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
不過,讀了《朝花夕拾》,感覺就不一樣了。“縱是無情也有情”,我細細地品,也發現了“另一個魯迅”。
雖然《朝花夕拾》是一篇帶有批判的小說,但依然帶著濃濃的人情味兒。
魯迅先生對自己的父親是有很深的感情的。《五猖會》里,盡管父親強制要求他只有背出《鑒略》才能去看五猖會,以至迅哥兒對父親甚是抱怨。但父親臨終時,魯迅先生還是止不住對父親深深的愛,從而帶來深深的痛。
魯迅先生對傭人更有獨特的感情。就算阿長在夏天總是在床上擺個“大”字,讓魯迅總是擠在一小塊地;就算她把魯迅心愛的隱鼠踩死了,讓給魯迅心有恨意,但當她為魯迅買了《山海經》時,魯迅先生依然對她感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阿長送書情”的敬意。
魯迅先生對朋友有也是很講情誼。雖然一開始對范愛農十分厭惡,但后來兩人卻成為了手足之交。朋友死后,魯迅同樣是表達出了自己的懷念。
本以為魯迅只是個冷面殺手,但我在看到《朝花夕拾》后,心中態度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的確,他批判的,只是那些坐在人民的頭上的貪官污吏,以及社會上的不平等事。
有一句話來評價魯迅先生真是沒錯:“魯迅先生是有情人,只是有時他的橫眉遮住了他的笑臉,他的剛強蒙住了他的溫情。”
現實中,有許多像衍太太、庸醫這樣的“精神污染”總是要讓這個世界多一點“樂趣”才行。像買房子,有些人擁有著幾十套甚至是幾百套房子。而一些貧窮的農民,卻只能住在一間租的只有幾平米的舊房子里。這些擁有著幾個小區的房子的“富豪”,常常會把房價提高,在轉賣過程中再獲得更多的利潤。此時此刻,“房子”不是一個溫暖的居所,而是一個盈利的商品。要是魯迅先生還在世,怎么會容得這些在自己眼里?這樣的人,他一定會用猛烈的語言批判他們,這種行為和封建社會的囤積糧食囤積食鹽的奸商有什么區別?
我們更不能讓這樣的“污染”存在人世間。也要拿起魯迅的監督之筆,用“魯迅”的猛烈批判之風去除“污染”,“凈化”世界。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2
在這兩個月的暑假中,我讀過了許多課外書。其中一本就是《朝花夕拾》。
這本《朝花夕拾》可以說是魯迅有代表意義的散文集之一,比較完整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和成長道路。在回憶往事的基礎上,魯迅對當時的社會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使它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我們還可以從這些文章中透視清末明初的生活畫面,了解當時的社會面貌,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本散文集,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首次捧起魯迅的《朝花夕拾》,從目錄讀下去細細品味下去……魯迅的文筆綿密細膩、真摯感人,宛如小橋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實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時期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明初的風俗畫面。
魯迅與閏土的童年,可以說是人間比地獄。因為是當時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而魯迅正家境不錯,所以過上相對比較幸福的生活,
但卻不及閏土的生活有鄉土樂趣。而今,我們生活的21世紀,與魯迅生活的時代相比,可謂是天上人間啊!生活條件好了,我們有暖氣,不用在下雪天受凍,我們有空調,不用在大熱天流汗;我們可以吃到很多魯迅那個時候有的人一輩子也無法吃到的東西。
《朝花夕拾》的原名叫做《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有真摯的情懷,有無奈的感傷。放開心去看,你會在這本書里看到另一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只屬于那時候魯迅一個人的。讓我們敞開心扉,去體會體會。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3
魯迅的名字,是每個人都知道的。讀到他第一次的文章,卻是在課本里,課文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也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我很少去搜索關于他的文章,并不是我不喜歡他的文字,而是我怕自己庸俗的目光看不出他寫的哲學。但他的文筆,總讓人感覺像是一位和藹可親的爺爺,樸實,真誠,平易近人。
當我第一次看《朝花夕拾》,我總是很多感慨。它真實的記錄了魯迅的童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跟那曲折的經歷。回憶那些清末的生活習慣。
魯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鄉下人,卻能和城里人一樣去讀書。少了鄉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書達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嬌氣,多了一種大度氣派。他懷念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日子,與小蟲子們為伍,仿佛這樣的童年才夠味兒。趁大人們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覺的神速,鉆進百草園。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也會來伴奏,魯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圓舞曲中度過的。
枯燥,乏味,是對魯迅先生在三味書齋的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也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來,整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閑來無趣。
有很多人說,寫文章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他在現實世界受到的種.種坎坷跟曲折,還要在自己的文字里,創建一個世界。《朝花夕拾》在世人的眼里它是無價的,在我心里,它就是一個曲折老人記錄童年的回憶錄。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4
那些花兒,生長在無邊的黑暗里,我捧著流血的心將它撿起。朝花夕拾被一頁頁翻過,我的祖國曾是多么無力的一朵花兒啊!
