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語文模擬考試卷含答案
2017高考語文模擬考試卷:第I卷(閱讀題共70分)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3題。
審美文化的相對獨立是現代性進程的結果。如果說古代文化是由宗教——形而上學整合一體的表意象征體系的話,現代文化則是這一體系解體和不斷分化的結果。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認為現代性進程是一個理性化的過程,它的首要特征是“去魅”,即祛除宗教——形而上學的神魅,將文化的基礎還原到理性上來。所謂文化現代性就體現為文化的理性化,而文化的理性化又體現為大一統的古代文化合理地分化為“科學、道德與藝術”的三大領域。現代理性為科學、道德和藝術確立了相對獨立的原則與邏輯,從而使以藝術為核心的審美領域成為自主、自律的領域。德國思想家哈貝馬斯這樣描畫了審美領域獨立的歷史:“粗略地說,在現代藝術的發展史中可以總結出一條不斷前進的獨立化的線路。首先是在文藝復興中形成了那種完全屬于美的范疇的研究對象。在18世紀的進程中,文學、美術和音樂被體制化,成了脫離宗教與宮廷生活的行為范圍。最終在19世紀中期也產生了一種唯美的藝術觀,它已經指導著藝術家們按照‘為藝術而藝術’的意識來生產作品。這樣,審美特性才得以成為堅實的信念。”
現代審美文化不僅逐漸擺脫了對宗教、政治和道德的依附,它還試圖取代宗教而成為現代社會精神救世的角色。自文藝復興以來,尤其是自啟蒙運動以來,____信仰面臨全面的危機,宗教神本主義不再是社會的精神基礎,以“人性”信賴為核心的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成為普遍的意識形態。然而,現代理性主義和現代感性主義的極端發展導致了人性的分裂,即感性和理性的分裂,這在根本上危及了現代社會的人性基礎。對此,席勒提出了“審美救世”的方案。在席勒看來,現代人的很多活動都導致理性與感性的分裂,惟有真正的審美活動還頑強地守護著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統一,因此,修復現代人性的唯一途徑是審美教育。由于人性的修復是現代社會政治改良的基礎,因此,審美教育是政治改良的根本手段。席勒的“審美救世”方案對后世影響很大,尤其是對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通過后者的發揮,基于審美救世想象的“審美烏托邦”使審美文化曾在19世紀以來的歷史上獲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20世紀以來,隨著人們對審美烏托邦的失望,審美文化的至高地位開始動搖,不過,隨著消費社會的來臨,審美文化的人氣指數又開始飚升了。我們知道,當代社會是一個以經濟為主導的社會,它的經濟形態是所謂過剩經濟。過剩經濟的有效運轉離不開迅速而無度的消費,而審美文化正是刺激并帶動這種消費的基本動力,因此,經濟與審美的合謀成了消費社會商品生產的核心與秘密,也使當代審美文化成了無所不在的時尚。 (摘編自余虹《何為審美文化?》)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現代文化的理性化,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是祛除宗教——形而上學的神魅,這一環節將文化的基礎還原到理性上來。
B.文化現代性體現為文化的理性化,而審美文化從依附宗教、政治和道德到相對獨立,是伴隨著古代文化的現代性進程逐漸形成的。
C.文化的理性化體現為古代文化分化為三大領域,從而促使審美領域成為自主、自律的領域,并具有以藝術為核心的特點。
D.哈貝馬斯認為審美領域的獨立經歷三個階段:即文藝復興時期以美的范疇為研究對象,l8世紀審美領域被體制化和19世紀中期產生唯美藝術觀。
答:C (強加因果。審美領域本來就是以藝術為核心,并非文化的理性化這一原因“促使”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審美特性能夠成為堅實的信念,與l9世紀中期產生的一種唯美的藝術觀,指導著藝術家按照‘為藝術而藝術’的意識來生產藝術產品密切相關。
