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茶館有感800字
我看完這本書,竟然掉下了淚水。王利發一生中都趨炎附勢,見到別人總打招呼,只是為了在亂世中得到生存。但是他的好話、他的鞠躬仍然不能讓他順利過完一輩子,結果落得個被軍閥逼到上吊自殺的下場。康六的女兒在太監家里不敢出一聲哼,直到太監死了,才得到了自由。但等到自由后,仍遭到別人的追殺,被迫一路逃亡。唉,這是傅儀的錯。傅儀統治時期,閉關鎖國政策讓人們的生活窮困潦倒,而傅儀卻認識不到這個錯誤,以致于自己做了亡國君王,被剝奪了自由與權利。但這一生是不能后悔的,這就是錯誤所付出的代價。在這本書中,我為但是社會的黑暗而感到悲哀,為人們的自私自利而痛心疾首。其實,這不應該把過錯歸咎于普通百姓上,為了生計,每個人不得不變得狠心冷血。錯就錯在了軍閥勢力的統治衰敗,讓人們無處謀生,只得阿諛奉承,頷首低眉,像狗一樣生活著。
其實,現在的社會這樣的人也并不少。很多公司職員為了搏得老板的器重,為了在公司有一席之地,用盡各種骯臟的手段陷害別人,抬高自己。這些人難道不像那個時候的老百姓嗎?但他們并沒有看清楚這是個民主社會,這是個知識決定命運的社會。只要我們有本領,有知識,何愁沒有伯樂呢?何處不是容身之所呢?
親愛的人們呀,拿起你們的尊嚴,拿出你們的本領吧,不要做個絞盡腦汁的陷害別人的人吧,要做一個憑本領脫穎而出的強者。
讀茶館有感800字篇2
春有涼風夏有雨,秋有落葉冬有雪,一年四季,年復一年,不變的是這所叫裕泰的茶館里"莫談國事"的字句,變的是環境、是時代。《茶館》通過話劇的形式,用三幕還原了清朝、民國和抗日戰爭勝利后的三個大時代背景下,符合那個時代的各形各色的人物形象。《茶館》見證了社會變遷的三個重要時期,它是無聲的,發聲的是在茶館的屋檐下,慢慢長大亦或是慢慢變老的人,借助這所作為文化交流媒介的茶館,真情地演繹了人情冷暖,無情歲月。
《茶館》的前期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大小人物聚集于此,人們飲茶遛鳥、說媒拉纖、拍板低唱和暢談著各種荒.唐奇怪的新聞…看似平淡祥和的生活,卻把人們心中是圣人之懷還是螻蟻之輩展現得淋漓盡致,就像劉麻子所言:“咱們大清國有的是金山銀山,永遠花不完。”迂腐的思想不會讓一個國家進步,只會蒙蔽能認清前進方向的雙眼。而可悲的是,劉麻子是多數人的代表,對于當時的手握錢權財勢的人來說,寧愿相信這樣愚昧的認知去及時享樂,也不愿像秦仲義那樣,拿出自己的錢財去堅信“只有辦工廠抵制外貨,國家才能富強”。茶館平淡的背后是洋貨市場的充斥;是農村破產,不得不賣女兒才得以繼續的生活;是教員遭到逮捕,愛國者流亡逃竄,和被生活折磨至自殺的人…當人們活成了麻木不仁的木偶人,哀河淌血何日可終呢?