遙遠的從前被魯迅老先生用筆尖一點一滴從記憶中拼湊出來——他的一生,那時的祖國便被他用明快調侃的語氣拼湊出來。而那種語氣是掩蓋不住自己對祖國的失望。《貓狗鼠》中追憶一只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受,卻令人鮮明地認識到當時無處不在的那種“貓”一樣正人君子的奴性十足;《二十四孝圖》中“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讓我被這虛偽的“孝道”而膽戰心驚,《父親的病》中因被江湖庸醫所耽誤離世,那幾位“名醫”的行事態度令我絕望地感到那真是個草菅人命,暗無天日的時代;《無常》中那只“有情”的鬼和世態下“無情”的人,我不禁悲嘆人性的丑惡,《藤野先生》中那些“標致”和“精通時事”的清國留學生們啊,你們在敵國的土地上愛國的赤子心呢?
這本書在那個各處散發著腐朽味道的年代里,宛如一朵鮮艷的花,盯著殘陽失去了嬌嫩與芳菲,卻平添了一份遲作文/來的沉靜與韻致,扎根在那個沾滿塵埃的時代。
而如今的我,伴著身后的光明,與著全新的是世界,溫柔的世界再打開這本書。早已遠離了我們這個沉悶的時代,踏進了這個嶄新的未來。我們一代代中國人自己的能力和夢想建筑了新的萬里長城,一朵朵新生的花兒享受到和風微扶,展現出除一切腐朽力量的生機。苦難的中國人追求的“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也飛入了我們的袖間。
當火箭解脫束縛沖云霄的那一刻,每個中國人都有著驕傲,多么偉大的力量啊,他不僅把一個新科技帶入太空,更把一個祖國的偉大夢想帶去太空;當中國的國歌在世界上奏響的那一刻,那最美最恢弘的樂曲展開了偉大中國夢的華章;當屬于中國的列車高速行駛在那九千六百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時,中國偉大的復興路上一路開花,鑄就了錦繡中華。
那生長在過去的花兒無力擺脫黑暗的束縛,在黃昏時去撿起只能留下一聲聲扼腕嘆息,而如今我們億萬炎黃子孫讓一朵朵新的夢一般的花朵茁壯成長,盛開在偉大的復興之路上,綻放成錦繡中華!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5
進了初中,發現每本語文書上都有魯迅的文章,幾乎每一篇文章都選自一個好聽的名字--《朝花夕拾》。一遇到魯迅的文章,老師都會細細地講,課文下邊的注釋也總是密密麻麻。《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
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后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
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人。
因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地對"長毛"的故事妄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喜愛的隱鼠。因此,"我"對她懷恨在心。看到這,讀者在腦子里勾勒出的是一個活脫脫粗俗、守舊的婦女形象。然而,魯迅對她的印象遠不止這些。她有可愛的一面。"阿長"知道"我"喜歡《山海經》,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
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還有幾個人物,我對他們的印象也是極深的。一位是范愛農先生,魯迅一開始對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愛農的老師徐錫麟被殺害后,范愛農竟滿不在乎。魯迅對他的看法幾乎是漸漸改變的,直至范愛農就義,魯迅開始變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
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仿佛有一些痛苦。"后來"父親"死了,這讓"我"覺得是"'我'對于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對別的孩子們"很好":慫恿他們吃冰,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偷母親的首飾變賣。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頑皮弄臟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卻是要打罵的。魯迅表面上贊揚她,實際心中卻是鄙視衍太太的。因為這是個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婦人。
《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6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無意中看見一本封面淡藍而邊角已泛黃的小書,好奇地抽出這本書,原來是我闊別多年的好友——《朝花夕拾》。上次與這位好友遇已是數年前,那時尚年幼的我讀來只覺無味,更無心得可談,但冥冥之中又有一種不可名狀的情感讓我對它念念不忘,再去尋時已不知去向,卻不曾想在此“重逢”。
現在讀來,與先前的感覺又有所不同,原來那種不可名狀的情感仿佛隨著我的成長一點點地清晰起來。或許正是作者在“狗、貓、鼠”中嚴謹而不失童趣的仇貓理由,喚起了我記憶深處那片沉睡的光陰,想起那時常戲弄吵鬧的小花貓,把小狗掉下的牙種在土里祈禱著長出一樹小狗追著大狗。鵝在屋檐上又跑又跳的種.種童年趣事,現在想起仍忍俊不禁。再讀到作者在百草園中的愜意與自由,又他讓我眼前浮現出當初那個在田間追蝴蝶、采野花、躲蜜蜂的小女孩來。我幾乎忘了,那就是童年啊!
