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高分答題技巧
體現型的設問有“體現了什么?”、“怎樣體現?”“從材料中概括出什么道理?”等。一般來說,它的設問是上述材料體現了所學政治學科的知識點。
答題時,可先把材料中的關鍵句組合摘抄(有分有合),后說明它符合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觀點或知識點。或者先指出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觀點或知識點,然后列出材料的相應措施或做法。
(2)高考政治依據類主觀題答題技巧
依據型問題的問法一般是讓你說出“做這樣一件事的依據是什么?”答案基本上是課本上的基本觀點、原理。答依據題不要答重要性或意義。
(3)高考政治為什么類主觀題答題技巧
為什么型的設問有“為什么說?為什么要?”一般情況下要回答:“這樣說”、“這樣做”的依據(必要性)、意義(重要性),有時也要回答不這樣做的危害性。
政治復習注意事項
要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政治高考的主要矛盾就在于課本。不少同學在平時的考試中成績不錯,但是一做高考題,就感覺無從下手。這是由于模擬題和高考題出題思路的差別。模擬題側重考察學生的解題思路,而高考題則更多的側重于課本,幾乎所有的答案,都出自于課本原話。這也就要求同學們加深對課本的掌握。
重視背誦的準確程度,很多相似的知識點容易被大家混淆,尤其是一些定義類的知識,在答題時只要一兩個字寫錯,就一分也拿不到。同時,這類知識點也是選擇題考察的重點方向,必須認真對待。
高考政治知識點
1、貨幣的產生: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2、貨幣的含義和本質:
(1)含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的商品。
(2)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
(一般等價物:能表現其他一切商品價值,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商品。)了解
3、貨幣的職能
兩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
A、價值尺度職能
(1)含義:就是以貨幣作為尺度來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大小職能。
(原因:貨幣之所以能成為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也是商品,也有價值。)
(2)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所謂價格是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叫做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在其他因素不變情況下,商品價格與價值成正比。
(3)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只是觀念上的貨幣,不需要現實貨幣。
B、流通手段:
(1)含義: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做流通手段。
(2)要注意流通手段與商品流通的區別。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叫做商品流通。流通手段強調的是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強調的是商品如何交換。
(3)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
(4)貨幣在發展過程中又有了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的職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計算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的價格總額(即待售商品的數量×價格水平)/貨幣流通速度
(這表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例,而同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例。)
5、紙幣的產生和發展:
(1)紙幣是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而產生的。
(2)紙幣的含義:它必須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
(注意: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它只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這里需要強調兩點:一是由國家或特定地區發行的。二是國家強制使用的。紙幣沒有價值,之所以能代替貨幣行使流通手段,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國家的強制力。)
6、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1)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國家有權發行紙幣,但不能任意發行任何數量的紙幣。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為限度。
(2)通貨膨脹指的是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全面、持續的物價上漲的現象。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會引起物價上漲,影響人民的生活或社會經濟秩序。
(注意:通貨膨脹的產生原因很多,不僅僅與紙幣的發行量太多有關,也與其他因素有關,如成本上升、總需求太大等。)
(3)通貨緊縮是一種與通貨膨脹相反的經濟現象,表現為物價全面、持續的下跌的經濟現象。通常伴隨著經濟衰退。
高考政治知識點歸納
一、影響消費的因素有哪些?
1、根本因素:經濟發展水平
2、主要因素:收入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包括當前收入、預期收入、收入差距)
3、物價水平
4、消費環境
5、消費心理和消費觀
6、社會保障體系體系的完善程度
二、消費的影響有哪些?
1、消費反作用于生產,適當的消費會促進生產的發展,反之,則會阻礙生產的發展。
2、消費會影響經濟結構的協調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3、消費心理、消費觀念(四種消費觀念)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消費的結構是否合理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
5、消費的水平和質量會影響和諧社會、小康社會建設。
三、擴大居民消費的原因有哪些?
1、消費對生產具有反作用,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2、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主要由投資出口拉動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同拉動轉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3、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高考政治知識點梳理
1.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2.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值越大,價格也越高,越小,價格也越低,成正比。
3.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如鉛筆的使用價值是可以用來寫字,面包的使用價值是可以用來充饑,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4.貨幣:貨幣也是一種商品,但它比較特殊,它用來充當一般等價物(蘋果與面包價格不同,用貨幣衡量出來的貨幣有兩個職能:一是價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
5.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發行量需要符號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如果印的錢過多,導致通貨膨脹,影響社會穩定。印的過少,導致通貨緊縮,影響商品流通,所以鈔票不是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
6.供求關系對價格的影響:當供不應求時,出現商品太少,買商品的人多的情況,這時候價格上漲,形成賣方市場。當供大于求時,出現商品太多,買的人少的情況,這時候價格下降,形成買方市場。
7.價值規律: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比如李凱生產一部汽車需要花30天的時間。李凱生產一部手機的時間需要花10天時間,那么這部汽車在市場上的價格是這部手機的價格的3倍(可以假設汽車3萬元,手機1萬元)。也就是說生產一件東西,如果花的時間越多,那么它的價格也就越高。但是價格也受供求關系影響,當市場上賣汽車的很多,賣手機的相對少的時候,這時候汽車價格可能會稍低于3萬,手機稍高于1萬,但汽車價格基本還是手機價格的3倍。
8.當一件商品價格上升時,買它的人會減少,這種商品的生產規模也會相應地減少;價格下降時,買它的人會增多,這種商品的生產規模會增大。
9.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越低,說明生活水平越高,因為系數低,說明花在吃飯上的錢很少,剩下的錢可以用在娛樂上、裝修、購買奢侈品。
10.中學生的消費觀:要根據自己的能力,適度消費,同時不可以盲從別人,消費的時候要理智,平時消費中;要有保護環境的意識,比如盡量少買或者不買對環境有危害的商品。時刻保持勤儉節約的作風,每一分錢都是用汗水換來的,不能隨意揮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