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復習重點
時間:
未知2
公共課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復習方法
從課程要求上看,設置這門課是要求做到完整、準確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必須要全面復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包括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觀等豐富的理論內容,其中大部分具體內容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可以說,凡是對分析和解決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的各種問題有重要指導意義的內容,國家考試都會要求掌握這些內容。
之所以必須全面復習,還有個重要原因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中有許多內容是并列關系,在重要性和出題概率上沒有差別。例如,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分別回答事物發展的動力、狀態、趨勢問題,雖然回答動力問題的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但它絕不可能代替其他規律。再如,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三大觀點即實踐觀、認識觀、真理觀,雖然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但它絕不可能代替其他兩個觀點。
從出題方式上看,自學考試出題的原則是近年考題基本不重復、選擇題(客觀題)大致平均涉及各章、問答題(主觀題)在主要理論上分別出題、考題題目內容不互相提示。這必然要求復習面相對較大。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相對《法律基礎和思想道德修養》、《鄧小平理論概論》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被列為考試課程的時間要長得多,很多重點內容經過多年出題,已經多次重復考過,所以,近年出現了在過去幾乎根本不出題的內容上出題的傾向。這更加要求復習面相對較大。
從備考目的上看,考試就是為了通過,參考者相對于出題者來說是被動一方,只能按照考試要求和出題覆蓋面去針對性地全面復習。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復習重點
任何理論都有重點內容和非重點內容,但絕不能認為考試只考重點而不考非重點。試想,要是考試根本不考非重點,那還有必要列出那么多要點嗎?重點和非重點不是以考與不考或多考與少考為區分標準的。一般說,哲學的基本范疇是重點,其他概念是非重點。例如,“物質”“意識”“矛盾”“生產力”“生產關系”是重點,“有限性”“無限性”“具體”“抽象”“階級性”是非重點。正確的觀點是重點,錯誤的觀點是非重點。例如,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是重點,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是非重點。特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是重點,其他哲學的內容是非重點。例如,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重點,階級斗爭對社會發展有作用是非重點。
哪些是重點?可以從三個方面把握。
其一,重要概念。把握重要概念相當于記憶概念的定義。學員可以重點把握下列概念:物質和意識、運動和靜止、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系統、矛盾、量變和質變、肯定和否定、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和現實、內容和形式、現象和本質、實踐、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真理和謬誤、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其二,重要理論。把握重要理論相當于記憶特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原理。學員可以重點把握下列理論。
緒論部分(第一章):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條件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唯物論部分(第二章):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及其意義
哲學的物質范疇與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的關系
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辯證法部分(第三章):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和作用
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關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量變和質變的關系
辯證的否定觀
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各對范疇之間的關系
認識論部分(第四章):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實踐的決定作用和認識的反作用)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
真理和謬誤的關系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歷史觀部分(第五至八章):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的作用
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社會形態發展的多樣性
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關系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杰出人物的作用
科學的作用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人的價值的兩重性
其三,部分重要原理與當前重大現實的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理論需要聯系實際。下面列出部分重要現實。
•物質和運動、靜止的關系的原理要求在改革發展中保持穩定、在穩定中堅持改革發展
•意識的能動性或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的原理要求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八榮八恥)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的原理要求正確處理國民經濟與地方經濟的關系、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關系
•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關系的原理要求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對外開放相結合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的原理要求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與構建和諧社會相結合
•量變和質變的關系的原理要求通過一部分先富帶動共同富裕
•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的原理要求正確對待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過程中成績和失誤
•實踐和認識的關系的原理要求既要理論創新又要實踐創新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系的原理要求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地理環境的作用要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人口因素的作用要求堅持計劃生育國策
•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決定力量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社會意識獨立性原理要求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的原理要求堅持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要求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的原理要求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政治制度、要求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以便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要求加強執政黨建設、要求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學的作用的原理要求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人的價值兩重性的原理要求好處理個人的自我追求與祖國發展前途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沖刺方法
多做選擇題:以多做單選題為主,爭取正確率在90%。單選題在考試中是最容易得分的題,應保證正確率。對于難度較高的多選題,盡管練習時正確率低些,能至少達到正確率在30%,就不必過分擔憂。現在的情況往往是花費很大力量做多選題,并沒有太大提高,而單選題的正確率又不能達到90%,那就比較被動了。不要用“跟著感覺走”的方式做題,這是比較盲目的、賭博式的。
小題小做、大題大做:簡答題為小題,分值小,要求答出要點有適當解釋即可;論述題為大題,分值大,要求不僅答出要點,還要有充分解釋并能根據題目要求聯系實際。例如,回答“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和“運動和靜止的關系”這兩題,答出原理本身的要點,并稍加解釋即可。而對“運用物質和運動、靜止的關系的原理,闡述在改革發展中保持穩定和在穩定中堅持改革發展的重要性”這道題,既要求答出剛才提到的兩個原理的要點,并對其中內涵做出較為詳細的說明,還要求根據這些內涵逐一闡述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大致可以如下回答:原理內容略,請學員自答;客觀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必須隨著事物的變化而改革發展,止步不前就會被歷史所淘汰,就無法保持穩定;但事物總是處在相對靜止中,相對靜止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認識和利用事物的條件,所以必須要保持社會穩定,在穩定中堅持改革發展。如果不能保持社會穩定,一片混亂,既不能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更談不上發展,甚至還可能把已經得到的改革成果斷送。
巧學勤練:面對閉卷考試,當然離不開背書,但不能死背書。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內容適當改造得簡化些并模式化,就能比較容易記住。例如,回答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答出兩者研究對象不同即為區別,答出誰是基礎、誰是指導即為聯系。要能答出概念之間的區別,記住概念的定義是必要的。
