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概論》考前沖刺及答案第六章
時間:
未知2
公共課
第六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
一、單項選擇題
1.新民主主義社會是( )
A、固定不變的社會 B、過渡性的社會
C、獨立的社會形態 D、從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社會
2.新中國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已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進入( )
A、社會主義社會 B、新民主主義社會 C、資本主義社會 D、共產主義社會
3.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C、全國大陸的統一 D、三大改造的完成
4.把過渡時期總路線確定為全國人民在過渡時期總任務的會議是( )
A、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B、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D、中共七屆三中會議
5.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 )
A、一條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線 B、一條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
C、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 D、一條發展生產力的路線
6.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體是( )來源:
A、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B、實現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C、實現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D、實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7.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循序漸進的步驟是( )
A、初級社、互助組、高級社B、高級社、初級社、互助組C、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D、互助組、高級社、初級社
8.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正確方針是( )
A、利用、團結、教育B、利用、限制、批評C、利用、限制、改造D、利用、團結、批評
9.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是( )
A、經銷代銷 B、加工訂貨 C、統購包銷 D、和平贖買
10.在我國剝削制度被消滅的標志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B、全國大陸的統一C、三大改造的完成D、土地改革的完成
11.我國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標志是( )
A、三大改造的開始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一五”計劃的制定與實施D、“三反”、“五反”運動的開展
二、多項選擇題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 )
A、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B、中國社會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C、中國社會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
D、中國社會開始由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E、中國社會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時期
2.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成分有( )
A、國營經濟 B、合作社經濟 C、個體經濟 D、國家、私人資本主義經濟
3.土地問題解決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 )
A、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 B、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C、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 D、先進的生產關系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4.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主要內容是( )
A、沒收官僚壟斷資本 B、沒收民族資本 C、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的工業化 D、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5.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的形式是( )
A、加工訂貨 B、統購包銷和經銷代銷 C、個別公私合并 D、全體行業公私合并
6.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
A、要求過急,速度過快,工作過粗 B、對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安排不當C、把大量的小商小販小手工業者錯定為資本家D、合營后改組、合并過急E、商業網點撤消過多,給人民生活帶來不便
7.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兩翼”是指( )
A、逐步實現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B、逐步實現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C、逐步實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D、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8.“三反”運動中的“三反”指的是( )
A、反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 B、反浪費 C、反官僚主義
D、反偷工減料 E、反貪污
9.“五反”運動中的“五反”指的是( )
A、反浪費 B、反偷工減料 C、反偷稅漏稅 D、反行賄
E、反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 F、反對盜竊國家財產
三、簡答題
1.中國共產黨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內容有哪些?
2.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歷史意義和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四、論述題
1.論述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任務、意義和經驗教訓
2.試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 2.B 3.D 4.A 5.C 6.A 7.C 8.C 9.D 10.C 11.C
二、多項選擇題
1.ACE 2.ABCD 3.AB 4.CD 5.ABCD 6.ABCDE 7.ABCD 8.BCE 9.BCDEF
三、簡答題
1.答:
(1) 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制度是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實行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制度。
(2) 新民主主義社會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工人階級領導權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在政治方面的社會主義因素。
(3)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文化是實行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4)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國內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在國外是中國同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決定新民主主義社會將來的發展前途。因此對資產階級既要聯合,又要斗爭,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既要允許其充分發展,又要限制其不利于國計民生的方面。
(5) 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帶有過渡性的社會,是屬于社會主義體系的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性社會。
2.答: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它是總路線的主體;另一方面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兩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代表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走社會主義道路,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盡快變農業國為工業國,擺脫貧困,消滅剝削制度的強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
另外,這一路線集中反映了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社會發展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造性貢獻,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
但是,由于當時對社會主義認識上的局限和受蘇聯模式的影響,沒有充分認識到我國原來是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發展生產力是一項長遠的任務,總想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全部轉變為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這樣就總有“求純”的傾向,從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四、論述題
1.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要求逐步完成的。它的任務是:
(1) 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資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的、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2) 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
(3) 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4) 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經濟成分的穩定增長。
(5) 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加強了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執行過程中有許多經驗和教訓:
(1) 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前提下,必須加強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的發展,這對重工業和輕工業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很必要的,而農業和輕工業發展速度壓得太低也是不適當的。所以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必須重視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使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保持適當的比例,不能片面地強調重工業。
(2)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貫徹量力而行的原則,實事求是,穩步前進,既反保守又反冒進,保持工農業發展的綜合平衡。要加強調查研究,反對主觀主義,使經濟建設的計劃建立在積極可靠的基礎上。
(3) 要正確地處理經濟建設和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關系,貫徹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的原則,照顧到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利益,充分地調動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4) 在搞好綜合平衡的條件下,要保證重點建設,以重點為中心,帶動和促進整個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5) 增加生產,厲行節約,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是辦好社會主義企業的重要辦法和經驗。
2.答: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是有中國特色的改造道路,這條道路的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把農民引到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來。中國農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革命的主力軍。對農民不能采取剝奪的辦法,只能引導、說服和教育,使農民自愿地走合作化道路。
(2) 對農民的社會主義改造經過了具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互助組、帶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社和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社幾個階段。
(3)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了“定息”贖買的政策,采取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托經銷代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際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
(4) 正確掌握農民的階級政策。
(5) 區別對待中國的資產階級,把對民族資本家的改造和對企業的改造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資本家的個人專長,使之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一、單項選擇題
