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地理試題及答案
2017年高考地理試題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現象屬于人口遷移的是( )
A.去黃河站科考 B.到深圳務工
C.去上海世博會觀光 D.山東農民闖關東
解析 A、B、C均為人口流動現象,D項為人口遷移。
答案 D
3.新華網貝魯特2013年3月8日電,聯合國難民署發布報告說,迄今逃到黎巴嫩尋求難民身份的敘利亞人已達33.6萬。這次難民外遷的主導因素是( )
A頻繁的戰爭 B.資源開發 C新大陸開發 D經濟因素
2~3.解析 第2題,民工大量遷入新疆是經濟因素。第3題,平民為躲避戰爭災難而外遷,主導因素是戰爭。
答案 2.C 3.A
讀下面人口遷移示意圖,回答4~6題。
4.若此圖表示“二戰”后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則該圖可能表示( )
A.北非→西亞 B.北美→拉美
C.歐洲→非洲 D.日本→中國
解析 二戰之后,歐洲、北美、日本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經濟收入高,是人口的遷入地區,亞洲、非洲、拉美是人口遷出地區,西亞地區因石油開采,經濟收入高,北非鄰近西亞,使北非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去西亞務工,故本題選A。
答案 A
5.若該圖表示近年來我國民工流動的主要方向,則該圖反映的民工流向可能是( )
A.河北→青海 B.上海→四川
C.湖南→廣東 D.陜西→新疆
解析 民工流動方向為由經濟落后地區到經濟發達地區,湖南位于內地,廣東位于沿海,經濟發達,故C項正確,A、B、D項均與80年代后民工流動方向不符。
答案 C
6.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從甲地遷往乙地的是( )
A.甲地較高的工資收入 B.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C.乙地較低的工資收入 D.乙地優美的環境
解析 若甲地工資收入較高,則甲地人口不會流向乙地,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是不利于人口流動的,乙地若工資收入低,則缺乏對甲地人口的吸引力,不利于甲地人口向乙地遷移,因此A、B、C項錯,D項正確。
答案 D
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人口遷移示意圖,回答7~8題。
7.從圖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口( )
A.都為發達國家遷往發展中國家
B.都為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
C.主要為經濟較落后地區遷往收入高的地區
D.主要由南半球國家遷往北半球國家
8.影響圖示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包括( )
A頻繁的戰爭 B.資源開發 C新大陸開發 D經濟因素
7~8.解析 第7題,從圖中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口主要由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和石油資源豐富、收入高的中東國家。第8題,人口由發展中國家遷往發達國家主要是為了追求更好的就業機會、更高的經濟收入;由發展中國家遷往中東地區主要是為了資源的開發。
答案 7.C 8.D
下圖中甲、乙、丙為我國三個不同的區域,圖中箭頭~為不同時期人口遷移的主要流向,讀圖,完成9~11題。
9.圖中—④能反映上世紀90年代我國人口遷移主流的是( )
A. B.
C. D.
10.引起上述人口遷移的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 )
A.文化教育 B.經濟差距
C.環境質量 D.工程建設
11.在上述人口遷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說法錯誤的是( )
A.加重鐵路、公路運輸壓力
B.拉大遷出地與遷入地之間的經濟差距
C.緩解遷出地人地矛盾
D.給遷入地環境帶來新的壓力
9~11.解析 根據圖中經緯度可知,甲位于四川盆地,乙位于長江下游地區,丙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區,根據我國人口遷移、流動的特點分析,可知第9題選C,第10題選B。第11題,甲地區人口遷出,促進乙、丙經濟發展,也增加甲地經濟收入,故不會拉大甲與乙、丙之間的經濟差距,B項說法錯誤。
答案 9.C 10.B 11.B
下圖為目前遷入某城市的七類人群示意圖,讀圖回答12~13題。
12.遷入該城市的人群中,受婚姻家庭因素影響的有( )
A.特殊人才 B.投子女者
C. 購房者 D.郊縣農民
答案 C
13.人口大量遷入對城市產生的積極影響有( )
A.推進城市化進程
B.緩解城市就業壓力
C.解決城市交通困境
D.改善城市住宅質量
答案 A
成都作為四川省會、西部中心城市,對外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強,城市人口快速增長。下圖為成都市2001—2008年人口增長統計圖,圖中四條曲線分別表示總人口數、戶籍人口數、遷入率、機械增長率。讀圖完成14~15題。
15.人口變化給成都市帶來的影響是( )
A.老齡化趨勢加劇
B.社會公共資源相對不足
C.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D.產業結構升級
14~15.解析 第14題,由材料可知,成都市人口快速增長,因此其戶籍人口數也應是增長的,總人口數也是增長的,故曲線表示總人口數,曲線表示戶籍人口數;機械增長率是遷入率減去遷出率之后的值,成都市的遷入率是高于機械增長率的,故曲線表示遷入率、曲線表示機械增長率。第15題,成都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會導致社會公共資源的人均占有量減小,從而出現社會公共資源相對不足的局面。
答案 14.C 15.B
2017年高考地理試題二、綜合題
16.讀圖,完成以下問題。
(1)在圖中地區間連線(虛線和實線)的一端,標出反映二戰之前人口遷移方向的箭頭。
(2)圖中A、B、C、D四個大洲,當時人口遷出地為________,遷入地為________,在此過程中建立起的主要國家有________、________。
(3)圖中呈現的人口遷移的原因有哪些?具有什么特點?
(4)目前B、D兩地的人口流動方向與歷史上相比發生了
什么變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略(從大西洋東岸遷至西岸)
(2)B、D A、C 美國 加拿大
(3)原因:地理大發現、新航線的開辟、資本主義發展和殖民擴張。特點:移民由舊大陸移向新大陸,從已開發國家流向未開發國家。
(4)B由人口遷出地區變為人口遷入地區,D仍為人口遷出地區。原因:B為歐洲,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經濟收入高,同時青壯年勞動力短缺;D為非洲,經濟落后,人口增長快,勞動力過剩。
17.結合我國人口統計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12年我國流動人口總量達到2.36億。
材料二 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國各地區常住人口占全國常住人口比重變化圖。
(1)造成我國人口大規模流動的主要原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材料二指出目前我國人口遷移的主要方向。
(3)分析目前我國人口流動給流入地和流出地帶來的有利影響。
解析 第(1)題,我國人口大規模流動的原因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有關。第(2)題,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東部地區的常住人口比重在上升,而中西部地區常住人口比重下降較大,這說明中西部地區有大量人口向東部發達地區遷移、流動。第(3)題,人口遷移帶來的有利影響要從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分別來分析。
答案 (1)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
(2)主要方向:從中西部地區向東部發達地區遷移、流動。
(3)流入地:既滿足了東部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流出地:提高了人口遷出地區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人口遷出地區的發展條件。
猜你感興趣:
1.2017高考全國卷1地理試題及答案
2.2017高中地理大題必背知識點
3.2017年高考地理必考知識點
4.2017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識點
5.2017高中會考地理試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