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城市化高考地理練習題及答案
2017城市化高考地理練習題及答案一、選擇題
1.該市甲、乙、丙、丁四個區域中,城市發展水平最高的是 ( )
A.甲區域 B.乙區域 C.丙區域 D.丁區域
解析:景觀城市化與人文城市化指數越高,二者之間表現得越和諧,城市發展水平越高。
答案:A
2.下列有關乙區域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目前景觀發育程度較高,城市規劃合理
B.今后需加強道路和城市公共設施的建設
C.進行合理規劃,加強人文城市化的建設
D.努力提高人口素質,倡導轉變生活方式
解析:乙區域景觀城市化遠遠落后于人文城市化指數,說明道路、建筑物、綠地等建設嚴重滯后。
答案:B
(2014·漳州七校第二次聯考)讀杭州城區空間范圍發展變化示意圖及杭州市城市化進程圖,回答3~4題。
3.對杭州市城市形態變化影響較大的因素有( )
①河流 ②地形 ③交通 ④氣候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杭州位于錢塘江河口平原,地形平坦開闊,利于城市布局和建設;圖示杭州城市形態有沿河流(運河)、鐵路等交通線延伸的態勢。
答案:D
4.下列關于杭州市城市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城市化的主要動力是鄉鎮企業的發展
B.農業人口的數量和比重都在減小
C.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D.出現了逆城市化現象
解析:杭州市城市化的主要動力是工業化;2000年后杭州市農業人口數量(總人口-非農業人口)明顯增加;杭州位于我國發達區域,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還不到逆城市化程度。
答案:C
(2014·北京東城區高三期末)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于外圍郊區的現象,熱島強度是用城市和郊區兩個代表性觀測點的氣溫差值來表示的。讀“北京四季熱島強度平均日變化示意圖”,回答5~7題。
5.熱島效應最強的季節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在四個季節中,冬季熱島強度最大,故該季節熱島效應最強。
答案:D
6.夏季一天中熱島效應最強的時間段是( )
A.6∶00~8∶00 B.10∶00~12∶00
C.12∶00~16∶00 D.22∶00~次日4∶00
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夏季一天中熱島強度最大的時段為22時至次日4時,即該時段熱島效應最強。
答案:D
7.減弱北京市熱島效應的主要措施有( )
①增加綠化面積 ②機動車限行 ③冬季利用地熱采暖 ④道路鋪設滲水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增加城市綠地、機動車限行都可以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冬季利用地熱采暖增加了城市的人工熱源,會進一步加強城市熱島效應;道路鋪設滲水磚可增大下滲量,但對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效果不大。
答案:A
(2014·萊州模擬)城鎮化水平重心的空間變化可反映出一個國家或地區城鎮發展的空間狀態。下圖為1982~2010年中國城鎮化水平重心的移動示意圖。完成8~9題。
8.1982~2010年中國城鎮化水平重心分布的變化可以反映出中國( )
A.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狀態
B.第三產業發展的空間狀態
C.人口總量增長的空間狀態
D.農業發展水平的空間狀態
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1982~2010年中國城鎮化水平重心分布的變化是由北向南,反映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重心南移。
答案:A
9.影響1982~2010年中國城鎮化水平重心移動的主要因素是( )
A.資源因素與災害因素 B.國家政策與經濟因素
C.文化因素與政治因素 D.家庭因素與經濟因素
解析:1982~2010年我國施行改革開放的政策,鄉鎮企業快速發展,是城鎮化水平重心移動的主要因素。
答案:B
(2014·陜西一模)下表表示北京市城市與郊外的水循環相關數據,下圖表示北京城不同歷史時期雨洪徑流變化狀態圖。讀圖表,回答10~11題。
北京城市中心區與郊外平原區相關水文氣候數據
X Y 降水量(mm) 675.0 644.5 徑流總量(mm) 405 267 地表徑流(mm) 337 96 地下徑流(mm) 68 171 蒸發量(mm) 270 377.5
10.圖中最能反映當前北京城市雨洪徑流變化狀態的數碼及表中XY的含義分別是 ( )
A.①X表示城市中心區,Y表示郊外平原區
B.②Y表示城市中心區,X表示郊外平原區
C.③Y表示城市中心區,X表示郊外平原區
D.④X表示城市中心區,Y表示郊外平原區
解析:受熱島效應與雨島效應影響,城市中心區的降水量比郊區大,故X表示城市中心區,Y表示郊外平原區。由于城市綠地少、建筑用地多而地表徑流匯集快,圖中①的徑流匯集最快,故最能反映當前北京城市雨洪徑流變化狀態的是曲線①。
答案:A
11.從水循環角度看,北京城市建設給市中心帶來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正確的是( )
A.徑流總量減少——從郊區調入地表水到市中心
B.地下水位的上升——適當擴大市區的綠地面積
C.蒸發量和下滲量減少——推廣使用滲水磚、擴大綠地面積
D.降水量減少——減少建筑物的密度,控制城市發展規模
解析:城市建設使硬化地面擴大,不利于地表水下滲,地下水不易得到補給,水位不會上升,地表徑流總量也不會減少;城市雨島效應會增大市中心的降水;但硬化地面沒有涵蓄水分的功能,故蒸發量和下滲量會減少,推廣使用滲水磚、擴大綠地面積既利于地表水下滲,也利于增大地表蒸發。
答案:C
(2014·東北聯考)城市首位度,一般用一個地區最大城市與第二大城市人口規模之比來表示這個最大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來反映該國或地區的城市規模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認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結構正常、集中適當;大于2,則存在結構失衡、過度集中的趨勢。讀我國各地區首位度統計表,回答12~13題。