B.隨著審美文化的相對獨立,審美特性得以成為堅實的信念,現代審美文化才逐漸擺脫對其它文化領域的依附,有可能成為現代社會精神救世的角色。
C.____信仰的危機、宗教神本主義不再是社會的精神基礎、人道主義成為普遍的意識形態,以及人性的分裂等這幾大因素危及了現代社會的人性基礎。
D.席勒認為,即便現代社會的人性基礎受到危脅,真正的審美活動依舊頑強地守護著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統一,而審美教育就成為修復現代人性的唯一途徑。
答:C (擴大范圍。原文是“現代理性主義和現代感性主義的極端發展導致了人性的分裂,即感性和理性的分裂,這在根本上危及了現代社會的人性基礎。”由此可見,“____信仰的危機、社會的精神基礎不再是宗教神本主義、人道主義成為普遍的意識形態”不是“危及現代社會的人性基礎”。)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性的修復是現代社會政治改良的基礎,審美教育是政治改良的根本手段,因而,席勒的“審美救世”方案曾在歷史上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
B.在當今消費時代,審美文化的人氣指數飚升,因為審美文化正是刺激并帶動所有消費的基本動力,經濟與審美形成了相互刺激、協調發展的關系。
C.在一個過剩經濟的社會,當代審美文化成了無所不在的時尚,而時尚領域的商業發展脫離不了消費者的瘋狂而非理性的商品消費。
D.當今社會,經濟與審美相互融合成為消費社會商品生產的核心與秘密,審美文化滲透到當代生活的各個方面已成為事實。
答:B (“所有消費”表述有誤,在文中具體指“迅速而無度的消費”。)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王常字顏卿,潁川舞陽人也。王莽末,為弟報仇,亡命江夏。久之,與王鳳、王匡等起兵云杜綠林中,聚眾數萬人,以常為偏裨,攻傍縣。后與成丹、張卬áng別入南郡藍口,號下江兵。引軍與荊州牧戰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
是時,漢兵與新市、平林眾俱敗于小長安,各欲解去。伯升聞下江軍在宜秋,即與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愿見下江一賢將,議大事。”成丹、張卬共推遣常。伯升見常,說以合從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弒,殘虐天下,百姓思漢,故豪杰并起。今劉氏復興,即真主也。誠思出身為用,輔成大功。”常還,具為丹、卬言之。丹、卬負其眾,皆曰:“大丈夫既起,當各自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獨歸漢,乃稍曉說其將帥曰:“往者成、哀衰微無嗣,故王莽得承間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積失百姓之心。舉大事,必當下順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負強恃勇,觸情恣欲,雖得天下,必復失之。以秦、項之勢,尚至夷覆,況今布衣相聚草澤?以此行之,滅亡之道也。”下江諸將雖屈強少識,然素敬常,乃皆謝曰:“無王,吾屬幾陷于不義。愿敬受教。”即引兵與漢軍及新市、平林合。
及諸將議立宗室,唯常與南陽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鮪wěi、張卬等不聽,欲立更始。及更始立,以常為廷尉、大,封知命侯。
更始敗,建武二年夏,常將妻子詣洛陽,肉袒自歸。光武見常甚歡,勞之曰:“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時共更艱厄,何日忘之。莫往莫來,豈違平生之言乎?”常頓首謝曰:“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難喪心失望以為天下復失綱紀聞陛即位河北心開目明今得見闕庭死無遺恨”帝笑曰:“吾與廷尉戲耳。吾見廷尉,不憂南方矣。”特加賞賜,拜為左曹,封山桑侯。
十二年,薨于屯所,謚曰節侯。 (節選自《后漢書•李王鄧來列傳》,有刪改)
