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概論》考前沖刺及答案第四章(2)
時間:
未知2
公共課
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 2.B 3.B 4.D 5.C 6.C 7.D 8.B 9.C 10.B 11.C 12.D 13.D
二、多項選擇題
1.CD 2.AC 3.ABC 4.ABC 5.BCD 6.ACD 7.BC 8.ABCDE
三、簡答題
1.答:中國的統一戰線是在中國革命過程中形成、發展和壯大起來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革命階段里,統一戰線有著不同的任務、內容和特點。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革命聯合戰線正式成立,它是由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組成的民主革命聯盟,以推翻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為目標,國民革命聯合戰線的建立。掀起了國民革命的高潮,但隨著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統一戰線破裂,國民革命失敗。
在土地革命時期建立了工農統一戰線,基本上由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聯合起來,以反對封建壓迫和國民黨新軍閥統治為主要目標。
1937年9月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它不僅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而且包括以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共同目標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發展與壯大是奪取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根本保證。
解放戰爭時期,為了打敗蔣介石,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起了包括全體中國人民在內的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這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最基本的政治條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依然堅持了統一戰線,人民政協成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統一戰線仍然是社會主義時期的一大法寶。
2.答:領導權問題是革命統一戰線的最根本的問題。統一戰線之所以必須由中國無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來領導,首先是由中國革命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五四運動后的中國革命,雖然基本上還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但它是新式的、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建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這種革命所需要的,自然只能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革命統一戰線。
其次,是由無產階級的優點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所決定的。中國無產階級是中國近代社會中最先進、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階級,中國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運動是為全體勞動民眾謀利益的、為全中國人民和全中華民族求解放的運動。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革命政黨,黨能夠掌握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預見運動發展的趨勢,能夠提出符合實際、代表最大多數人民群眾利益的路線、方針、政策。這就決定了中國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把全體勞動者和一切愛國者團結在自己周圍,組成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
3.答:
?。?) 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堅持獨立自主原則一方面要講統一性,即為結成聯盟必須具有的共同的東西,統戰各方都必須遵守;另一方面要講獨立性,不能因合作和統一而犧牲黨派和階級的必要權利。
(2) 堅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的原則。
(3) 堅持利用矛盾、團結多數的原則。統一戰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團結盡可能多的社會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主要的敵人,這就要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斗爭的矛頭只能對準一個主要的敵人,凡屬同這個主要敵人有矛盾的力量都應爭取。
(4) 把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實行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結合,就要求在統一戰線中,對同盟者做出必要的、有原則、有條件的讓步,同時要善于照顧同盟者的利益,至少不損害其利益。
四、論述題
1.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
?。?)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無產階級和地主大資產階級都只占人口的少數,而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其他中間階級卻占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在這種情況下,處在中間地位的階級、階層,往往在革命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的無產階級能否領導革命取得勝利,關鍵就在于能否處理好與這些階級、階層的關系,能否在一定的形式下同他們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統一戰線。
?。?) 中國革命的長期性與不平衡性,決定了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是必要的。由于中國革命所面臨的敵人異常強大,不但有帝國主義列強和頑固的封建勢力,而且還有勾結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與人民為敵的大資產階級,這就導致了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殘酷性。同時由于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又導致了革命發展的不平衡性,這種革命的長期性和不平衡性決定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更加有必要采取廣泛的統一戰線的策略。
在中國革命中,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點。中國社會存在著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這些矛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又不斷發生轉化和變遷。極端復雜的中國社會政治局面,在客觀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的可能性。
?。?) 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野蠻侵略,使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社會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這一歷史條件決定了無產階級可以把一切愛國的、不甘心受帝國主義奴役的人們團結在自己周圍,結成包括全中華民族絕大多數人口在內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
2.答:社會主義時期統一戰線的方針和政策主要有:
(1) 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是中國共產黨確定的處理與民主黨派關系的基本方針,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統一戰線的一項重要政策。中國共產黨認為凡屬一切確實致力于團結人民從事社會主義事業的、得到人民信任的黨派,都應該對其采取長期共存的方針。另外,共產黨在加強自我批評和依靠群眾監督來改正缺點、錯誤的同時,也應善于從民主黨派的監督批評中得到幫助,這就必須實行互相監督。
(2)人民政協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
人民政協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由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人士、國內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等代表參加的廣泛的統一戰線組織。它具有代表的廣泛性和時間的長期性,能夠最廣泛地聯系和團結各方面人士,進行政治協商,實行互相監督,推動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
?。?)堅持和平共處的國際統一戰線。
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結成盡可能廣泛的國際統一戰線,爭取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以促進本國建設事業的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政策主張。50年代中期,中國政府提出了和平共處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原則,此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并被逐漸確立為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