從課程要求上看,設置這門課是要求做到完整、準確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必須要全面復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包括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歷史觀等豐富的理論內容,其中大部分具體內容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可以說,凡是對分析和解決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面臨的各種問題有重要指導意義的內容,國家考試都會要求掌握這些內容。
之所以必須全面復習,還有個重要原因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中有許多內容是并列關系,在重要性和出題概率上沒有差別。例如,辯證法的三大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分別回答事物發展的動力、狀態、趨勢問題,雖然回答動力問題的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但它絕不可能代替其他規律。再如,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三大觀點即實踐觀、認識觀、真理觀,雖然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但它絕不可能代替其他兩個觀點。
從出題方式上看,自學考試出題的原則是近年考題基本不重復、選擇題(客觀題)大致平均涉及各章、問答題(主觀題)在主要理論上分別出題、考題題目內容不互相提示。這必然要求復習面相對較大。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相對《法律基礎和思想道德修養》、《鄧小平理論概論》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被列為考試課程的時間要長得多,很多重點內容經過多年出題,已經多次重復考過,所以,近年出現了在過去幾乎根本不出題的內容上出題的傾向。這更加要求復習面相對較大。
從備考目的上看,考試就是為了通過,參考者相對于出題者來說是被動一方,只能按照考試要求和出題覆蓋面去針對性地全面復習。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復習重點
任何理論都有重點內容和非重點內容,但絕不能認為考試只考重點而不考非重點。試想,要是考試根本不考非重點,那還有必要列出那么多要點嗎?重點和非重點不是以考與不考或多考與少考為區分標準的。一般說,哲學的基本范疇是重點,其他概念是非重點。例如,“物質”“意識”“矛盾”“生產力”“生產關系”是重點,“有限性”“無限性”“具體”“抽象”“階級性”是非重點。正確的觀點是重點,錯誤的觀點是非重點。例如,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是重點,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是非重點。特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是重點,其他哲學的內容是非重點。例如,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重點,階級斗爭對社會發展有作用是非重點。
哪些是重點?可以從三個方面把握。
其一,重要概念。把握重要概念相當于記憶概念的定義。學員可以重點把握下列概念:物質和意識、運動和靜止、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性、系統、矛盾、量變和質變、肯定和否定、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和現實、內容和形式、現象和本質、實踐、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真理和謬誤、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其二,重要理論。把握重要理論相當于記憶特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原理。學員可以重點把握下列理論。
緒論部分(第一章):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條件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唯物論部分(第二章):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及其意義
哲學的物質范疇與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的關系
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辯證法部分(第三章):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和作用
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關系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
量變和質變的關系
辯證的否定觀
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各對范疇之間的關系
認識論部分(第四章):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實踐的決定作用和認識的反作用)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
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
真理和謬誤的關系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歷史觀部分(第五至八章):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的作用
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社會形態發展的多樣性
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關系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杰出人物的作用
科學的作用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人的價值的兩重性
其三,部分重要原理與當前重大現實的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的理論基礎,理論需要聯系實際。下面列出部分重要現實。
•物質和運動、靜止的關系的原理要求在改革發展中保持穩定、在穩定中堅持改革發展
•意識的能動性或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的原理要求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八榮八恥)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的原理要求正確處理國民經濟與地方經濟的關系、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的關系
•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關系的原理要求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對外開放相結合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的原理要求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與構建和諧社會相結合
•量變和質變的關系的原理要求通過一部分先富帶動共同富裕
•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的原理要求正確對待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過程中成績和失誤
•實踐和認識的關系的原理要求既要理論創新又要實踐創新
•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系的原理要求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
•地理環境的作用要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人口因素的作用要求堅持計劃生育國策
•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決定力量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社會意識獨立性原理要求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的原理要求堅持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要求對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的原理要求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政治制度、要求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以便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要求加強執政黨建設、要求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要求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學的作用的原理要求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人的價值兩重性的原理要求好處理個人的自我追求與祖國發展前途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沖刺方法
多做選擇題:以多做單選題為主,爭取正確率在90%。單選題在考試中是最容易得分的題,應保證正確率。對于難度較高的多選題,盡管練習時正確率低些,能至少達到正確率在30%,就不必過分擔憂。現在的情況往往是花費很大力量做多選題,并沒有太大提高,而單選題的正確率又不能達到90%,那就比較被動了。不要用“跟著感覺走”的方式做題,這是比較盲目的、賭博式的。
小題小做、大題大做:簡答題為小題,分值小,要求答出要點有適當解釋即可;論述題為大題,分值大,要求不僅答出要點,還要有充分解釋并能根據題目要求聯系實際。例如,回答“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和“運動和靜止的關系”這兩題,答出原理本身的要點,并稍加解釋即可。而對“運用物質和運動、靜止的關系的原理,闡述在改革發展中保持穩定和在穩定中堅持改革發展的重要性”這道題,既要求答出剛才提到的兩個原理的要點,并對其中內涵做出較為詳細的說明,還要求根據這些內涵逐一闡述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大致可以如下回答:原理內容略,請學員自答;客觀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必須隨著事物的變化而改革發展,止步不前就會被歷史所淘汰,就無法保持穩定;但事物總是處在相對靜止中,相對靜止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是認識和利用事物的條件,所以必須要保持社會穩定,在穩定中堅持改革發展。如果不能保持社會穩定,一片混亂,既不能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更談不上發展,甚至還可能把已經得到的改革成果斷送。
巧學勤練:面對閉卷考試,當然離不開背書,但不能死背書。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內容適當改造得簡化些并模式化,就能比較容易記住。例如,回答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答出兩者研究對象不同即為區別,答出誰是基礎、誰是指導即為聯系。要能答出概念之間的區別,記住概念的定義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