚:“我去!”
從人民功臣到人民公仆,從硝煙戰場到人生考場,張富清在貧瘠之地,向偏遠與艱苦發起突擊。從糧油所到三胡區,從高洞村到縣建行,處處留下了他沖鋒的身影。
88歲左腿截肢那年,老兵決心再當一次“突擊隊員”。扶著床邊,扶著墻邊,他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終于,他憑著難以想象的毅力,一點點用單腿站了起來。
老兵,從不會向生活認輸。
今年2月,張富清因身體不適住進醫院。
身體剛好一點,他就下床鍛煉,誰勸都沒用。“每次都是一身汗。”一直陪伴在身邊的兒子張健全說。
這半年,病房成了老兵新的“戰場”。從一個醫院輾轉到另一個醫院,這位老兵面對病痛時展現出來的堅強和毅力,感動了照顧他的醫護人員。
初心不渝,老兵本色。這些年,張富清遇到的困難和挑戰一個接一個,但他始終保持昔日戰場上當“突擊隊員”的戰斗精神,沖鋒向前。
“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作為老兵,“七一”那天,目睹在天安門上空組成“100”字樣的陸航戰機方陣氣勢磅礴,張富清禁不住哼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建黨____年到了,建軍百年也不遠了。“作為新時代革命軍人,必須全力以赴去奮斗,才能不負人民不負使命。”那天,張富清語重心長地對來看望他的年輕官兵說。
“祝愿我們的黨越來越好,也相信我們的黨能越來越好”
病房里,電視機的音量被調到最大。
盯著屏幕,側著右耳,張富清老人認真聆聽國家領導人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跨越時代,何其有幸!這偉大復興的壯美篇章,張富清是親歷者、見證者,也是參與者、創造者。
解放戰爭中,他和西北野戰軍第359旅第718團的戰友們,聽到過追擊敵人時的呼呼風聲,聽到過子彈在身邊“嗖嗖”掠過,也聽到過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他的左耳,就是在一次爆破中被震壞了。
到后來,他越來越多聽到的,是沖鋒的軍號聲,是奔跑的腳步聲,是勝利的歡呼聲。
新中國成立時,張富清正跋涉在進軍大西北的路上,喜訊兩天后才傳到他們身邊。他和戰友們格外高興,舉槍歡呼!
那一刻,被燃燒彈燒焦的皮膚,被子彈劃開的頭皮,被炮彈沖擊波震落的牙齒——這些戰斗中遭受的傷痛,通通被他拋到了腦后。他說:“和犧牲的戰友相比,我太幸運了,能親眼見到新中國的建立。”
山河依舊,換了人間。
因為相信,所以堅持;因為相信,才會付出。
張富清相信什么?又付出了多少?戰爭結束后,肩上扛著的槍和炸藥包被放下了,他脫下了心愛的軍裝,投入到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中——他那副鐵打的肩膀,進疆之后拉過犁開過荒,山區駐村時挑過糞筐稻秧,修路時扛過石頭和鐵釬。
不忘初心,深藏功名。昔日的戰斗英雄,成了平凡的勞動者。
身邊的人們也都“忽略”了張富清身上的英雄本色,只記得他在各個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默默奉獻的平凡身影。
從“一五”計劃到困難時期,從改革潮起到開放搞活,張富清經歷了篳路藍縷的艱苦奮斗,更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翻天覆地的變化。
1985年1月,張富清從湖北來鳳縣建行離休。英雄卸甲,他藏在心底的赤膽忠誠,卻從未改變過。
香港回歸那一天,很少熬夜的張富清,守著電視機等到午夜。看到五星紅旗在維多利亞港灣上空升起,張富清熱淚盈眶。兩年后,澳門回到祖國懷抱,張富清再一次激動得淚濕衣襟。
這,是老兵張富清生命中最自豪的時刻——201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老兵張富清佩戴著“共和國勛章”,在家人攙扶下登上天安門城樓。
戰機翱翔,長劍昂首,鐵流滾滾。他目不轉睛地盯著閱兵式上人民軍隊時代之變的“每一個細節”。那一刻,他想告訴犧牲的戰友們:“今天我們的裝備好了,沒有人再敢欺負我們。”
兩年后的今天,喜迎黨的百年華誕,國家領導人“七一”重要講話讓張富清再一次心潮起伏。
曾經,為了新中國站起來,他不怕流血犧牲;曾經,為了國家富起來,他不怕吃苦受累;如今,見證偉大祖國日益強盛,張富清說:“祝愿我們的黨越來越好,也相信我們的黨能越來越好!”