又或許是“阿長和《山海經》”中作者對一本圖畫的迫切渴望,讓我意識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多么幸福的時代。讓我想起那些被人們蹂躪后隨手一丟的書本,想起那些被人們玩厭后扔在一旁的圖畫,想起那些蜷縮在黑暗角落的被遺棄的玩具。先生曾經夢寐以求的一本簡單的圖畫書竟成如今我們不屑一顧的舊物。也許我不該用那個時代的價值觀衡量如今人們做法的對錯,但我們手是否正的在充裕的物質海洋中丟棄了我們的初心?一份關于求知,關于不棄的初心。我在先生的書中讀到閱讀的初衷,讀懂閱讀中收獲不止知識,真正的成長。
《朝花夕拾》中,作者無非想在紛擾的現實中尋找那些嫻靜罷了。而現實又是如此蕪雜,于是先生索性在回憶中抄出了這篇散文集。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朋友,如果蕪雜的現實令你無所適從,不妨造訪一次回憶,因為總有那么一個片段,會撥動你最堅強又最柔弱的心弦,漾起一潭微波,告訴你只要舉步前進,希望就會從腳下延向遠方。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7
每個人都有他多姿多彩的童年,有苦也有甜。而魯迅先生的童年是曲折的。魯迅先生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原名周樟壽,號豫山,后改名為周樹人,改字樟壽,號豫才。是中國的文學家,思想家和無產階級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并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在沒落的士大夫家庭中,他自強自立。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與“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到仙臺醫學專科學校學醫。但后來,他漸漸感覺到,醫術只能治愈人們的身體,卻不能改變人們的思想。于是,棄醫從文。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享受著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鉆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寫百草原的無限生機,雪地撲鳥的趣味橫生,寫出了無限的童年。其目的是與枯燥乏味的讀書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封建的教育扼殺了兒童的天性,實際是魯迅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評和否定。而且也表現了魯迅先生兒童時代得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同樣主題的還有《五猖會》,其中的兒童對五猖會的精彩內容心馳神往,歡快的心情。而父親卻一定要 “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鑒略》的內容。《無常》表現了無常鬼對“下等人”的社會現實。魯迅筆下的這些鬼物都是活的,像人一樣有喜怒哀樂,魯迅先生把他們看成種種人世間生活的折射,看成人類思想和生活的組成部分。它們雖然是人創造的,但既經過創造,就擺脫了人的控制,形成一種神秘的力量。而書中的十則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藤野先生》,當時,中國在日本人的心中的確是一個弱國,被他們叫做“東亞夫”當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話,更是心痛不已——“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 他看著自己的同胞在影片里被殺頭,而且還與日本人一同歡呼的國人,那種骨子里的麻木不仁,不僅可憐,而且,可恨,可恥!《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現在我們身處和平年代,就更要發憤圖強,爭取為家鄉爭光,為社會爭光,為中國爭光!從此,摘掉“東亞病夫”的名字,換上“英雄兒女”的光榮稱號!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8
前些日子,我剛讀了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這本書主要回憶了他小時候的故事。
開篇文章《狗貓鼠》種主要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里面的貓指的是暴虐者,鼠知的是遭受壓迫的勞苦大眾,則狗 指的是和貓爭搶壓迫權力的人,這些人在魯迅先生的文章中受到了極大的貶斥;《阿長與〈山海經〉》中, 他回憶了長媽媽的樸實,以及對長媽媽深深的懷念;《二十四孝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孝道的殘酷;《五猖會》講述了魯迅先生第一次看描繪的激動心情;《無常》中由對“活無常”剛正的描述,進而反面襯托現實的殘酷;《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更加突出了作者對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的厭惡……
在《朝花夕拾》這本書中,我最喜歡《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長媽媽是魯迅小時候家里請來的女傭人,也帶過魯迅,所以他們感情很深厚。阿長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她沒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魯迅先生通過對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長媽媽這樣一位勞動婦女深深的敬意。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尋味,它反映著封建社會的惡習,這些惡習都受到了魯迅強烈的批判,讓我們也不由得為那些人而感到悲哀。