東部經濟地帶 中部經濟地帶 西部經濟地帶 平均值 廣東 平均值 湖北 平均值 青海 1984年 2.33 5.22 2.51 7.62 4.96 10.26 1997年 1.99 3.85 2.32 5.88 4.17 8.39 12.中西部地區城市首位度過高主要是因為 ( )
A.中西部自然條件差,自然資源在首位城市分布集中
B.土地面積大,城市數量多,發展快
C.區域經濟落后,城市體系不完善
D.政策優惠,集中發展首位城市
解析:中西部地區經濟落后,大、中、小城市體系不完善,導致城市結構失衡,過度集中,表現為城市首位度過高。
答案:C
13.造成從1984年到1997年的13年間,廣東的城市首位度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是 ( )
①經濟特區的設立 ②城市化進程的推動 ③逆城市化現象的推動 ④產業轉移導致大量人口和資產外遷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解析:上個世紀80、90年代,廣東省城市化進程加快,加上建立了經濟特區,使得廣東省的城市發展漸趨合理。
答案:B
2017城市化高考地理練習題及答案二、綜合題
14.(2014·寧夏銀川月考)城市化過程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對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某大城市1949~2012年發展統計圖。
材料二 該城市中心與郊區平原的數據比較表。
(1)據材料一描述該城市的發展特征。
(2)據材料一中的右圖,說明該城市發展對郊區農業的影響。
(3)據材料二,運用水循環的知識分析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解析:(1)讀材料一圖,左圖中表示,非農業人口增加,即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右圖中表示建成區面積增加,即城市用地面積增加。這是城市發展的基本特征。(2)讀材料一右圖,隨著城市建設面積增加,耕地面積減少,導致農業用地緊張。結合左圖,人口在不斷增加,對肉蛋奶、蔬菜的需求增大,所以城市的發展必然促進郊區農業結構調整,改變糧食種植為主的模式,發展蔬菜、乳畜、花卉等農業。(3)讀材料二,可以發現,城市徑流中以地表徑流為主,郊區以地下徑流為主。這就反映出城市發展中的問題。由于城市硬化面積大,雨水下滲量少,導致地下徑流小,地表徑流增大,易形成城市雨澇災害。針對這一問題可采取多種不同措施。針對下滲量少,地下徑流少,可以植樹種草,增大綠地面積;也可以使用滲水磚,增加雨水的下滲。針對地表徑流大,可以完善城市排水系統,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
答案:(1)非農業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建成區(城市用地)面積增加。
(2)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蔬菜、花卉等農業;耕地面積減少,農業用地緊張。
(3)問題:城市硬化面積大,雨水下滲量少,地表徑流增大,易形成城市洪澇。措施:下滲量少——植樹種草,增大綠地面積;使用滲水磚,增加雨水的下滲。地表徑流大——完善城市排水系統,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
15.(2014·山東濟南模擬)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城鎮化戰略概括為十六個字,即“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我國出現了城鄉空間重構的趨勢。下圖為城鄉空間重構概念模式圖。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從生產、生活和生態角度,說明“城鄉空間重構”的內涵。
(2)分析“農田連片規模經營”對農業現代化的促進作用。
(3)從地理的角度,闡釋城鄉之間產業的分工與協作。
解析:(1)讀圖可知,工業生產向城鎮工業園區集中,產業發展集聚。農業生產向規模化經營集中。在生活方面,農民居住地向城鎮和中心村集中。從生態角度看,資源利用集約,環境問題集中控制處理,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2)在左圖中,耕地集中連片,有利于擴大農場規模,提高機械化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商品率;有利于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有利于實現區域專門化,獲得規模效益;有利于培育良種,提高農業競爭力。(3)城鄉之間產業的分工與協作,要根據農村和城市的特點合理分配。農業生產占地面積廣,農村的基礎設施不如城市完善,所以在農村適宜發展農業和低端服務業。工業比農業占地少,對基礎設施要求較高,所以工業和高端服務業主要分布于城市。同時,農村能夠向城市提供農產品和勞動力等,城市可向農村提供資金、技術、農業機械、電力等,這就是協作。
答案:(1)產業發展集聚,即工業生產向城鎮工業園區集中。農業生產向規模化經營集中;農民居住集中,即城鎮和中心村集中;資源利用集約,環境問題集中控制處理,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2)耕地集中連片,有利于擴大農場規模,提高機械化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商品率;有利于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有利于實現區域專門化,提高農業競爭力。
(3)分工:農業和低端服務業主要分布在農村;工業和高端服務業主要分布于城市。城鄉協作:農村向城市提供農產品和勞動力等;城市向農村提供資金、技術、農業機械、電力等。
猜你感興趣:
1.高考地理人口交通和城市練習題
2.地理高考真題及答案
3.2017高考模擬考試地理試卷
4.2017高考地理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