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學語文”考前串講筆記(記敘文)(2)
時間:
未知2
公共課
三、知識要點歸類
1.關于作者
《追悼志摩》:胡適,字適之,現代著名學者、教育家、詩人,“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倡導者。
《秋夜》:巴金,現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之一。
《北京的春節》:老舍,現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之一。
《箱子巖》:沈從文,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
《哭小弟》:宗噗,當代著名女作家。
《都江堰》:余秋雨,當代藝術理論家、散文家。
《揀麥穗》:張潔,當代著名女作家。
《我與地壇》:史鐵生,當代著名作家。
《廉頗商相如列傳》:司馬遷,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毛穎傳》:韓愈,中唐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寓言二則》: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敬亭說書》:張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
《獄中雜記》:方苞,清代著名散文家,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
2.作者歸類
現代作家:胡適、巴金、老舍和沈從文。
現當代著名小說家:巴金和老舍。
唐宋八大家:韓愈和柳宗元。
清代散文家:張岱和方苞。
3.體裁歸類
游記:《箱子巖》、《都江堰》。
寫人散文:《追悼志摩》、《秋夜凡《哭小弟》、《柳敬亭說書》。
記事散文:《北京的春節》、《揀麥穗》、《我與地壇》、《獄中雜記》。
傳記:《廉頗商相如列傳》、《毛穎傳》。
寓言:《毛穎傳》、《寓言二則》。
4.敘述人稱歸類
第一人稱:《追悼志摩》、《秋夜》、《箱子巖》、《哭小弟》、《都江堰》、《揀麥穗》、《我與地壇》、《獄中雜記》。
第三人稱:《北京的春節》、《廉頗藺相如列傳》、《毛穎傳》、《寓言二則》、《柳敬亭說書》。
5.表現手法歸類
象征手法:《秋夜》、《揀麥穗》、《我與地壇》、《毛穎傳》。
較突出地運用了對比手法:《北京的春節》、《箱子巖》、《都江堰》。
較成功的運用了場面描寫:《北京的春節》、《箱子巖》和《柳敬亭說書》。
具有思辯色彩的散文:《箱子巖》、《都江堰》。
排比、修辭手法突出的:《秋夜》、《都江堰》、《我與地壇》。
《哭小弟》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課文作者宗璞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的主旨;認知本文抒情、記事、寫人相交融的總體特點;掌握本文的倒敘方式以及將多方面的材料切成塊狀、交叉壘積的結構方法;結合有關段落,簡要說明文中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結合有關段落,簡要
說明文中通過側面描寫來烘托人物品格的特點。
1.本文是一篇充滿抒情色彩的寫人散文。作者的小弟,是一位研究飛機強度的專家,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長期在艱苦的條件下奮發工作,不幸英年早逝。作者對此文發自肺腑,激情烈烈地贊美了小弟的無私奉獻精神,深沉表達出對小弟早逝的悲痛。在學習本文時,需要對本文的重點內容,即寫作特色進行掌握。
(1)本文的一大特色是側面描寫,通過間接手法表現人物。如第17至19自然段先從正面記敘小弟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認真負責、忘我工作的精神。然后引用小弟一個同志的來信,從側面表現小弟強忍劇痛拼命工作的忘我精神、也表現出小弟周圍同志的悲痛與懷念。
(2)構思別致,結構新穎精巧。文章圍繞著小弟的病逝,把現實與回憶、家庭與社會、情與理交互相接,不采用單線性順敘,而是把眾多的材料分成塊狀,交錯展現,交叉累積。這種敘寫方法使文章內容層出層新,結構錯落有致,避免了單調刻板。本文在寫小弟的經歷與事跡時;采用的就是這種敘寫方法。
(3)文章大量運用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有效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如小弟冬天用冷水洗臉,父親給小弟寫的挽聯就是正面的細節描寫,其中選取父親為小弟寫的挽聯這個細節,即表現出老人的深明大義,又是小弟一生的最好總結,這樣一位好黨員、好干部和罕遇的全才,卻壯志未酬身先卒,于國于家都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小弟周圍同志的悲哀和懷念,同事寫給作者的信是側面的細節描寫。這些描寫有助于完整地刻畫人物形象。
2.下面的一段題目,可以測試對上述部分內容的掌握情況。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問題:
我哭小弟,哭他在劇痛中還拿著那本航空資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腎游走”;我也哭蔣筑英抱病奔波,客殤成都;我也哭羅健夫不肯一個人坐一輛汽車!我還要哭那些沒有見諸報章的過早離去的我的同輩人。他們已經雪欺霜凍,好不容易奮斗著張開幾片花瓣,尚未盛開,就驟然凋謝。我哭我們這遲開而早謝的一代人!