參考譯文:
王常字顏卿,是潁川郡舞陽人。王莽末年,替弟弟報仇,逃亡到江夏。不久,和王鳳、王匡等人在云杜綠林起兵,聚集了幾萬人,用王常為將佐,攻打云杜附近各縣。后來和成丹、張卬另領兵進駐南郡藍口,號稱下江兵。(王常他們)率領部隊在上唐與荊州刺史激戰,大敗刑州守軍,接著向北攻到宜秋。
這時,(劉伯升等率領的)漢軍和(王匡等率領的)新市兵、(陳牧等率領的)平林兵都在小長安被打敗,各路人馬準備解散離開。劉伯升聽說下江軍在宜秋,立即和光武帝以及李通一起到王常的軍營拜訪,說:“希望見下江一位賢將,一起商議大事。”成丹、張卬共同推舉王常。劉伯升見到王常,用聯合的好處來勸說王常。王常恍然大悟,說:“王莽篡奪政權,殺了皇帝,殘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漢朝,所以豪杰一起起義。現在劉氏又興盛起來,就是真正的君主。我確實想為漢朝獻身付出,輔助(劉氏)成就大功業。王常回來后,詳細地向成丹、張卬說明了情況。成丹、張卬倚仗自己的部隊人多,都說:“大丈夫已經起義,應該各自做主,為什么要受別人制約呢?”王常一心只想歸順漢朝,就慢慢說服下江軍的將帥說:“以前成帝、哀帝衰微沒有后代,所以王莽能夠趁機篡位。(王莽)擁有天下后,政令苛刻嚴酷,時問久了就失去了民心。做大事,應當要下順應民心,上符合天意,功業才可以成就。如果依仗強大勇猛,放縱情感欲望,即使得到了天下,一定會再失去它。憑秦朝、項羽的力量,尚且被消滅,何況現在我們這些在民間聚集的平民呢?(如果)按照這種做法行事,是走向滅亡的道路啊。”下江的各位將領雖然倔強缺少見識,然而一向尊敬王常,于是都感激地說:“(如果)沒有王,我們這些人差一點陷入不義(的境地)。愿恭敬地接受教誨。”(王常)立即帶領軍隊和漢軍及新市兵、平林兵會合。
等到眾將領商議確立王室的時候,只有王常和南陽的士大夫同心想擁立劉伯升,然而朱鮪、張卬等人不聽從,想擁立更始帝。等到更始帝登基,任命王常擔任廷尉、大,封知命侯。
更始帝戰敗,建武二年夏天,王常帶著妻子和孩子到洛陽去,裸露上身自行歸降。光武帝見到王常很高興,慰勞他說:“王廷尉很辛苦。(我)常常想起從前(我們)一起經歷艱難困苦,沒有哪一天能忘記。后來一直沒有來往,怎么違背了往常(輔佐真主的)話呢?”王常磕頭謝罪說:“更始帝不嫌棄我這個臣子,任命我擔任南州長官。赤眉軍攻入長安打敗更始帝的部隊,(我)灰心失望,以為天下又失去了綱常法紀。聽說陛下在河北登基,(我)心明眼亮。今天能夠在朝廷里見到陛下,即使死了也沒有留下遺憾了。”光武帝笑著說:“我和廷尉開玩笑罷了。我見到了廷尉,不擔憂南方了。”(光武帝)特地加以賞賜,授以(王常)左曹這一官職,封為山桑侯。
光武十二年,(王常)在駐軍的地方去世,謚號叫節侯。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難/喪心失望/以為天下復失綱紀/聞陛即位河北/心開目明/今得見闕庭/死無遺恨/
B.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難/喪心失望/以為天下復失綱紀/聞陛即位/河北心開目明/今得見闕庭/死無遺恨/
C.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難/喪心失望/以為天下復失綱紀/聞陛下即位河北/心開目明/今得見闕庭/死無遺J恨/
D.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難/喪心失望/以為天下復失綱紀/聞陛下即位/河北心開目明/今得見闕庭/死無遺恨/
答:C (“愚臣”是“不量”的賓語,“任以南州”的主語是更始帝,所以應斷在“愚臣”后。“河北”是“即位”的地點,作賓語;“心開目明”的主語是“愚臣”,所以應斷在“河北”的后面。原文標點為:“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難,喪心失望,以為天下復失綱紀。聞陛下即位河北,心開目明,今得見闕庭,死無遺恨。”)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年號是我國封建王朝紀年的名號,如建武;也可用于稱呼皇帝,如更始。
B.肉袒指脫去上衣,裸露肢體。古人在祭祀或謝罪時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之意。