現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陋習還有很多,但我想我們一定要努力改變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9
翻看舊的書籍,譜下新的筆錄。內心又一次受到歷史的撞擊,童年的美好也隨之輕輕跳躍。
《朝花夕拾》,一個交織著魯迅先生兒時到青年的快樂、悲傷、懷戀、憤恨的情感故事。樸實而感人的文字,濺起了每一個讀者深思的心靈。
書中,貓讓“我”厭惡至極;慢慢長大,“我”對社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從二十四孝圖中,“我”看清了愚昧的封建孝道;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給予了“我”最美好的回憶。
魯迅先生從自己親歷的生活中,贊美了勞動人民的純樸、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童年生活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鋼琴”,一幅幅令人心馳神往、充滿童趣的畫面給作者留下了甜美的回憶。
似水流年,我們的童年也已悄然而逝,成為了兒時最美好的回憶。
小時候,我和小伙伴們常常在離家最近的那座古樸的老橋邊玩耍、嬉戲。在那個時候,老橋陪我們度過了美好、快樂的童年。
每天,我們都相約在老橋邊,手拉著手,趁著家長不注意,偷偷去橋邊的小店鋪買好吃的、好玩的,之后便在老橋邊蕩秋千、玩翹翹板……在童年的世界里,我們天真可愛,在那座刻滿滄桑的老橋旁,總會發出一群孩子們竊竊私語的談話聲和那銀鈴般的笑聲,那些聲音,記錄著我們童年的溫馨、快樂。
歲月像過濾的篩網,篩去記憶中的不快,留下了愉快的回憶。我總是時時惦記著家鄉的老橋。一到放假,縷縷牽掛總是促使我去尋找那份自由、甜蜜的回憶!
那座家鄉的老橋,是凝固的音樂。那座老橋見證了我們的成長,見證著我們的童年,承載著我們的歡笑,它陪我們度過了一段令人難忘的時光。
童年的美好在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
魯迅,一位令人敬仰的偉人,在他的筆下,我看見了一個耀眼的詞匯——童年,讓我們斟上一杯清茶,慢慢品嘗……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10
在這本書中魯迅寫了他的兩位老師,一位是在他幼年時的私立學校老師壽鏡吾老先生。一位是在他仙臺上學時碰見的藤野嚴九郎。
他略寫了壽鏡吾老先生,詳細寫了藤野先生。從中也可以看出魯迅從那個不想上學覺得很無聊的孩子變成了渴望知識的青年。
壽鏡吾老先生是一位和藹、方正、質樸、博學、嚴厲、見多識廣的老師。藤野先生是一位沒有種族歧視、認真、嚴厲。魯迅從文章后直接寫了他對藤野先生的想念。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11
我讀的名著是《朝花夕拾》,作者魯迅,我不覺得這像是一本名著,反倒像一個朋友與你閑聊家常。這本書主要是記述了魯迅從幼年時期到青年時期的道路和經歷,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生動的描繪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風俗畫面。《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對逝去歲月的回憶,真摯的情懷,無奈的憂傷,這一切都是能感受到的。
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藤野先生,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讓人鄙夷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極為厭惡,于是他去了仙臺,在那里認識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雖衣著模糊,但對科學嚴謹求實,對學生的作業一絲不茍,在魯迅的作業上用紅筆圈出來。而且他平等公正,毫無民族偏見,有著高尚的人格。
印象最深的情節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細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這不時從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三味書屋后面還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抓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的。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玩耍的無限樂趣。而《阿長與山海經》說的是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給我講“長毛的故事”,謀害了我的“隱鼠”,給我買來了《山海經》等。刻畫了一位可敬可愛的封建女性的形象,她有著中國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她不僅質樸,而且善良,關愛別人。作者由原來的討厭她,變成敬她愛她。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的天真爛漫,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魯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現了他熱愛自然,向往自由的那份熱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著,不過,這正是兒童特有的。
曾幾何時,我已遠離了童年,每天都在這忙忙碌碌的學習中,紛紛擾擾的生活中,童年已漸漸遙遠,留下的只是些散瑣的記憶,倒不如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那個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和魯迅吧一起熱愛自然,向往自由。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12
