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概論》考前沖刺及答案第五章(2)
時間:
未知2
公共課
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 2.D 3.B 4.B 5.C 6.A 7.B 8.A 9.B 10.B
二、多項選擇題
1.BC 2.BCD 3.ABCDE 4.CD 5.ACD 6.ABCDE 7.BDE 8.ABC
9.CD 10.AB 11.ABCDE 12.ABCD
三、簡答題
1.答:人民民主專政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一方面是對人民的敵人實行專政,這兩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
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就是要保證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充分享有各項自由和民主權利。對敵人實行專政就是對內鎮壓被推翻的反動階級的反抗,對外防御帝國主義的侵略和顛覆。
人民民主專政是民主和專政的統一。歷史經驗證明,離開了人民民主,就不能鞏固對敵人的專政;離開了對敵人的專政,就保證不了人民民主。二者決不能割裂,更不能互相排斥或互相代替,人民民主專政是對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和對敵人實行專政的相互結合。
2.答:(1)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能夠全面、直接反映我們國家的本質,從根本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它采用民主集中制的政權組織形式,能夠把全國人民動員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
(2)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決定了國家的其他制度和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根據它產生的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構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權力系統,代表人民管理國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通過的憲法、法律和決議,任何國家機關、政黨、人民團體和一切企事業單位以及任何個人都必須遵守執行。
(3)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形式,是人民“管理自己國家的最好政治組織形式”。它代表全體人民全面地、全權地行使國家權力。
3.答:(1)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助于少數民族與漢族形成平等的民族關系,在此基礎上實現當家作主。通過選舉全國和地方人大代表,各少數民族獲得了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權利,通過實施民族區域自治,使一定聚居區的少數民族又獲得了管理本民族地區內部事務的權利。這樣,少數民族既成為本民族的主人,又成為國家的主人。
(2)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把黨和國家的總的方針與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制定具體政策,調動本民族的積極性,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3)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國家可以通過宏觀控制,在政治、經濟、文化、財政等方面給少數民族以全面幫助,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提供強大后盾,使本地經濟文化協調發展,實現國家富強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四、論述題
答: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就是無產階級專政
(1) 從領導力量看,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領導力量是工人階級,這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所主張的無產階級專政是相一致的。無產階級專政的核心是無產階級對國家政權的領導權。
(2) 從階級基礎看,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農聯盟,這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所主張的無產階級與其他勞動階層結成的“特種形式的階級聯盟”是一致的。
(3) 從實際內容上看,人民民主專政與無產階級專政一樣,都是民主和專政的結合。
(4) 從歷史使命和基本任務上看,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執行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使命和基本任務。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人民民主專政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民主專政的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任務完成以后,還將向更高階段過渡,直到最后消滅階級,進入無階級、無差別的共產主義社會。
我國的人民民主專政具有鮮明的特色,主要表現在:
(1)銜接兩個階級
人民民主專政的建立和發展,經歷了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由于承擔的任務不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人民民主專政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幾個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人民民主專政的性質變為實質上的無產階級專政,由新民主主義性質轉變為社會主義性質。這充分表現了人民民主專政具有很強的革命適應性和靈活性。
(2)擴大了人民民主范圍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主體結構中是不包括資產階級的,相反,資產階級只能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對象。但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帶有兩面性的階級參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建國,因而成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主體之一。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仍然把與它的矛盾作為人民內部的矛盾來對待,這就使得人民民主專政始終保持著兩個聯盟,人民民主的范圍得到了擴大。
(3)概念表達準確鮮明
無產階級專政這個概念本來就包含民主和專政兩個方面,但其文字表達上只見專政,不見民主,容易產生誤解。人民民主專政這個概念在字面上使民主和專政聯結起來,使得中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性質、內容表述得更加準確,更容易為群眾所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