(1)本文是哭小弟的,這里為什么又要哭蔣筑英和羅健夫,
(2)從這里可以看出小弟、蔣筑英、羅健夫什么樣的思想品質?
(3)在這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都江堰》
本保主要考核點是:
余秋雨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四部分的大意,歸納全文的中心思想;掌握文中采用對比手法的地方,簡要說明這些對比的意義;劃分文中描繪都江堰水流壯觀景象部分的層次,認知各層次的描寫著眼點;識別文中所采用比喻、比擬修辭手法,說明它們的比喻意義或比擬作用;認知本文較強的思辨色彩。其中重點掌握:
1.中心思想
這是一篇游記。
本文通過對都江堰壯觀的水利工程的描繪,高度評價和贊揚了李冰父子興修水利,為民造福的行為和舉措。
2.劃分和解析段落層次
本文可以分為四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中對水流壯觀景象的描寫是重點。
第一部分,即第一節,將都江堰與長城作對比,得出長城固然偉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的都江堰卻更偉大的結論。這一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即第一自然段,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的觀點。
第二層,包括第2—5自然段,分析都江堰比長城更偉大的原因。先說明“長城當然也非常偉大”,“為我們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種人類意志力的驕傲”,接著在將兩者進行對比,指出都江堰雖然在規模上空間上比不上長城的宏大與遼闊,但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馳,而都江堰卻“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接著歷數都江堰在從三國到抗日戰爭這段歷史期間所起的偉大作用,再次印證都江堰的偉大。然后將兩者對比,指出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并把它比擬為一位用愛心細細浸潤兒女,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比起長城的突兀、僵硬和傲慢來,它確實要偉大得多。
第三層,即第6自然段,以一句話再次對都江堰的偉大作用作出肯定性判斷。
第二部分,即第二節,描繪都江堰水流的壯觀。這一部分為純記敘的語言,我們可以將它分為兩層:
第一層,即第1自然段,寫自己開始以為都江堰只是一處水利工程,不會有大大的游觀價值。此為欲揚先抑之法,為下文盛贊它的壯觀作反襯。
第二層,包括第2—3自然段,對都江堰的水流壯觀進行具體而生動的描繪。先在第2自然段用三個含比喻的排比句,“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來寫水流的聲音,極為形象、生動,這是正面描寫;然后再寫作者的感覺,“渾身起一種莫名的緊張,又緊張得急于趨附”,這是側面描寫。第3自然段極寫江水翻卷咆哮的壯觀。開始從側面將江水與海水進行對比,突出它的喧囂的生命力。接著用汪洋恣肆的文筆對江水進行正面描寫:它的運動“極有規矩”,遇到分水堤就“刷地一下裁割為二”,遇到堅壩后,“又根據筑壩者的指令來一番調整”,“突然又撒起野來,猛地翻卷咆哮”,它“就像一大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這一段大量運作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突出表現了江水的巨大聲勢。
第三部分,即第三節,贊頌和評價李冰父子的偉大功績,夾敘夾議,具有思辯色彩。它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即第1自然段,承上啟下,指出都江堰的一切應歸功于李冰。
第二層,包括2至12自然段,運用記敘、議論、抒情、對比等手法,展現李冰的光輝形象。
第三層,包括第13至15自然段,寫李冰對后世的影響。由于都江堰一開始就清朗可鑒,所以李冰父子的事業能夠延續到后世,他們父子已成為為民造福的象征,最后,作者堅信,只要都江堰不坍塌,“李冰的精魂就不會消散”。
第四部分,即第四節,用夾敘夾議的手法,寫橫江索橋和二王廟。可劃分為兩層:
第一層,即第1自然段,寫橫江索橋的高、險及江流由凌厲銳進到馴服的情景,進一步稱贊李冰父子治水的功績。
第二層,包括第2至5自然段,由二王廟祭掃李冰父子展開議論,希望人民永遠紀念李冰父子,從而進一步贊頌李冰精神的偉大。
《揀麥穗》
本課主要考核點是:
課文作者張潔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歸納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簡要說明文章第一部分的鋪墊作用;識別文中的對話描寫和行為細節描寫,簡要說明它們的表現作用;簡要說明文中關于“小火柿子”描寫的象征。
本文是一篇情致感人的記事散文。本文的重點內容包括下列兩個方面:
1.中心思想
文章描述了“我”童年時一段難忘的經歷——賣灶糖老漢對“我”的疼愛,以及“我”對賣灶糖老漢的依戀,贊頌了這一老一少之間特有的純真友誼,表達了作者對當時人與人之間的某種冷漠和隔閡的敏感,表現出作者對人和人之間樸素純真的感情的向往和追求。
2.寫作特色
(1)善于通過人物語言、行為和景物的白描來表現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語言描寫,例如:“我”與二姨的對話“我要備嫁妝”、“我要嫁那個賣灶糖的老漢”以及后來對老漢說的“我要天天吃灶糖哩”、“你別死啊,等著我長大”等。表現出“我”的天真爛漫,行為細節有“我”做煙荷包的舉動。景物的描寫如對那顆紅得透亮的火紅柿子的描寫。
(2)運用象征手法,語意含蓄。例如“那棵柿子樹的頂稍稍上,還掛著一個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讓冬日的太陽一照,更是紅得透亮。那個柿子多半是因為長在太高的樹梢業,才沒有讓人摘下來。真怪,可它也沒讓風刮下來,雨打下來,雪壓下來。”這兒的“紅得透亮的小火柿子”象征了賣灶糖老漢那顆雖歷盡風雨卻仍然“紅得透亮”的“心”。
(3)文章第一部分是文章主體部分的一個鋪墊,這個鋪墊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內容的涵蓋,后面所描述的“我”與賣灶糖老漢的情誼,就是揀麥穗的農村姑娘丟失的“美麗的夢”中的一個。二是氣氛的渲染,揀麥穗姑娘做“夢”的純真和丟失的困惑。形成了籠罩全篇的基本情感氛圍。三是情感的對比,第一部分說,“誰也不會關心她們還曾經有過幻想”,“連她們自己也甚至不會感到過分的悲傷”,而后面的“我”卻是“常常想念他”,“常常想找到它”,前后構成對比,從而反襯出“我”對人與人之間純真感情的超世俗的執著追求。
《秋夜》
本課主要考核點:
作者胡適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議論中抒情的特點;文章通過引用典型材料來說理抒情的方法,文中所引用的三封信的作用;文章大量引用徐志摩的詩句來抒情的特點,并要結合課文內容,簡要說明這些詩句的寓意,指出其中所采用的修辭手法。
這是一篇追悼性寫人散文。文章抒寫了作者對徐志摩因失事而遇難的無限悲痛之情,主要稱贊了徐志摩追求“美與愛與自由”的人生理想及其為這一理想而掙扎、奮斗的精神。在學習時,應注意掌握好本文的以下重點內容,達到綜合應用的能力。
1.段落層次劃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至5自然段,抒寫志摩不幸遇難給人們帶來的悲痛和人們對他的懷念與贊美之情。
第二部分,包括第6至14自然段,稱贊志摩追求“美與愛與自由”的人生觀,并為他所遭受的不公正的責難進行辯解。
第三部分,包括第15至19自然段,贊揚志摩在逆境中堅持崇高理想,繼續熱情歌唱的頑強精神。
第四部分,包括第20至23自然段,呼應文章開篇抒發的悲悼、敬愛之情,以志摩精神永存收束全文——“他投的影子會永遠留在我們心里,他放的光亮也會永遠存在。
2.寫作特色
(1)在議論中抒情寫人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文章除了第一、四兩個部分的追悼性文字是直接抒情以外,全文的主體部分都是通過議論來抒情、寫人。一方面,在立論中抒發對志摩的敬佩之情;另一方面,又在駁論中抒發對志摩不幸遭際的理解之情。文章在議論中抒情,寓情于理,情理交融,達到了理真且情濃的藝術境界。
(2)運用典型材料來說理抒情。本文的典型論據,主要就是三封信。一封是志摩寫給妻子的信,直接證明了他離婚和再婚正是為了追求“美與愛與自由”的人生理想。第二封信是梁啟超寫給志摩的信,通過梁表現出來的隨俗沉浮的人生態度,從反面證明志摩為“美與愛與自由”苦苦奮斗的人生觀。第三封信是志摩寫給梁啟超的回信,直接表明志摩決不隨俗沉浮,愿為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進精神。這三封書信的引用,增添了辯解或贊美的力度。說理要有充分可靠的論據,才會令人信服。
(3)引用志摩詩句來抒發情意。在本文中,胡適大量引用志摩詩句來追悼他的逝世,可謂匠心獨具,是一種非常巧妙的抒情達意的方式——通過這些詩句,不僅體現出志摩一生的處境、心境和品格,而且使全篇蕩漾著耐人尋味的詩情畫意。
文章所引詩句多以之為比喻:開頭與結尾的詩句中以“云”為喻,慨嘆志摩一生來去匆匆,寄托著后人無盡的哀思,情意深長,催人淚下。“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比喻志摩對生活的困惑和志摩突然死去帶給人們的迷茫,貼切自然。“我攀登了萬仞的高岡”喻指志摩一生對“愛與美與自由”的追求。“陰沉、黑暗、毒蛇似的境蜒”和“在妖魔的臟腑內掙扎”比喻志摩一生的挫折、失敗和苦痛。“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比喻志摩對人生、對生活的熱情。徐志摩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頗富盛名的詩人,文章引用他的詩句來悼念他,使作品的感染力大大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