在開心、快樂、的寒假生活中,我閱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
《朝花夕拾》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記述了魯迅先生從童年的生活到青年時求學的不同階段的過程,追憶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魯迅先生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
從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我仿佛覺得眼前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可以感受到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一份熱愛大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在三味書屋中,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也有同學們心中的孩子氣。當壽先生在入神的讀書時,卻不知道同學們再干著各式各樣的事,其中魯迅先生正在聚精會神的畫畫……
我覺得幼年的魯迅和平凡的孩子一樣,充滿了歡歌笑語,充滿了鳥語花香,可是童年已離他漸漸遠去,留下的只是回味無窮的記憶,所以我們要留住自己的童年,把留在心底,也變成我們那散瑣的記憶。
在我們的童年中,也有許多記憶猶新的事情:我再上五年級的時候,星期六、星期天經常在寫完作業后到河堤上的草地上,春天時,用柳條編柳帽;夏天時,躺在草坪上沐浴陽光;秋天時,到草坪上和伙伴們一起捉迷藏;冬天時,大家一起打雪仗……那片和地上的草地,是我最難忘,最回味無窮的地方。
讓我們細讀一下《朝花夕拾》,體會一下與我們不同年代的童年之夢,讓我們和魯迅一起熱愛大自然,向往自由!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13
《朝花夕拾》是文學巨匠魯迅寫的一本小說,這跟書主要由《小引》《五猖會》《無常》《后記》等十幾部分組成。
魯迅,原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他是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是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曾經這樣評價過魯迅: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下面我來說說《朝花夕拾》中幾部分內容所寫出的感悟:
《五猖會》寫出了魯迅對舊的教育制度和舊的教學方法的抨擊。
《無常》寫出了描繪迷信傳說的勾魂使者,諷刺了當時自稱“正人君子”的軍閥統治文人。
《瑣記》寫出了魯迅沖破封建束縛,追求新的知識,離家出去的故事。
讀完了《朝花夕拾》,不僅讓我了解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敗現象,也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魯迅不僅是一個作家,也是中國文化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所寫的每一本書,都有很多的人生道理。
這就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所寫的《朝花夕拾》。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14
《朝花夕拾》是魯迅懷著青少年的往事而作的,既描寫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師友的真誠懷念,有真實的寫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經歷的生活。從家庭到社會,從中國到日本的,每一篇都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特征。
其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對童年生活描寫最詳細的一篇,這篇文章幽默充盈,妙趣橫生。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魯迅生活的十分有趣,可以說魯迅的童年是快樂的。
《父親的病》可以看出庸醫害人,和封建社會思想的腐朽。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知道我為什么去學醫。
《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是魯迅思想的轉折點。這篇文章揭露了,國人思想的愚昧。日本人瞧不起中國人。
《朝花夕拾》通過寫童年和青年時的生活和感受,對封建習俗和封建思想進行了批判。本應該快樂美麗的童年,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要罵,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
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著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后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
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一個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那便是魯迅的保姆“長媽媽”,她是個需要一分為二看待的人。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15
