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學語文基礎訓練題附答案(2)
第Ⅱ部分 非選擇題
三、詞語解釋題(本大題共8小題,每小題1分,共8分)
26.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寡人之于國也》)
兇:災兇,此指饑荒。
27.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張中丞傳后敘》)
就盡:漸趨覆滅。日滋:一天天增多。師:軍隊。
28.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殷,憂之太勤。(《種樹郭橐駝傳》)
茍:如果。殷:深,此指愛護得過分。
29.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八聲甘州》)
是處:到處。紅:代指花。翠:代指綠葉。
物華:美好的景物。休:這里是衰殘的意思。
30.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
次第:景況,情形。了:完畢,了結。
31.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摸魚兒》)
危欄:高欄。
32.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陌上桑》)
踟躕:徘徊不前。
33.長門燈暗數聲來。(《早雁》)
長門:漢武帝幽禁其失寵的陳皇后的冷宮。這里代指長安的宮殿。
四、簡析題(本大題4小題,每小題8分,共32分)
34.我用放大鏡觀察最初提到的紅螞蟻,看到它狠狠咬住敵方的前腿上部,且咬斷了對方剩下的觸須,可自己的胸部卻被黑武士撕開了,露出了內臟,而黑武士的胸甲太結實,無法刺穿。
這痛苦的紅武士暗紅的眸子發出戰爭激發出的兇光。它們在杯子下又纏斗了半小時,當我再次觀戰時,那黑武士已使敵人身首異處,但那兩個依然有生命的腦袋,掛在它身體的兩側,猶如懸吊在馬鞍邊的兩個恐怖的戰利品,兩個紅螞蟻頭仍死咬住不放。
——選自《螞蟻大戰》
(1)這里描繪了什么?表現了什么?
答: 描寫的是紅黑三武士生死對決的結局,表現了螞蟻大戰的殘酷性。
(2)從哪里可看出紅武士的極度“精神狂熱”?
答: 主要體現在:“暗紅的眸(móu)子發出戰爭激發出的兇光”;“身首異處”,兩顆頭顱“仍死咬住不放”。
(3)這里運用了怎樣的聯想方式和描寫方法?
答:聯想方式是類比聯想,描寫方法是細節描寫。
(4)從這里看,作者對人類戰爭持怎樣的態度?
答:對人類戰爭及其狂熱精神極其憎惡,對人類戰爭造成災難極其哀痛。
35.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選自《虞美人》
(1)“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情感內涵是什么?
答:物是人非,亡國之痛。
(2)指出“雕欄”兩句的表層意義和深層寓意。
答:表層意義是故國宮殿想必仍在,只是我的容顏卻改變了;深層寓意是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3)為什么說“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個比喻用得好?
答:一是以形象可見的江水比喻抽象難測的愁,使“愁”具體可感;二是以洶涌澎湃、東流不盡的春水作喻,充分見出哀愁無窮無盡。
(4)為什么說這首詞是“以樂景寫哀”?
答:因這首詞抒發的是“故國之思、亡國之恨”,而借以抒情的景物“春花秋月”、“雕欄玉砌”、“一江春水”都是美景、樂景。
36.東方的大夢沒法子不醒了。炮聲壓下去馬來與印度野林中的虎嘯。半醒的人們,揉著眼,禱告著祖先與神靈;不大會兒,失去了國土、自由與權利。門外立著不同面色的人,槍口還熱著。他們的長矛毒弩,花蛇斑彩的厚盾,都有什么用呢;連祖先與祖先所信的神明全不靈了啊!
——選自《斷魂槍》
(1)概括這段話描述的大意。
答:西方現代文明猛烈沖擊著東方古老文化,中國社會正面臨著劇烈變革。
(2)小說開頭為什么要作這樣的社會環境描繪?
答:只有把小說中的人物置身于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才能更好地揭示主題,從而呼喚中國人的精神覺醒。
(3)總體說來,這里運用了什么表現方法?
答: 象征手法。
37.我自己敘述五十年前主張“假于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的故事,為的是要說明我年紀越大,越覺得“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
我到今天還是一個無神論者,我不信有一個有意志的神,我也不信靈魂不朽的說法。
我自己總覺得,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絕大多數人信神的,居然能有這雅量,能容忍我的無神論,能容忍我這個不信神不信靈魂不滅的人,能容忍我在國內和國外自由發表我的無神論的思想,從沒有人因此用石頭擲我,把我關在監獄里,或把我捆在柴堆上用火燒死。我在這個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與自由。我覺得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這
個世界對我的容忍態度是可愛的,是可以感激的。
所以我自己總覺得我應該用容忍的態度來報答社會對我的容忍。所以我自己不信神,但我能誠心的諒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誠心的容忍并且敬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我要用容忍的態度來報答社會對我的容忍,因為我年紀越大,我越覺得容忍的重要意義。
若社會沒有這點容忍的氣度,我決不能享受四十多年的大膽懷疑的自由,公開主張無神論
的自由了。
——選自《容忍與自由》
(1)這段話的論點是什么?