C.頓首此處意為磕頭。古時也常用于書、表、奏等文章的結尾,表示敬意。
D.薨在唐代以前指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后來也用以指皇帝、太后之死。
答:D (皇帝之死稱“崩”不稱“薨”。)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常與王鳳、王匡等起兵,大破荊州牧。王常他們起兵后攻打云杜附近各縣,號稱下江兵,后來又大敗荊州官兵,在當時具有較大的影響。
B.王常希望輔助漢朝,成就功業。王常聽了伯升的建議后覺得很有道理,便向成丹、張卬說明,但成丹、張卬不同意,認為應該各自做主。
C.王常素有威望,以理服人。王常想歸順漢朝,便把歸順的道理對將士們陳述,最終他促成了下江兵和漢軍、新市軍等聯合抗擊王莽。
D.王常一心為漢,備受重用。他在更始帝時拜將封侯,更始帝兵敗后投靠光武帝,光武帝雖對他有所不滿,但念及兩人的情誼還是委以重任。
答:D (“但念及兩人的情誼還是委以重任”的說法不正確。原文中,光武帝提到兩人關系時帶有責備王常的語意,他重用王常有“不憂南方”的考慮。)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王莽篡弒,殘虐天下,百姓思漢,故豪杰并起。
答:王莽篡奪政權,殺了皇帝,殘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漢朝,所以豪杰一起起義。(譯出大意給2分;“篡弒”“殘虐”“并起”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其中,“篡弒”是弒君篡位;“殘虐”是殘害虐待;“并起”是一起起義的意思。)
(2)以秦、項之勢,尚至夷覆,況今布衣相聚草澤?
答:憑秦朝、項羽的力量,尚且被消滅,何況現在我們這些在民間聚集的平民呢?(譯出大意給2分;“夷覆”“布衣”“草澤”三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其中,“夷覆”是滅亡,這里是被消滅的意思;“布衣”指的是普通百姓;“草澤”指民眾中間。)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8~9題。
新秋即事① 王禹傅
露莎煙竹冷凄凄,秋吹無端入客衣。鑒里鬢毛衰颯盡,日邊京國信音稀。
風蟬歷歷和枝響,雨燕差差掠地飛。系滯不如商嶺葉,解②隨流水向東歸。
[注]①本詩寫于王禹傅因抗疏直言觸怒太宗,被貶為商州團練副使時期。②解:懂得、明白。
8.首聯上句的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請具體分析。(5分)
答:奠定情感基調。(1分)首聯上句描寫了露莎、煙竹、秋風等凄冷景象,呼應了題目中的“新秋”,點明了時令,(2分)烘托了凄冷的氛圍,為全詩奠定了悲傷的情感基調。(2分)
9.古人認為詩歌最后兩聯“觸景傷情”。這兩聯是如何讓人感受到詩人“觸景傷情”的?請簡要賞析。(6分)
答:頸聯描寫蟬風中嘶鳴、燕雨中低飛,營造了一片蕭瑟、冷清之景,讓人感覺到詩人不受重用的苦悶之情(3分);尾聯寫商嶺葉隨水東歸的景象,反襯自己思歸而不得,讓人體會到詩人的羈旅之愁和內心悲苦。(3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所說的“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是針對有人不問合不合禮義而接受優厚的俸祿而發的,表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2)杜甫在《登高》詩中借景抒情,在形象地描繪了蕭蕭落木與滾滾江水之后,無限悲戚地感嘆道“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個年邁憔悴而孤獨的詩人形象呼之欲出。
(3)蘇軾在《赤壁賦》中用“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表達了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的心情。
乙選考題
