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寫作指導:承上啟下
(1)這則材料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得到了這樣的啟示……)
(2)這雖是一則寓言,但卻形象地說明了……(這則材料的寓意是……)
(3)由此觀之……
(4)為什么會這樣呢?
(5)由此,我明白了一個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
【例1】
我曾讀過一本書,是說美國人的消費,美國人都是花未來的錢,而享受現在,‘舉債度日’,我想一旦出現無賴不肯還錢,怎么辦?原來美國有個信用局,若某君出現信用違規,即通知各大銀行,封殺他的所有借款,此招足以使其無立身之地。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誠信,誠信是國人引以為傲的美德,‘人無信而不立’。”
二、論點與論述之間的過渡
話題作文,學生從話題包含的內容,生發開去,闡述見解。一部分學生寫議論文,提出中心論點,然后結合生活和社會現象對論點進行論證,但缺乏必要的語言過渡,使觀點與材料分離。寫作中,由提出論點到聯系現實進行分析論證,學生常常使用“現實生活也有同類者”“我不禁想到現實生活中的同類現象”等句子進行過渡,形成觀點與論述之間的自然轉換,文氣貫通。
1、由此,我聯想到我們人類社會……
2、物性如此,我們人類何嘗不是這樣……
3、……這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
4、物猶如此,人亦然。
【例2】
馬卡連柯的話令人深思。對花贊賞之余,為什么要手里拿起鐵鏟、剪刀和巴黎綠呢?為什么不考慮花是否愿意接受呢?這是因為花雖美,但美中也會有不足之處,美中會有隱患。如果不及時清除那些雜枝、病枝、蟲害,再美的鮮花也會衰敗、凋零。物性如此,人類何嘗不是這樣,我們的師長在表揚肯定我們的優點和成績的同時,更要指出我們存在的缺點和不足,也就是說,要想“愛之深”,就得“責之切”。
三、理論論證與事實論證之間的過渡。
論辯時理論論證為使論述變得深刻,事實論證為使論證顯得具體,分析說理時聯系生活實際,避免泛泛而談,內容空洞,兩者結合使用就應注意由此及彼的恰當過渡。
(一)事實到理論
1、“就拿……來說吧”或“例如……”來過渡;
2、縱觀古今,凡是……無不是……
3、古往今來,無數成功者的業績都……
4、縱觀古今中外名人學者的成功歷程,不難發現,他們的成功的秘訣在于……
5、放眼寰球,縱觀古今,大凡有……無不是……
【例3】
古往今來,情感高于理性的事情屢見不鮮,而理性控制情感的例子也不少。
【例4】
歷覽古來圣賢人,無不對事物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在處理事情上力求做到公正不偏私。
【例5】
舉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內心之好惡而慘遭滑鐵盧?古代如此,今天亦如此,或許,將來也如此。
【例6】
歷史上的教訓,足以使我們對此有更為清醒的認識!
【例7】
其實,古往今來,不少人都調準了自己感情的"焦距",為自己展現出了清晰的世界。
(二)理論到事實
若先事實論證再理論論證,過渡文字一般則是對事實包含道理的分析、總括。
1、有位哲人曾這樣說過:“……”
“這正如……所說……”等詞語或句子進行過渡。
2、在生活中廣為傳頌著這樣一句名言:“……”它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深刻而又平凡的道理……
3、“……”,不正是……精神的真實寫照嗎?可見……
4、“……”這婦孺皆知的俗語告訴我們一個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
5、“……”這句話曾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然而今天……
四、正面論證與反面論證之間的過渡。
1、正面分析與反面分析之間的過渡,一般借助“反之”“相反”“否則”“如果不這樣”等關聯性詞語完成;
2、正面舉例與反面舉例之間的過渡則一般采用“也有與此相反的情況”“相反的事例如……”等句式過渡。
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又是如何呢?
而現實生活中總有那么一小部分人……
【例8】
古人尚能如此理性面對問題,可如今的世界卻有很多人,無法理性地面對自己的實際和考慮別人的情況。如果"非典"在發現初期就被重視而不隱報,也午今天的"非典"就不會如此猖撅。如果美國理性面對伊拉克的核危機,試著用卜交手段解決,也許美伊戰爭就不會爆發,也就不會有那么多人死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