這,是一名老兵不變的心愿。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事跡作文篇3
5月25日晚上的新聞聯播,講述了一名深藏功名、堅守初心的老英雄張富清的故事。我認真的聽完新聞,終究忍不住潸然淚下。很久以來,看電視已經沒有過這樣的感覺了。今日回到黨校,我在報紙上找到關于張富清同志的所有報道,夜深人靜時,細細讀來,眼眶再度濕潤。真正的英雄是什么?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在我的心里。今夜,多年的疑問在心中有了答案:“平凡處見初心,淡然中顯英雄”。
作為戰斗英雄、特等功臣,在革命戰爭年代,張富清同志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為國家和人民立下了赫赫戰功,崢嶸歲月之后,服從大局扎根貧困山區,深藏功與名,艱苦奮斗一輩子。
參加工作以來,我看過、聽過許多的優秀黨員事跡,也參加過不少的典型英模報告會。但是我才覺得,那些高亢入心的播報、那些抑揚頓挫的講述,那些動情的渲染、那些煽情的鏡頭,這個年代發生的各種感人故事,卻都不及張福清老人樸實、淡然而純粹的語言,讓我的心跳加速、淚眼迷蒙。革命年代不怕死,和平時期不伸手。這才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本色!這才是一名英雄的選擇。
張富清同志的生活其實并非一帆風順。戰斗留下的頭部創傷一變天就痛,88歲高齡截肢后裝上假肢,女兒從小有腦膜炎長期患病在家,貧困縣的工作條件也不好。我覺得,他只要亮出軍功章、表明戰斗英雄的身份,是完全可以名正言順……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事跡作文篇4
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跡感人。
部隊軍營,戰功赫赫。1948年,24歲的張富清離開陜西漢中洋縣的家,光榮入伍,成為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三五九旅七一八團二營六連的一名戰士。先后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子戰場冒著槍林彈雨,不顧自身安危保家衛國,先后榮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戰軍記“特等功”,兩次獲得“戰斗英雄”榮譽稱號。
他正是時代最可愛的人,可歌可泣,可愛可敬。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時代需要凝心聚力,需要奮勇當前的開拓者們,今天的美好生活離不開老革命們的流血犧牲,現在是我們這代人奮斗的時刻,每個人都應,,傳承紅色基因,做時代弄潮兒。
退役轉業,低調奉獻。1955年,張富清退役轉業,主動選擇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困山區奉獻一生。他克己為國,國家開展精簡退職工作,張富清首先動員的,竟是自己的妻子;
他輾轉多個崗位,一直默默地做著一顆螺絲釘;
他年逾八旬截肢,自己鍛煉用義肢走路,沒給國家添過一份負擔。
他正是時代最需要的人,克己奉公,兢兢業業。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全體黨員干部要奮勇朝前,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將政策做細、做小、做實,做到真扶貧,扶真貧;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的開局之年,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我們呼喚更多的改革先鋒、匯聚更多改革力量,接棒繼續跑好偉大復興的接力賽,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滿的生活。學習張富清事跡心得體會,張富清事跡學習感悟。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他是時代最可愛的人,謙遜,務實。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向老英雄張富清學習,立足當下,充滿斗爭精神,永懷愛國情懷,為國家披肝瀝膽,奉獻一切。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事跡作文篇5
張富清對于奉獻選擇了高調,對于功名選擇了低調,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彰顯了一名老英雄的英姿,錘煉了一名老共產黨員的黨性,不禁讓人們肅然起敬。讓人們敬佩的,不僅是因為他有著赫赫戰功,以及不畏艱險沖鋒在前的勁頭;更是因為他面對榮譽選擇的“深藏”,以及不為利益所擾繼續前進的境界。
充分發揮榜樣力量,努力在黨員干部中形成爭先創優、甘愿奉獻的濃厚氛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多年來,他從來不向組織要求什么。因為采訪時他說,與已犧牲的戰友相比,他的功勞與他們相比不算什么,可他還活著,還享受那么多好的待遇,他已經很知足了。在張富清老人眼中,他謙虛說自己不算什么,因為他當時周圍的優秀共產黨英勇事跡深深影響著他,就應該這樣。在我們眼中,他的先進事跡令我們敬佩,我們不僅要努力宣傳優秀共產黨員榜樣,也要爭當榜樣,影響更多的人成為榜樣。