1.新民主主義社會是( )
A、固定不變的社會 B、過渡性的社會
C、獨立的社會形態 D、從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社會
2.新中國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已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進入( )
A、社會主義社會 B、新民主主義社會 C、資本主義社會 D、共產主義社會
3.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C、全國大陸的統一 D、三大改造的完成
4.把過渡時期總路線確定為全國人民在過渡時期總任務的會議是( )
A、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B、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D、中共七屆三中會議
5.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 )
A、一條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線 B、一條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
C、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 D、一條發展生產力的路線
6.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體是( )來源:
A、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B、實現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C、實現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D、實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7.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循序漸進的步驟是( )
A、初級社、互助組、高級社B、高級社、初級社、互助組C、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D、互助組、高級社、初級社
8.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正確方針是( )
A、利用、團結、教育B、利用、限制、批評C、利用、限制、改造D、利用、團結、批評
9.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是( )
A、經銷代銷 B、加工訂貨 C、統購包銷 D、和平贖買
10.在我國剝削制度被消滅的標志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B、全國大陸的統一C、三大改造的完成D、土地改革的完成
11.我國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標志是( )
A、三大改造的開始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一五”計劃的制定與實施D、“三反”、“五反”運動的開展
二、多項選擇題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 )
A、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B、中國社會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C、中國社會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
D、中國社會開始由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E、中國社會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時期
2.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成分有( )
A、國營經濟 B、合作社經濟 C、個體經濟 D、國家、私人資本主義經濟
3.土地問題解決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 )
A、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 B、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C、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 D、先進的生產關系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4.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主要內容是( )
A、沒收官僚壟斷資本 B、沒收民族資本 C、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的工業化 D、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5.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的形式是( )
A、加工訂貨 B、統購包銷和經銷代銷 C、個別公私合并 D、全體行業公私合并
6.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
A、要求過急,速度過快,工作過粗 B、對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安排不當C、把大量的小商小販小手工業者錯定為資本家D、合營后改組、合并過急E、商業網點撤消過多,給人民生活帶來不便
7.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兩翼”是指( )
A、逐步實現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B、逐步實現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C、逐步實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D、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8.“三反”運動中的“三反”指的是( )
A、反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 B、反浪費 C、反官僚主義
D、反偷工減料 E、反貪污
9.“五反”運動中的“五反”指的是( )
A、反浪費 B、反偷工減料 C、反偷稅漏稅 D、反行賄
E、反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 F、反對盜竊國家財產
三、簡答題
1.中國共產黨關于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內容有哪些?
2.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歷史意義和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四、論述題
1.論述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任務、意義和經驗教訓
2.試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 2.B 3.D 4.A 5.C 6.A 7.C 8.C 9.D 10.C 11.C
二、多項選擇題
1.ACE 2.ABCD 3.AB 4.CD 5.ABCD 6.ABCDE 7.ABCD 8.BCE 9.BCDEF
三、簡答題
1.答:
(1) 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制度是在國營經濟領導下,實行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制度。
(2) 新民主主義社會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工人階級領導權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在政治方面的社會主義因素。
(3)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文化是實行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4)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國內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在國外是中國同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決定新民主主義社會將來的發展前途。因此對資產階級既要聯合,又要斗爭,對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既要允許其充分發展,又要限制其不利于國計民生的方面。
(5) 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帶有過渡性的社會,是屬于社會主義體系的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性社會。
2.答: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它是總路線的主體;另一方面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兩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代表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路線。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走社會主義道路,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盡快變農業國為工業國,擺脫貧困,消滅剝削制度的強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
另外,這一路線集中反映了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社會發展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創造性貢獻,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
但是,由于當時對社會主義認識上的局限和受蘇聯模式的影響,沒有充分認識到我國原來是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發展生產力是一項長遠的任務,總想在不太長的時間內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全部轉變為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這樣就總有“求純”的傾向,從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四、論述題
1.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要求逐步完成的。它的任務是:
(1) 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資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的、由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2) 發展部分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
(3) 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建立對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4) 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經濟成分的穩定增長。
(5) 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加強了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執行過程中有許多經驗和教訓:
(1) 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前提下,必須加強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的發展,這對重工業和輕工業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很必要的,而農業和輕工業發展速度壓得太低也是不適當的。所以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同時,必須重視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使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保持適當的比例,不能片面地強調重工業。
(2)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貫徹量力而行的原則,實事求是,穩步前進,既反保守又反冒進,保持工農業發展的綜合平衡。要加強調查研究,反對主觀主義,使經濟建設的計劃建立在積極可靠的基礎上。
(3) 要正確地處理經濟建設和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關系,貫徹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的原則,照顧到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利益,充分地調動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4) 在搞好綜合平衡的條件下,要保證重點建設,以重點為中心,帶動和促進整個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5) 增加生產,厲行節約,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是辦好社會主義企業的重要辦法和經驗。
2.答: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是有中國特色的改造道路,這條道路的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把農民引到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來。中國農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革命的主力軍。對農民不能采取剝奪的辦法,只能引導、說服和教育,使農民自愿地走合作化道路。
(2) 對農民的社會主義改造經過了具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互助組、帶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社和完全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社幾個階段。
(3)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了“定息”贖買的政策,采取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托經銷代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際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
(4) 正確掌握農民的階級政策。
(5) 區別對待中國的資產階級,把對民族資本家的改造和對企業的改造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資本家的個人專長,使之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