在暑假的時候,我讀了《朝花夕拾》這本書。書中寫的是魯迅以前的回憶,內容主要是作者對當時舊社會的批判,也體現了魯迅先生寫文章的語言特點。
在這本書中有十篇文章,其中有的寫的是作者的童年,有的寫得是作者的青年,作者幾乎把自己的一生寫進書中。有些故事讀起來會有一絲親切感,就如作者的《五猖會》,在“我”正準備去看廟會的時候,父親卻讓“我”背書,現在的我們身上是不是也會有相同的事情發生呢?正是因為這個故事我才覺得父母的這種行為是不是沒有顧及孩子心理的感受呢?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長媽媽,雖然讓晚上的睡相不好,而且還愛說別人壞話,但她還是有優點的,如“我”和她聊到長毛的時候,她的精神,“我”甚至對她產生了特別的敬意,雖然這敬意越來越薄,在長媽媽的身上,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當時的社會的婦女的形象。在現在的社會中雖然也有這種“反面”形象,但已經很少了。這也是當時封建社會留下的后果。
在這本書中,我不但見到了一些舊社會的壞風氣,還有一些值得我仍然學習的地方,就如書中的藤野先生,他是魯迅先生從醫時的老師,他為人非常的嚴謹、認真。在“我”的筆記中,他都會幫“我”勾勾畫畫,有一點錯誤他都會改出來,這也使“我”對他充滿了敬意。而藤野先生嚴謹、認真的態度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總之《朝花夕拾》向我們揭示了當時舊中國整體社會現象,落后、愚昧。也激勵我們珍惜今天,更好的去創造明天。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16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經典作品之一,我讀了這本書后,帶給我的感觸很大。剛開始讀時,感覺這本書怎么也不像一本名著,只像是在講述他的故事一樣。但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是獨一無二的,它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受,一直吸引著你。
魯迅先生的文章都有它的獨特之處,會不斷的吸引你的眼球。比如說里面的《貓·狗·鼠》,魯迅先生的小老鼠,魯迅先生就把它寫的很細致,主人公每天和小老鼠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可就是因為“長媽媽”的不小心,把主人公的小老鼠給踩死了,使主人公萬分傷心,覺定要為小老鼠報仇。可是因為后面“長媽媽”的種.種表現,慢慢地感動了主人公,使他的心里不再對“長媽媽”生氣了,而是充滿了愛。
還有,主人公去看“五猖會”,講述了當時的鬼傳說和一些民俗習慣,讓我們感受到了過去“五猖會”的熱鬧,還有那些“鬼”,讓我們更進一步的去了解他們那個年代的故事。
《從百花園到三味書屋》寫出了主人公童年的貪玩,好動,并且寫出了當時主人公的課外生活是多么得多姿多彩。
魯迅先生寫這本書,讓我領悟到了正是美麗的大自然和淳樸的鄉民,給了魯迅先生幼年時代的美好回憶和愛的啟蒙,使他擁有了一顆豐富細膩,向往美好的心。
現在的我們是新世紀的青少年,能在溫暖的教室中學習,而且再也不用受以前相互諷刺社會的影響,都能上學讀書,比起以前無家可歸,無法上學的人,現在的我們是多么的幸福。
我們更要互相關心,關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要歧視那些無家可歸,流浪在街頭的人,我們沒有資格看不起他們,他們和我們都是人,都是一樣平等的,我們不要像以前社會那樣,瞧不起那些貧困的人,而是要去幫助他們,去給他們溫暖和關愛!
所以,我們要在這大好時光,多讀書,多學習,長大以后,成為像魯迅先生一樣的人!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17
閱讀是智慧的分享,心靈的對話,讀《朝花夕拾》也是如此。
《朝花夕拾》中,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內容有些不同,然而魯迅也只記得是這樣,書中是諷刺封建社會,表達對封建社會的不滿。也都寫了各種昏君昏民的不良行為。
這就是我讀了《朝花夕拾》的感受。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18
在《朝花夕拾》整部書中,我最喜歡的還是《無常》的這一故事情節,他不僅給我們描繪了廟會的特色氣氛,給我們展現出了一個活靈活現的,一個幽默風趣的白無常。
從魯迅給我們的描述就可以看出,人們在廟會上都比較喜歡白無常,而普遍討厭黑無常,并且從整篇文章的文字來看魯迅也是比較喜歡有風度,有人情趣味白無常。認為他“不但活潑而詼諧”。而且單單渾身雪白這一點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鶴立雞群”之感。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在當時的廟會中白無常是個很會出風頭的角色。文章同時也洋溢著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佩及贊美之情,先寫小時候對他的害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也拿閻羅王的昏庸和黑無常的可怕與之作對比,突出活無常的善心。
同時本篇文章也是變形諷刺了那些不懂人情,不善良的那些人,連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應該怎樣呢?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19
這本書記敘了魯迅從童年到青年的生活軌跡。首先描寫的是他的童年生活和同心世界,接著描寫他青少年時代所面臨的人生抉擇,最后描寫他很懷念之前的老師和舊友,同時回顧了他走向文學道路的經歷。作者從自己親歷的生活感受中贊美了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封建舊俗及文化糟粕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諷刺和批判;對愛國知識分子受到的不公待遇寄予深切同情并充滿憤慨;對胸懷博大的異國老師,則充滿敬愛之情!