功名源于擔當和奮斗,“深藏”更顯初心之熾烈。正如張富清的日記中所寫“勛章箱底壓,子女猶未白。整天一臉笑,只知是老兵。”60多年來,張富清刻意塵封功績,連兒女也不知情。因為他一直都認為自己所付出的一切沒什么特別,所以,從來沒有居功自傲,從來都不會給組織添麻煩。“功名”記錄其擔當之勇毅、奮斗之艱辛,“深藏”更凸顯其精神之偉大、境界之高遠。
敢擔當沖鋒在前,踐初心一以貫之。“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行勝于言,張富清一次次挺身而出的行動,踐行了為黨分憂、為國干事、為民謀利的初心。不因為戰場上的烽火四起而選擇絲毫退縮,不因為工作條件的艱苦而挑肥揀瘦,時刻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在沖鋒陷陣中,在砥礪奮斗中,在勇毅篤行中,不斷擦拭初心,不斷錘煉黨性,樹起了精神標桿。
回歸本色最動人。深藏功與名60載,不僅以一名共產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也近乎“苛刻”的要求自己家人,如在精簡退職時,首先動員自己妻子離職;在大兒子遇到去恩施市工作機會是,卻讓其放棄機會,下鄉當知青。作為新時代黨員干部,我們都應該向張富清精袖學習,學習他中誠干黨、失志奉獻的政治品格,不畏艱險、勇干犧牲的`戰斗精神,淡泊名利深藏功名的高尚情操。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事跡作文篇6
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跡感人。
張富清的事跡通過媒體報道后,迅速引起當地乃至全社會的關注,大家對深藏功名、堅守初心的老英雄張富清由衷敬佩。張富清身邊的親人、同事、朋友,從最初的驚訝到后來被他的事跡深深感動了。
在部隊,張富清主動擔任突擊隊員,在槍林彈雨中沖鋒在前;在地方,他也始終以一名突擊隊員的自覺,迎難而上,夙夜在公、為民謀利。張富清是戰場上的英雄,也是扎根基層的英雄。作為一名基層干部,我們要向老英雄學習,不計得失、不慕虛名,扎扎實實為民辦事。
轉業到來鳳的數十年,張富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崗位在變、身份在變,但他對黨忠誠、為民造福的初心始終沒變。他仿佛有無窮的精力和干勁,帶著群眾干了一件又一件實事,從未發過牢騷,是典型的實干家。張富清把為人民服務看作自己的本分,不居功、不自傲,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
老英雄戰功赫赫,轉業后卻選擇最偏遠的山區、做最艱苦的工作、過最平凡的生活。這種甘于奉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我們學習戰斗英雄,就要以英雄為榜樣,強化擔當奉獻意識,努力干好本職工作。
我曾經以為,英雄是在記憶中的,而張富清讓我感受到,英雄就在身邊要向張富清學習,保持信念之光不滅,信仰之樹常青。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張富清事跡作文篇7
71年前,他是西北野戰軍的突擊隊員,冒著槍林彈雨,炸掉敵人四個碉堡,戰功卓著,是董存瑞式的戰斗英雄。64年前,他退役轉業,主動選擇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為貧窮山區奉獻一生。從此,赫赫戰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7年前,他88歲,左腿截肢,為了不給組織添麻煩,更為了讓子女“安心為黨和人民工作”,裝上假肢,頑強地站了起來。現在,他95歲,仍然堅持學習。他說:“人離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絕不能離休。” 他就是原西北野戰軍359旅718團2營6連戰士張富清。
60多年來,張富清刻意塵封功績,連兒女也不知情。20____年年底,在退役軍人信息采集中,張富清的事跡被發現,這段英雄往事重現在人們面前。英雄無言深藏功與名,張富清靠的是黨員的信仰、為的是不負入黨的誓言。在部隊,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是廣大部隊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
堅守初心,不論何時何地;赤誠奉獻,不分任何崗位。糧食局、三胡同、卯洞公社、外貿局、建設銀行……從轉業到離休,數十年如一日,張富清就像一塊磚,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我曾覺得,英雄是活在書本上、活在記憶里的,現在我認識到,英雄就真真切切地在我們身邊,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銘記英雄、崇尚英雄,向老英雄學習,樹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和擔當,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取得更多、更扎實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