請考生在第三、四兩大題中選定其中一大題作答。注意:作答時必須用28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大題題號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選定大題內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大題內的小題。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計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題。(25分)
醫者 周國華
讀高二那年,我媽病了,疼得滿床打滾。我背著她到赤腳醫生那里,醫生為她打了針止疼劑,手一攤:怕是大病,趕緊送縣醫院。
我家離縣城遠,又沒車。我借了輛三輪車,把我媽拉到縣醫院。醫生診斷后,把我叫到一邊:你媽得的是癌癥,晚期了,花再多錢也沒用,你自己決定吧。
癌癥?!我好似挨了一記悶棍,眼前發黑。我爸走得早,這些年來,我媽就靠種那點承包田供我上學,如今……
不能就這么放棄!我剛想辦住院手續,我媽含笑進來說:醫生,給我開點藥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過去。
拗了半天,我還是按我媽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媽要是決定了的事,沒人能改過來。拉著我媽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著,不讓眼淚掉下來。兜里只有三百塊錢,那是全家僅剩的那么一點兒。
救不了媽。我想讓她在不多的日子里,盡量過得好點。我去村里小店買東西,無意中聽到有人說,隔壁鄉有個老中醫挺神的,治好過一些大醫院都沒法治的怪病。我立馬找了過去。
老中醫家坐著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醫話不多,而且很輕,只是在搭脈后簡單問上幾句,就搖頭晃腦開起方子,完了,又叮囑幾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處。最后一個輪到我,老中醫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醫院的診斷書,講了我媽的病情和家里的情況。我說來得急,我媽也下不了地,先來問問。說到最后,我的眼淚撲簌簌往下掉。
老中醫瞪了我一眼:這么大了還哭,沒出息,走,帶我去看看。
老中醫給我媽搭完脈,捋著花白的山羊須在屋里踱來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著他。老中醫讓我把三輪車上的那個蛇皮袋拿進來,一打開,里面全是草藥。老中醫告訴我,把這幾種藥分均勻,半年服完,大致就可以了,不行的話,再去找他。.
我連連點頭,掏出三百塊錢:只有這些了,別嫌少。
老中醫沒接錢,雙手把玩著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還不住點頭:不用了,你留著做學費吧,這個東西賣給我吧。
我媽連忙搖手:不,這是我的嫁妝,幾塊錢買來的,鄉下人沒閑心插花,我常說,還不如碗勺來得實用呢。
老中醫晃著頭,捻著須,說:實用不實用我不管,家里有一個,正好配個對。
送走老中醫,我和我媽還不舉相信天下競有這種好事,診費、藥費沒付不說,還白白拿了一千塊錢!
半年后,我陪著我媽去了醫院,診斷結果讓我欣喜若狂,我媽競痊愈了!
我拿著錦旗去謝老中醫,老中醫一笑:有錢了,就把瓶子贖回去,價錢嘛,翻倍。我點頭。
我如愿考上了醫學院。用那些錢,我撐過了第一個學期。之后,我勤工儉學,再沒用過家里一分錢。畢業后,我憑借優異的成績,被省城一所大醫院聘用。我接我媽進城,貸款買房,娶妻生子,進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觀看了《鑒寶》節目,一個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個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樣。專家幾百萬元的估價讓我又吃驚又憤恨,原來老中醫早就知道瓶子的價值。我想起了老中醫瞇著眼的神情,哼,狡詐,虛偽!