《茶館》給我最深的感觸就是“好人不一定有好報,惡人不一定有惡報”,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能說成是人們追求的理想化世界,現實生活中卻難以達到這份平衡。苦囚的歲月終會變成鮮活的枝丫,時代的悲哀終會成為歷史之鑒。文章用樸實簡單的對話道出了一個國家的悲哀,不僅是為了讓我們看見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更是為了讓我們明白不能再重蹈覆轍,不要再出現官僚腐敗和欺壓百姓的行為。我們需要的是像秦仲義一樣一心為國的人,像王利發那隨著時代進步不斷改造創新的精神。現在強大的中國,是先輩們用鮮血用淚水鋪開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銘記歷史,砥礪前行。
讀茶館有感800字篇3
茶館,在中國極為常見,但卻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并隨著社會的變革而同步地演出著一幕幕的人間活劇。
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里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的創作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它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征和文化特征。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于“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系。
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是“吃茶”使各種人物、各個社會階層和各類社會活動聚合在一起,如果沒有“吃茶”一事,則茶館中任何事情都將不復存在。正因為如此,老舍在劇中對北京茶館文化也花費了不少的筆墨。如早先的茶館里,除了喝茶,還有點心“爛肉面”可吃,一邊喝茶,一邊還可以做不少與茶無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館也和江南茶館一樣,是個“吃講茶”的地方;茶館的老顧客是可以賒帳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帶茶葉來居坐;茶館也是聽書的好地方,說書人可以在此謀得一份生活的來源……
這類細節,給《茶館》所要表現的主題,增添了一種真切的氛圍。除了為表現主題服務之外,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之一斑。《茶館》的藝術價值不僅在于通過一個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于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讀茶館有感800字篇4
喜歡上茶館源于《茶館》。
現在,在我們眼皮底下,關于青春的文字早已泛濫成災。青春是一種奢侈品,所以過于浮華。我們的心靈就在這樣的喧囂中慢慢老去,以背離我們理想中的方式老去。
過去,我總以為如、、老舍這樣的大文豪,他們的作品中充滿了一種腐老的氣息,就像雨天的潮濕感一樣很容易讓人產生淡淡的惆悵。所以一直以來,自己都是在拜讀那些浮華的青春文字。
這應該是一種錯誤。因為老舍先生的《茶館》正如一面斑駁的墻,凄涼中舊舊的卻都是溫暖。它讓人或喜或悲,讓人大徹大悟。
《茶館》是在寫一個明明白白死去的過程。“掌柜的”王利發是悲慘的,因為他是那個悲慘時代的犧牲品。他像一只玩偶,他活在蒼穹之下,活在對別人的恭維中,但他卻一刻也沒有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結局是他死得好,我想的確是這樣。一個詩人說,死是世界上唯一的黑影。王利發的死,正是結束了他作為一只玩偶的命運,結束了那個時代賦予他的無盡的比死更可怕的黑暗。
當然,喜歡《茶館》不僅僅是由于它偉大的藝術成就,我還傾心于老舍先生為我們營造的茶館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市井氣息。
大抵茶館的存在無形之中就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它使人們回歸到最原始的生活狀態中。晨練之后的老人,久違的朋友,遠道而來的客商以及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當他們步入古樸別致的茶館中,或悠閑,或恬靜,或安然,或淡定的生活狀態都萌發在喧囂之上。功名利祿這時候也只是一副華而不實的裝飾品,索然無味。常四爺,松二爺,社會中的三教九流,在茶館中尋找的不正是一種灑脫和理想嗎?縷縷茶香凈化了人們的心靈。
夢想中自己可以揀一個干凈的蕭瑟感濃郁的秋日去一家古樸雅致的茶館,手捧一本喜歡的書,點一杯哪怕平淡的茶水坐在木椅上看自己已經很是最后的青春緩緩流逝。我想,在這時候,生活中的紛擾定會如春風化雨。
茶館的安詳如春日溫暖的風。
而遭遇《茶館》是一場曠世難度的劫。
讀茶館有感800字篇5
《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一部不朽的傳奇。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板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老舍把這些人物集中在茶館這個微縮社會中,讓他們各自上演不一樣的人生故事,用小人生來寫大社會,同時以茶館的興衰來透視舊中國的衰敗。
《茶館》一劇具有極強的社會批判精神,反映了生活在黑暗社會中小人物的命運是多么悲慘,道出了勞苦百姓對生活的憎恨與不滿。能夠說,老舍筆下的三幕戲葬送了三個時代,這三幕戲共占了五十年的時刻。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變動,但是劇中只透過一個茶館和一些下茶館的小人物來反映,并沒正面敘述那些大事。這就是說,用這些小人物怎樣活著和怎樣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這些混雜著汗與淚,歌與笑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里。茶館里人來人往,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刻跨度,六七十個主、次人物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后、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級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銳對立和沖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
這樣的戲劇構思縱橫開闔,既是大氣魄大手筆,又不乏細微之處的生動描述,是老舍先生的獨創,帶給了大家這樣耳目一新的故事。因此曹禺先生說,《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范例”。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間悲喜劇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里上演,演繹著老舍先生蘸著滄桑寫出的舊時代里黑暗的一頁,把一幅沾滿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歷史民俗畫卷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留下永恒的記憶。
讀茶館有感800字篇6
