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基計劃需要準備哪些報名材料
1、報名申請表、獲獎證書、高中階段文化課成績。
這幾項材料最能直接體現出考生的學科特長和綜合素質,獲獎證書和高中階段文化課成績更是高校自主招生初審重要參考指標。
2、特殊材料。
高校需要考生報名時提供的其他材料往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復旦博雅杯報名時需要提供的書評。
3、模考成績。
模考成績能直接體現考生現階段學習狀況,但因自主招生報名時,部分中學可能還未進行一模、二模考試,所以給予4顆星。
4、自薦信、推薦信。
自薦信是反映考生興趣、愛好、學習成長、彰顯考生個性的重要形式。一份精心準備、含金量高的自薦信,可以成為考生在初審環節贏得競爭的籌碼,但一般不具有決定性作用。
專家或學校的實名推薦,能更全面的展示考生特長和創新潛質,但推薦信并不是必備材料,作用更多的是錦上添花。
5、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成績。
學考更多的是影響綜合評價招生,對自主招生作用有限,但是部分院校自主招生對江蘇考生有要求。如:2018年上海交大要求江蘇自主招生考生的兩門選測科目等級需達到1A1B。
6、其他證明材料。
該類材料更多的是輔助作用,證明考生的綜合素質優秀或者具有創新潛質等。
強基計劃報名沖vs穩vs保攻略
在高考填報志愿時,通常會建議家長、考生采取“沖、穩、保”相結合的策略選擇目標院校,然而,強基計劃只能報考一所高校,考生、家長又該如何選擇?
(一)“沖”策略
雖然強基計劃入圍依據考生的高考成績確定,但仍有15%的校測可發揮考生的自身特長。在此基礎上,家長和考生可依據考生發展空間,在高校層級上“沖一沖”。
“沖”策略優點:可以最大程度發揮考生的分數優勢,通過裸分+校測優勢選擇更好的院校和專業。
“沖”策略缺點:假如考生高考或校測失誤,導致分數不占絕對優勢,會有專業調劑的風險,而且錄取風險也比較大。
(二)“穩”策略
該策略指的是考生選擇院校的錄取分數比自己平時成績略高或者相當的定位報考策略。
“穩”策略優點:對比“沖”策略報考,成功的把握要大得多,當然風險也比較小。“穩”策略最大的好處是考生被高校錄取的機會更大。
“穩”策略缺點:考生高考后,通過強基計劃報考的考生可能存在實考分+校測分數的總成績高于該校錄取分數線的情況,在分數上有些“浪費”,而且強基計劃是鎖檔的,一旦被強基錄取,將無法參加后續批次招生。
(三)“保”策略
“保”指考生選擇院校的錄取分數低于自己平時成績的定位策略,假如高考發揮失利,可作為保底院校。此策略適用于考生平時成績大起大落起伏不定的考生。
大家可以根據上述三種策略的優缺點、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院校的限報、調劑政策,綜合考慮,做出慎重抉擇,希望大家都可以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
基計劃報名條件
1、符合高考報考條件,并且參加了高考。(應屆生和復讀生均可)。
2、擁有在省級比賽或五大學科競賽中有獲獎記錄能夠證明具有學科特長。
3、考生參加統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根據考生高考成績高校綜合 考核結果及綜合素質評價情祝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綜合成績(其中高考成績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按考生綜合成績由高到低進行錄取。對于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辦法,并提前向社會公布,考生須參加統一高考。
強基計劃都有什么專業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相關文件可知,強基計劃試點高校將會結合學校自身的辦學特色及以上領域,合理有計劃的安排招生專業。為了突出大學中基礎學科的重要性,培養更多能在相關行業起到支撐引領的高級人才,強基計劃試點高校將會重點在物理、數學、化學、生物及歷史、古文字學、哲學等相關的專業中進行招生。
強基計劃的好處有哪些
1、以成績為核心,更重視高考成績與校考成績的結合,這個招生計劃沒有任何灰色地帶,憑成績說話,復試也以成績為主,避免找人找關系,對于所有考生來說更公平。
2、強基計劃需要高考和校考的成績相結合,而高考成績為實際分數/750x100x85%進行計算,說實話,考680分最后的成績是77.1分,考600分的同學最后成績是68分,對于分數不高的同學,能與分數高的同學享有同樣的機遇。
3、往年自主招生,更看重考生獲得的奧賽證書,很多考生通過中介購買假證充當升學條件,傷害了更多考生的公平性,而強基計劃雖然有奧賽證書是優勢,但只作為破格錄取的條件,還是以分數為主,如果分數高的同學招滿,即使有奧賽證書也沒有實際意義,而且還要求科協公示獲證名單供錄取大學查詢,更加驅除了利益的誘惑。
4、往年自主招生升學的考生和普通班的學生放在一個班級,共同學習,并沒有體現出自主招生的優勢。而今年強基計劃招生的考生會編在同一個班級,每所大學都會派出最優質的資源親自帶這個班,確保考生在這個班級的學習質量,畢竟是為了祖國的未來付出更大的貢獻,所以更重視教學環境和實際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