答:我應該用容忍的態度來報答社會對我的容忍。
(2)作者講自己五十年前主張“假于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的故事,有什么論證作用?
答:為事實論據提供了歸納論證的小前提來證明論點。
(3)這段話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答:歸納法。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歸納出論點。
(4)這段話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文風?
答:體現了一種“大家風范”,作者從自身的體會談起,坦誠地進行自我反思,以身說法,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心靈距離,極具親和力;作者不擺理論架勢,將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話之中,易被讀者接受,這種“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風,是一種胸有成竹、透徹于心,而后返璞歸真、深入淺出的極高境界。
五、作文(30分)
38.根據給出的文字材料,寫一篇關于“青春中難忘的事”的文章,文體不限,不要寫成詩歌、劇本,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
“青春是唯一值得擁有的東西,如果你浪費了青春年華,那是很可悲的。因為青春只能持續很短很短的一點兒時間。”
——王爾德
自考大學語文基礎訓練題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 2.A 3.A
4.D 5.A 6.A
7.B 8.C 9.C
10.C 11.B 12.A
13.D 14.A 15.B
16.C 17.C 18.B
19.D 20.D
1.[解析]“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一句出自莊子的《秋水》一文,是作者“宇宙無限而人的認識有限”思想認識的體現。答案為B。
2.[解析]《咬文嚼字》一文借韓愈勸賈島把“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中的“推”字改成“敲”字一例,來說明斟酌文字與表達感情的關系。答案為A。
3.[解析]《我的世界觀》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人生觀、政治思想和“宗教感情”,,從而得出“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的人生基本理念。答案為A。
4.[解析]《咬文嚼字》一文,論述了文學寫作與閱讀中講究文字運用的道理,提倡“咬文嚼字”的謹嚴精神,是一篇文藝專論。《散文創作談》是秦牧的作品,文體也是文藝專論。答案為D。
5.[解析]莊子以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仲尼為例,發出“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的感嘆,從而闡明了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道理,是例證法論證方式。五帝、三王等人是同屬“自多”者,因此B、C、D項錯誤,答案為A。
6.[解析]《馮諼客孟嘗君》一文展現了馮諼的報效知己、深謀遠慮和孟嘗君的禮賢下士,但這些都是為了表現孟嘗君的政治地位是如何得到鞏固的。即答案為A。
7.[解析]文中以南霽云抽刀斷指、抽矢射塔描寫了他嫉惡如仇、忠貞剛烈的性格特征。C、D項是張巡所為。答案為B。
8.[解析] “胡服”是不同于漢族服裝的服飾;“騎射”也異于兵車布陣,趙武靈王欲“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有利于各民族之間交流融合,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場變革。答案為C。
9.[解析]《先妣事略》以母親生前瑣事刻畫了母親形象,B、D項錯誤。以母親娘家等“外人”的行為表現等來寫母親的特征,屬于烘托表現方法。答案為C。
10.[解析]本文借明末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況,標榜了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即“看月而人不見其看風之態,亦不作意看月者”。A、B項指“湊熱鬧”的俗氣,D項嘲諷達官顯貴附庸風雅的丑態。答案為C。
11.[解析]“愛爾克的燈光”的象征意義是美好希望的破滅和生活的悲劇。A項是“昏暗燈光”的象征意義,D項是“我的心靈的燈”的象征意義。答案為B。
12.[解析]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贊《蒹葭》一詩“最得風人深致”。從藝術上說,風格婉曲;從思想上說,境界深遠,意在言外。答案為A。
13.[解析]詩文開頭,以羅敷的服飾,及行者、少年、耕者等人對羅敷的美貌的反應來側面烘托羅敷美貌,其所運用的主要表現方法是側面烘托。答案為D。
