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學語文”考前串講筆記(詩歌)(3)
時間:
未知2
公共課
《迢迢牽牛星》
背誦本詩,識別《迢迢牽牛星》是“古詩十九首”之一;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nèi)容;依據(jù)《古代抒情詩的閱讀和欣賞》一文所提供的知識,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這是一首抒寫愛情的五言古詩。詩作內(nèi)容取材于牛郎織女傳說的故事,描述織女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發(fā)世間女子離別相思之情。在理解本詩時需要掌握以下重點:
1.抒情方法
這首詩主要采用間接抒情。全詩無一句是情感直抒,而是或借事抒情,或借景抒情。這種間接抒情方法以外顯內(nèi),比直接抒情更生動形象,更耐人尋味。
下面的題目有助于對課文重點內(nèi)容的理解。
仔細閱讀課文,簡答下列問題:
(l)本詩通過對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間離情別緒的抒寫,引發(fā)了對什么問題的思索?
(2)本詩寫景抒情的基本特點是什么? 把自考站點加入收藏夾
參考答案:(1)人生短暫,宇宙永恒。(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本題旨在考查對本詩的主題思想和寫景抒情的基本特點的掌握情況。在答題時要理解本詩通過對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間離情別緒的抒寫,引發(fā)了對人生短暫,宇宙永恒的思索。
2.(2000.4.自考題單選)以下詩題屬于樂府古題的是()
A.《春江花月夜》
B.《江南春》
C.《迢迢牽牛星》
D.《登金陵鳳凰臺》
此題考試內(nèi)容為詩的類別。
《送元二使安西》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王維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nèi)容;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本首詩通過送別場面的細致描寫,生動地表達出朋友依依惜別的深情厚誼。這首詩分為兩層,前兩句借景抒情,后兩句敘事抒情。前兩句先描寫送行時的自然景色。詩人特地趕來相送,情深意切。剛剛下過細雨的早晨,浮塵不起,好像是大公作美,有意為遠行的人清掃一路風塵。這表示對即將上路遠行的朋友的關(guān)切。再寫?zhàn)T別的客店,青青的柳樹,在細雨的滋潤下也別有一番清新之色。詩中所描寫的景物,處處蘊含著依依惜別的深情。
詩的后兩句寫?zhàn)T行告別,是借敘事抒情。詩人用“勸君更盡一杯酒”表明對朋友的關(guān)切與祝愿。結(jié)尾的“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則暢想別后的情景,使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相聚。以此涵蓋全詩,情致綿綿,韻味無窮。
《登金陵鳳凰臺》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記憶李白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nèi)容;認知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詩人于天寶三載(744)因遭讒毀而離開長安,漫游各地。天寶六載(747)到達金陵,登臨鳳凰臺,寫下了這首杰作。詩人寫登臺所見,感嘆大自然的永恒存在,感嘆社會人事的迅速變遷,并由這一歷史興衰之感,引出對浮云蔽日、國事日非的憂慮。理解本詩時應(yīng)注意對相關(guān)重點內(nèi)容的把握。
1.抒情方法
本文運用借事抒情、借景抒情等多種抒情手法。詩開頭兩句借鳳凰臺的傳說抒情寫意,說明六朝的豪華侈奢已一去不復返。
三、四句借事抒情寫意,說明沉湎于奢侈生活的帝王、熱衷權(quán)勢的豪強,雖得意一時,卻終將湮滅無存;五、六句借景抒情寫意;最后兩句則借象征手法抒情達意,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和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2.表現(xiàn)手法
(1)運用對比手法,使主旨更加鮮明突出。
詩中處處充滿了自然與人事的對比和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比。三山、青天、長江、白暨洲,這些自然景物亙古不變,吳官花草、晉代衣冠之類的人事迅速更迭、變遷。六朝豪奢一時,終究衰亡;現(xiàn)實表面輝煌。實則“浮云蔽日”。
(2)比喻、象征手法的運用,寓意深遠,表情曲折。
末句以“浮云”比喻奸佞小人,以“日”比喻皇帝,“浮云”、“蔽日”則象征著奸邪當?shù)馈⒚杀尉鳌?ldquo;不見長安”,則指賢者遠離京城,不得進見,報國無門。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李清照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nèi)容;掌握本首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李清照在靖康之難中,經(jīng)歷國破家亡的慘痛遭遇。此詞抒情時主要通過敘述人的舉止情態(tài)抒情,將外在情態(tài)與內(nèi)心活動相結(jié)合,成功地塑造出形神兼?zhèn)涞闹魅斯男蜗蟆M庠谇閼B(tài)如“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表明詞人抑郁苦悶,百無聊賴,滿腹憂傷,不能抑止。內(nèi)心活動用“聞?wù)f”、“也擬”、“只恐”等句來表達,然而,無限哀愁畢竟無法排遣,詩人再也興不起游玩的興趣。
請看以下的試題:
仔細閱讀課文,簡答下列問題:
(l)“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含義是什么?
(2)詞人是從哪兩個方面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的?
參考答案:(1)春光依舊,而丈夫故去,自己流離失所。(2)外在情態(tài)與內(nèi)心活動。本題旨在考查對本詩的含義和抒情方法的掌握情況。
《書憤》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陸游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誦本詩,概括并記憶本詩的情感內(nèi)容;掌握詩詞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現(xiàn)手法。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詩人以早歲的壯志豪情和前線的斗爭生活作映襯,抒發(fā)壯志未遂、時光虛擲的憤慨,企盼有諸葛亮那樣的人物出來興師北伐,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
詩的前四句為借景抒情。回顧年輕時把一切事情看得那樣簡單,以為憑著豪情壯志和堅定如山的氣慨,就能輕而易舉地收復失地。言外之意是:世事復雜難測,自己的愿望很難實現(xiàn)。
結(jié)尾“《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是借典故抒情,具有雙重意義。一是對南宋投降派的斥責,二是盼望有諸葛亮這樣的人物出來,興師北伐,達到九州一統(tǒng)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