我憋著滿肚子怨氣去找老中醫。老中醫已去世,他兒子接過我的字條,一笑:家父說你定會成為醫生,果然沒錯。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對老中醫說,我想放棄學業,賺錢養活我媽。我有點發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櫥柜上,擺放著兩個青花瓷瓶,花紋一樣,成色迥異。老中醫的兒子取過那個釉色發暗的瓶子:民國的,不過也值幾千塊錢。
我臉紅了。瓶子的內壁上,依稀還能看到我兒時調皮的涂鴉,是我家的那個!我疑惑地望著另一個青翠欲滴的花瓶。
這個是我祖上為一官宦人家就診時,那家主人給的。
我掏出一萬塊錢,老中醫的兒子執意只收下兩千:家父囑咐,不敢有違。
對著老中醫的遺像,我鄭重地磕了三個頭。淚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雙似笑非笑的眼睛,溫馨,深邃。
一塊匾額懸在壁上,上面的兩個字熠熠生輝——醫者。
(1)下列對這篇小說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鑒賞,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開頭寫赤腳醫生甚至縣醫院的醫生都治不了“我”媽的病,體現其病情的危重,也為下文的情節發展和老中醫這一人物的出場作鋪墊。
B.老中醫給“我”媽看病后,看中了一個“我”媽當年作為嫁妝的花瓶。那只花瓶對“我”媽來說是無價之寶,因此她連忙搖手表示不同意賣。
C.小說多處運用伏筆與照應的寫法,比如前面寫老中醫說贖金翻倍,后面寫“我”拿出字條及老中醫的兒子收錢兩千等,相互照應,頗具匠心。
D.老中醫兒子說“我”家花瓶“也值幾千塊錢”,又介紹另一個花瓶的來歷,有貶低“我”家花瓶之意,也說明他對老中醫收購行為的不解與不滿。
E.小說以“我”的角度來敘述使故事更有真實感,便于讓讀者接受;同時,作為主角,“我”也表現出強烈的孝心和感恩圖報等性格特點。
答C給3分,答A給2分,答B給1分;答D、E不給分。(回答三項或三項以上,不給分。)
解析:B項,“那只花瓶對‘我’媽來說是無價之寶,她連忙搖手表示不同意賣”說法不準確。文中,她“連忙搖手”是表示這個青花瓷瓶不值錢、沒什么用,不能賣給老中醫。D項,從小說來看,老中醫兒子只是指出事實,并沒有貶低“我”家花瓶之意;同時,他對老中醫收購行為并沒有“不滿”之意,且從老中醫的兒子執意只收下兩千的行為看,他是能理解父親所為的。E項,主角應該是老中醫;“感恩圖報”的特點表現不明顯,最后“掏出一萬塊錢”更側重于表現“我”的歉意。
(2)老中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6分)
答:①治愈縣醫院醫生都不敢收治的“我”媽的病,是一位醫術高明的醫者;②以收購花瓶的方式,既給“我”媽治了病,又給“我”留錢做學費,是一位具有扶危濟困心腸的醫者;③上門問診、不計得失,囑咐兒子不多收“我”的錢,是一位醫德高尚的醫者。
(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3)小說最后以對老中醫家中題有“醫者”二字的匾額的描寫作為結尾,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6分)
答:①結構上:照應了標題,暗示了作品的主旨,給讀者留下回味的空間;②人物形象上:通過富有深意的描寫,強化了他以“醫者”身份自居,秉持職業操守的人格魅力;③思想內容上:進一步深化主題,表達了“我”對老中醫高尚品德的稱頌和感激。
(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4)“我”對老中醫的心理前后有哪些變化?請結合小說內容進行具體分析。(8分)
答:①輕視。初見老中醫為病患看病,覺得“看不出有啥高明之處”,對他的醫術產生懷疑;②感激。“我”媽的重病痊愈后,給老中醫送去錦旗,是感激他的救命之恩;③懷疑。看完《鑒寶》節目后,“又吃驚又憤恨”,對老中醫的人品產生不信任;④慚愧和崇敬。悟出老中醫當年收購“我”家花瓶的良苦用心后,為自己對他的誤解深感慚愧,并對其醫者仁心深懷敬意。
(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據觀點明確、理由充分、論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給分。)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題。(25分)
“白手起家”的科學大師
袁貽辰
在生命的最后歲月中,謝家麟把僅剩的一點點精力都留給了“粒子加速器”。他堅持看英文專著和學術論文,85歲時還向學生推薦《自然》雜志上最新的文章;邁過90歲的門檻,他每周一仍拄著拐杖,去中科院高能所“問問所里最新的科研進展”,用略快的語速暢談著“高能所的未來”。
一切都和過去60年沒什么兩樣。
只是,如今,在玉泉路那個四四方方的大院里,人們再也見不到他的身影。2月20日上午8時12分,國際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2011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謝家麟先生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歲。為紀念他,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還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謝家麟星”。
樁樁件件,半個多世紀以來,謝家麟的名字一直和“加速器”“綁”在一起。“即便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沒想過放棄。”曾任高能所副所長的張闖說。
不過生前,當聊起自己學術生涯中“最值得自豪”的事情時,謝家麟是這么總結的:“我就是膽子大,什么都不怕!”