茶館,在中國極為常見,但卻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并隨著社會的變革而同步地演出著一幕幕的人間活劇。
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里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的創作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它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于“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
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
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系。
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是“吃茶”使各種人物、各個社會階層和各類社會活動聚合在一起,如果沒有“吃茶”一事,則茶館中任何事情都將不復存在。正因為如此,老舍在劇中對北京茶館文化也花費了不少的筆墨。如早先的茶館里,除了喝茶,還有點心“爛肉面”可吃,一邊喝茶,一邊還可以做不少與茶無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館也和江南茶館一樣,是個“吃講茶”的地方;茶館的老顧客是可以賒帳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帶茶葉來居坐;茶館也是聽書的好地方,說書人可以在此謀得一份生活的來源……
這類細節,給《茶館》所要表現的主題,增添了一種真切的氛圍。除了為表現主題服務之外,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之一斑。《茶館》的藝術價值不僅在于通過一個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于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讀茶館有感800字篇7
《茶館》這部話劇主要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在時代的變遷中逐漸走向破滅的故事。《茶館》該劇可以說是很現實,好人不一定有好報,而惡人不一定有惡報。讓人唏噓不已。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階級的不同群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復。王掌柜、常四爺、松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柜,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
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為一個掌柜,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后院逝去。這一情節,仿佛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么一個走著中庸之道的掌柜,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茶館》的成功在于語言的成功和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一個人的性格全體現于他的每一個字眼中。“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語言功力令人嘆為觀止。《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有生活氣息卻意味深長。在戲劇結構上,《茶館》可以說是“形散,神不散”。整部話劇雖年代跨度大,沒有主線故事,但毫不顯得零散難懂。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故事雖松散但有了連貫性。
故事中人物父子相承,雖然年代變化了,但每個人物所代表著的群體依舊存在,并隨著時間的遷移有了細微的變化。令故事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每個人物都扮演著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讀茶館有感800字篇8
幾乎所有人都說《茶館》是一位成熟的劇作家的成功之作。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里。由一個茶館,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越,許多人物都被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
曹禺先生曾說,《茶館》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范例”。因這劇本構思縱橫開闊,既是大氣魄大手筆,又有細部的白描,是老舍先生的獨創。《茶館》這三幕共占了五十年的時間,這五十年中出了多少多少大變動,可是劇中只通過一個茶館的小人物來反映,并沒有正面敘述那些大事。這就是說,用這些小人物怎么活著和怎么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
《茶館》的成功在于語言的成功和他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語言: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臺詞到為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劇也就成功了。被譽為“語言大師”的老舍的的確確將語言功力發揮到及至。《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設計的非常生動傳神、賦予個性,同時有簡潔凝練,意味深長。戲劇結構:全劇人物多,時間跨越大,沒有中心故事,老舍采用了四種手法結構該劇:其一是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主要人物有了連貫與交代,故事雖松散卻不至于說來說去,離題太遠,不知所云。其二是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其三是每個人物都扮演他們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其四是無關緊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絕無贅筆。
從考察老舍個體生命的歷史的角度看,《茶館》是一個生活閱歷與個體經驗豐富的作家在新的歷史情景中回望過去。半個多世紀的舊中國而寫下的一部沉思之作,他沉淀著歷史的教訓,揭示了歷史前行的趨勢。
《茶館》用的是一種典型的人像展覽式的戲劇結構。他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茶館》從題材到文化內涵又回到了老舍所輕車熟路的老北京故事,是一部有往昔歲月和市井生活畫面組合起來的社會風情大戲,這是老舍先生最擅長的。話劇《茶館》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我國著名劇作家曹禺先生的《雷雨》就是一個典型的遵守“三一律的作品,而老舍先生的《茶館》卻打破了這規范。但這兩個劇作同樣取得了成功。有人評論說《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不過現在我還不知其緣,待我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