14.[解析]A項中作者借“停杯投箸”、“拔劍四顧”的行為舉止,揭示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憤。B項喻仕途艱難,C、D項借典表達對前途的希望與信念。答案為A。
15.[解析]杜甫詩歌充分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其內容深厚博大,表現手法蘊藉沉著,從而形成了“沉郁頓挫”的風格。答案為B。
16.[解析]“舊棲”指生者所住,“新垅”指死者所葬,“兩依依”則指出作者與亡妻之前的深情早已超越了生死。A、B項描述喪妻之痛,D項是對亡妻的懷念。答案為C。
17.[解析]“火山”隱喻民眾,“火山爆發”隱喻民眾的革命風潮。D項是“霹靂”的象征意義。答案為C。
18.[解析]《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每節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包蘊著特定思想群。通過這些意象抒發了對祖國的真摯感情。答案為B。
19.[解析]《苦惱》一文借寫馬車夫姚納無法訴說自己內心苦惱而最終只有和小母馬訴說的事,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與人關系的自私、冷漠。答案為D。
20.[解析]本文通過金鯉魚穿一次百裥裙夢想的破滅,表現了身為小妾的小人物令人心碎的遭遇及其凄慘的一生,語言平實流暢,在不動聲色中見出深味。答案為D。
二、多項選擇題
21.BE 22.BC
23.BD 24.ACDE
25.ABCDE
21.[解析]本文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說明梁惠王的治國方法與鄰國;沒有什么質的差別;以殺了人卻說“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揭露統治者把“涂有餓莩”歸罪于“歲也”。答案為BE。
22.[解析]A項以“不忍登高臨遠”直接抒發了作者羈旅之苦,思鄉之切;D、E項借關河、殘照等“紅衰翠減”的蕭瑟之景浸染了詞人濃重的人生感嘆,是借景抒情。B、C項以聯想到“佳人”也在“妝樓頤望”和自己“倚欄干”、“凝愁”的事件抒寫游子漂泊的凄苦情懷,屬借事抒情。答案為BC。
23.[解析]《先妣事略》借母親生前的生活瑣事刻畫了母親勤勞、儉樸、待人厚道、嚴以教子的形象,歌頌了母親崇高品德,蘊含著對亡母的悼念之情;《我與地壇》一文落筆地壇,卻潑墨母愛,用地壇象征著母親,是“我”新生的源泉。答案為BD。
24.[解析] 戴望舒是30年代“現代派”的代表詩人,因《雨巷》而獲得“雨巷詩人”之名,B項錯誤。ACDE項均正確。
25.[解析]《紅樓夢》中《寶黛吵架》一節以心理描寫手法展現了熱戀少男少女內心與言行不符乃至相悖反的普遍現象,A、B、C、D、E項均是這種心理的具體表現。
三、詞語解釋題
26.兇:災兇,此指饑荒。
27.就盡:漸趨覆滅。日滋:一天天增多。師:軍隊。
28.茍:如果。殷:深,此指愛護得過分。
29.是處:到處。紅:代指花。翠:代指綠葉。
物華:美好的景物。休:這里是衰殘的意思。
30.次第:景況,情形。了:完畢,了結。
31.危欄:高欄。
32.踟躕:徘徊不前。
33.長門:漢武帝幽禁其失寵的陳皇后的冷宮。這是指代長安的宮殿。
四、簡析題
34.
(1)描寫的是紅黑三武士生死對決的結局,表現了螞蟻大戰的殘酷性。
(2)主要體現在:“暗紅的眸子發出戰爭激發出的兇光”;“身首異處”,兩顆頭顱“仍死咬住不放”。
(3)聯想方式是類比聯想,描寫方法是細節描寫。
(4)對人類戰爭及其狂熱精神極其憎惡,對人類戰爭造成災難極其哀痛。
35.
(1)物是人非,亡國之痛。
(2)表層意義是故國宮殿想必仍在,只是我的容
顏卻改變了;深層寓意是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3)一是以形象可見的江水比喻抽象難測的愁,使“愁”具體可感;二是以洶涌澎湃、東流不盡的春水作喻,充分見出哀愁無窮無盡。
(4)因這首詞抒發的是“故國之思、亡國之恨”,而借以抒情的景物“春花秋月”、“雕欄玉砌”、“一江春水”都是美景、樂景。
36.
(1)西方現代文明猛烈沖擊著東方古老文化,中國社會正面臨著劇烈變革。
(2)只有把小說中的人物置身于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才能更好地揭示主題,從而呼喚中國人的精神覺醒。
(3)象征手法。
37.
(1)我應該用容忍的態度來報答社會對我的容忍。(抽取中心句概括)。
(2)為事實論據,提供了歸納論證的小前提,來證明論點。
(3)歸,納法。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歸納出論點。
(4)體現了一種“大家風范”,作者從自身的體會談起,坦誠地進行自我反思,以身說法,拉近了作者與讀者的心靈距離,極具親和力;作者不擺理論架勢,將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話之中,易被讀者接受,這種“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風,是一種胸有成竹、透徹于心,而后返璞歸真、深入淺出的極高境界。
自考大學語文基礎訓練題附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