這個“什么都不怕”的物理學家離開斯坦福大學回國,回來就遇上“最糟糕的情況”。用他自己的話,就是“一無所有”再加“一無所知”。加速器試驗用的元器件和裝置,基本是“要啥沒啥”,試驗人員全是新分來的大學生,不少人連加速器是什么都沒聽說過。
“我們想吃饅頭,但什么都沒有,能怎么辦?”
“從種麥子開始!”謝家麟自問自答,扯著嗓子喊出這句口號。
這位剛過而立之年的留美博士,帶著十幾個大學生、一篇論文和一張加速器外形圖,從畫圖、打造零件開始做起我國最早的電子直線加速器研制工程。
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把試驗器材做砸是常有的事兒,但人們始終沒見謝家麟生氣過。他不訓人。只叫齊了人再把器材的原理仔細梳理一遍,最后撂下一句“咱們再接著做”。
8年后,我國第一臺高能量電子直線加速器建成,隨即投入“兩彈”研制工作。后來,這臺加速器還陸續在其它科學領域應用。
那時,常常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的謝家麟已患上肝炎。
他戒了煙,但沒有停止工作。
有一句話謝家麟始終掛在嘴邊:“科研工作就是解決困難問題,沒有困難就不叫科研,科研工作的根本精神就是創新,沒有路可走,你自己就得想出一條路。”
“__”后,中央決定下馬高能加速器工程,謝家麟又一次做了“先種麥子”的決定。他們確定了正負電子對撞機方案。
在上世紀80年代,這個想法是“極為大膽”的。很多人回憶,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過程。就是一段漫長的“廢寢忘食”的日子。
謝家麟因為肝病,落下了嚴重失眠的后遺癥。為了工作,這個60多歲的老人開始偷偷地吃安眠藥。嚴重的時候,他一晚上連吃三次藥才能入睡。
一年后,他找到中科院領導,請求辭去工程經理的職務。那是在1986年,工程就剩下最后一環——安裝。
“他原本可以等到完工的,可謝先生說,自己精力不夠了,應該退位讓賢,交給年輕人去做。”張闖很敬佩,“謝先生真是一點不計較名利。”
在高能所這么多年,謝家麟似乎從來沒學會“人情世故”。有時,看到他在指導學生論文時做了大量工作,學術秘書把“謝家麟”的名字也放在作者之列。謝先生會生氣:“對學術界‘搭便車’的陋習,我是十分反對的。”他堅決要求把自己名字劃去。
他的辦公室里,偌大的辦公桌被厚厚的、裝訂好的外文期刊堆滿。90多歲的年紀他仍堅持看郵件和論文,“還得學習,要不然跟所里完全脫節了”。
沒人知道老人如此高齡仍堅持學習的動力何在。直到后來,謝先生經不住再三邀請,決定寫下自己的經歷,“鼓勵年輕人前進”。
人們那時才第一次了解,多年前,在日本人占領北京時,燕京大學物理系學生謝家麟每次回家,都不得不在日本兵的崗哨前停步。眼看過往的老百姓遭到毆打、搜身,謝家麟一字一句地寫下,“那時除了覺得屈辱,更有了強國圖存的念頭”。 (有刪改)
相關鏈接
①“創新是人的本性。”謝家麟認為,“我們要建設科技強國,必須強調培養高素質的創新科技人才,能夠產生新思想,并能克服困難,把思想變為現實,這樣才能攀登世界的頂峰。”(《謝家麟——沒有終點的旅程》)
②1951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啟程回國,船到檀香山時因為所學專業與軍事有關,遭到扣留。下船后他氣憤地給白宮打了一個電話,以示抗議。l955年,謝家麟終于回到他渴望已久的故鄉。(百度百科《精英名人堂》)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謝家麟在晚年依然堅持看英文專著和學術論文,關注所里最新的科研進展,其退而不休的狀態表明了他心系事業、志在千里。
B.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謝家麟星”,是因為他建成了正負電子對撞機,填補了中國在加速器物理學領域的空白。
