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政治高考熱點話題
2017政治高考熱點話題:時代精神的精華
哲學來源于時代(即任何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華)。任何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政治經濟在精神上的反映。①正確地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②牢牢地把握了時代的脈搏;③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
哲學反作用于時代(即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真正的哲學通過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為社會變革作思想準備。真正的哲學為人們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3、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
?、偻ㄟ^對社會的弊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預見和指明社會的前進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的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
4、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直接理論來源:
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
自然科學基礎:從"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學"發展為"本質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學"
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批判地吸取)]
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階級屬性上的革命性變革:以往哲學都是剝削階級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容上的革命性變革:以往哲學只注重解釋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更注重改造世界①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踐基礎上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統一。②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
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并通過中國民族形式表現出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倜珴蓶|思想及其精髓與活的靈魂: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卩囆∑嚼碚摷捌渲黝}: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2017政治高考熱點話題:文化創新
一、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1)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社會實踐對文化創新的決定作用)
?、偕鐣嵺`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不可能從事任何有價值的文化創造。
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文化自身的繼承與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不斷創新的過程。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條件。
★2、為什么要進行文化創新
(1)文化創新的必要性
?、傥幕瘎撔率巧鐣嵺`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實踐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而文化又來源于社會實踐,因此,文化也要隨著社會實踐的變化發展而創新。
?、谖幕瘎撔率俏幕陨戆l展的內在動力。文化創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是先進文化的特質。
(2)文化創新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意義:
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于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標準所在。
?、谖幕瘎撔履軌虼龠M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3、文化創造的主體--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作為文化創造者,應該自覺投身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當中。只有充分認識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意義,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刻苦鉆研,銳意創新,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文化工作者必須具有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辨析:只要立足于實踐,就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二、文化創新的途徑
★1、文化創新的途徑(文化創新的要求)
(1)根本途徑(實踐):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
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基本途徑(古今):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文化創新必須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注意兩個要求:(1)不能離開傳統空談文化創新,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繼承。(2)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創新,表現在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基本途徑(中外):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做到博采眾長。文化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2、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意義(為什么):不同民族文化之間要交流、借鑒與融合。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會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由此可見,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3、如何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1)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文化差異不應該成為文化交流的障礙,文化競爭并不排斥文化合作。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鑒,才能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
(2)學習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優秀文化成果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
★4、堅持正確方向,反對錯誤傾向:
(1)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今)與傳統文化(古)、民族文化(中)與外來文化(外)的關系。
(2)反對兩個錯誤傾向:守舊主義、封閉主義--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如夜郎自大、唯我獨尊。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如全盤西化、妄自菲薄。
★5、如何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文化創新?
(1)文化工作者要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3)人民群眾是文化創造的主體。要發揮人民群眾文化創造的主體作用。
(4)要著眼于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這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守舊主義"。
(5)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實現文化創新,需要博采眾長,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封閉主義"。
2017政治高考熱點話題:文化繼承與發展
一、傳統文化的繼承
1、傳統文化的含義: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沒有文化的繼承,就沒有文化的積累。
2、傳統文化繼承的表現
(1)傳統習俗的繼承:傳統習俗,對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傳統建筑的繼承:建筑是立體的文化,凝固的藝術,一個民族的建筑無不體現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我國古代建筑成為展現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3)傳統文藝的繼承: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國傳統文藝,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等為代表,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傳統思想的繼承:中國傳統思想,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首先觀念。中國傳統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
3、傳統文化的特點、作用
?、盘攸c:①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容又能夠因時而變。②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維系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由于傳統文化的這一特性,人們對本民族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作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所以,傳統文化的內容應與時俱進。
4、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①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②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5、繼承傳統文化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繼承標準)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要繼續保持和發揚;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內容,加以改造或剔除。
猜你感興趣:
1.2017年政治高考熱點歸納
2.2017年高考時事政治熱點
3.2017高中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4.2017年高考政治時政熱點
5.2017高中政治大題必背知識點匯總
6.2017年高考政治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