動物們開會議中發現缺少大象時,而狗把貓看作大象,遭到眾人的嘲笑。從此,貓和狗成了仇家。對于貓對狗的憎恨,作者表示同情。同時,對傷害動物們幼小心靈者感到憤怒。從這件事可以明白當動物們遇到阻礙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它們便會得到長久的回報。所以,在生活當中,我們要保護森林,保護森林里面的動物。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存在,不可以隨便傷害一個生命。因為生命只有一次,是來之不易的。從“我”不知道“長媽媽”的真實姓名可以看出她的地位很低。她雖然多管閑事,粗俗又沒有文化,又有許多繁文縟節,但她對“我”的真誠與熱情讓“我”記憶銘心,無法忘懷。“長媽媽”睡覺時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由此可以看出“長媽媽”是一個粗魯和不拘小節的人。但是,“長媽媽”已經去世那么久了,魯迅還寫這篇文章來,體現了對“長媽媽”的無比懷念與依依不舍之情。
看到這里,我就想起了我的一位親人——奶奶,她是我不能忘懷的人。她一直對我很好,從小到大一直很關心我,給我力量,但有時候我感覺她特別啰嗦。每次和她談話時,我說一句,她便會說成百上千句話,使我無可奈何。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奶奶的啰嗦也是一件好事,證明她心里有我,希望告訴我更多的道理。所以,我至今還銘記著奶奶,我愛她,因為她,我改掉了許多壞習慣,因此,她是我不能忘懷的人。奸詐的衍太太使“我”飽受世人的冷眼而走上封建主義決絕的道路,后來到南京求學。在學習的過程中,魯迅不斷求知真理與知識,其實最后發現是多么的不容易,而我們現在可以學習許多的知識與本領,就應該珍惜機會,把握現在,抓住時機,好好學習,不要將來后悔。正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小的時候不努力,大的時候后悔都來不及。魯迅寫這本書不僅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在我看來,也是在告訴后代的人們,要把握現在的好機會,趁熱打鐵,好好讀書。
看完整本書之后,回憶起來書上的畫面,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受益匪淺。另一方面,新中國的成立代表著勝利,也包含著魯迅的辛勤付出,應當感謝魯迅。
經典朝花夕拾的讀后感篇20
《朝花夕拾》讀后感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為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二十四孝圖》。
讀了魯迅先生的作品,讓人深有感觸的。雖是白話文,但我也看得津津有味!
在初一時學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知道《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文章。那個本應該是個快樂的童年卻籠罩在那封建社會里,時不時透出些迂腐的氣息。于是魯迅要罵,罵那個封建的社會。
再接觸《阿長與山海經》一文,讓我感到魯迅先生寫作手法的高超。長媽媽這個角色,需要分一為二看待。因為當時封建社會的影響,阿長保留了許多迂腐的習俗。像要在新年的早晨對她說恭喜,然后還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還盲目的對“長毛”的故事亂加評論;甚至還踩死了“我”最喜愛的隱鼠。因此,那時的魯迅對她懷恨在心。但這個粗俗、守舊的婦女卻做了些讓人對她要刮目相待的事——買《山海經》。在長媽媽知道“我”喜歡《山海經》后,跑了許多路,幫“我”買來了《山海經》。由此,“我”又認為她“有偉大的神力”。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讓阿長安息。
在這,我不得不佩服魯迅先生的人格。對長媽媽,他說不出敬愛,也說不出仇恨。也許說這是他善良,抑或說這是他憂郁。因為,文字的創造者賦予了文字的內心一種更加深厚的感情。表面或許是你看到的樣子,內在你卻是那么難琢磨到的。
放開心去想,去看,去體會魯迅先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