C.“從種麥子開始!”文中引用謝家麟的這句口號,形象地表達了他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研制電子直線加速器的決心與勇氣。
D.為了保護年輕人的積極性,謝家麟對他們把試驗器材做砸從不生氣,他常不顧身體有病,把器材的原理梳理一遍,鼓勵他們接著做。
E.文章結尾通過謝家麟對日本人占領北京時所見所感的回憶與敘述,揭示了他一輩子無怨無悔獻身祖國科學事業的內在動力。
答E給3分,答C給2分,答A給1分;答B、D不給分。(回答三項或三項以上,不給分。)
解析:A項,謝家麟退休后的這些行為只能說明他“心系事業”,但“志在千里”的說法屬于過度解讀,因為他畢竟是八九十歲的老人了。B項,文中沒有確切的信息表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謝家麟星”是“因為他建成了正負電子對撞機”,“填補了中國在加速器物理學領域的空白”,屬無中生有。D項,“他常不顧身體有病”的說法沒有依據,文中相關段落沒有體現他的身體狀況。
(2)“我就是膽子大,什么都不怕!”是謝家麟對自己的總結。請結合材料,分析其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6分)
答:①敢于抗爭,離開斯坦福大學,啟程回國時對美國當局扣留盤查的行為極力抗議;②勇于挑戰,在“一無所有”、“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開發出我國最早的電子直線加速器;③勇于創新,在國家下馬高能加速器工程后,立即著手進行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建設。
(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3)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家事跡的傳記,它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回答。(6分)
答:①偏重于科研工作和事跡,以介紹科研成果和傳主的精神品質為主;②采用追憶的手法。截取傳主幾十年科研經歷的幾個片斷,體現其愛國情懷和積極的人生態度;③在敘述科學大師人生經歷的基礎上,多次引述傳主自己或他人的原話,更具真實感。
(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
(4)作為一位“白手起家”的科學家,謝家麟的成功給了人們怎樣的啟示?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8分)
答:①要有愛國情懷。謝家麟基于強烈的強國圖存的念頭,發奮學習,學成回到祖國,努力開創高能事業并取得突出成就;②要有克服困難、勇于挑戰的決心和勇氣。謝家麟在設備和人才極度匱乏的情況下開啟了我國電子直線加速器研制,并取得成功;③要有敢于創新、銳意進取的精神。謝家麟在高能加速器工程下馬后,確定了正負電子對撞機方案并取得成功;④要有言傳身教的精神。謝家麟帶著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搞科研,并為培養他們傾注大量心血;⑤要有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的工作態度。謝家麟一心撲在事業上,廢寢忘食,甚至帶病堅持工作。
(每答出一點給2分,給滿8分為止。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據觀點明確、理由充分、論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