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本科論說文精讀部分第一篇
時間:
未知2
公共課
第一篇 《季氏將伐顓臾》 一、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論語季氏》,《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是后人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鬃铀枷氲暮诵氖?ldquo;仁”,提倡“仁者愛人”、“克已復禮”。在教育方面,他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二、文體知識。
《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本篇是一篇記言散文,屬于論說文中的駁論文。
三、主旨。
本文通過孔子與他的學生冉有、季路之間的對話,批駁了季氏兼并顓臾的企圖,闡明了治國以理、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季氏將伐顓臾是錯誤的。
四、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寫孔子聽到冉有、季路通報季氏將伐顓臾后的回答。主要闡明季氏不該攻打顓臾的理由。
第二段寫孔子聽到冉有說出推卸責任的話以后做出的回答,主要說明冉有、季路對事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三段寫孔子聽到冉有為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辯解時所做的回答。指出問題的要害不在于季氏憂慮顓臾近于費,而在于蕭墻之內之患,同時闡明治國治家應用文教德化的主張,體現了孔子治國以理,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那么這篇結構的特點是什么呢?它的特點是先揭示論題,交代引起辯論的原因,擺出應駁的靶子,清晰地表現出論辯雙方的論點。然后引古語、用比喻,有利地駁斥了冉有的推辭,最后深入一層提出原則,講清利害,指出實質,提出主張,形成了圍繞中心論點以對話形式展開駁論。駁論點、駁態度、駁論據,層層深入,步步緊逼,全面地進行了駁斥。在駁論時,批駁與論說相結合,破中有例,一方面進行駁斥,一方面闡明孔子的主張,使駁論有充分的說服力。
五、寫作特點。
這里分析一下這篇文章的創作特色。
?。ㄒ唬g的靶子明確,批駁的論點鮮明。
文章的開始就提出了應駁的靶子,所以說對應駁的論點明確,同時批駁的論點也鮮明,正如第一段孔子批駁的“無乃爾是過與,何以伐為。”不僅觀點鮮明,甚至帶著鮮明的感情色彩。
(二)孔子反對攻伐顓臾的理由有幾點呢?
孔子反對攻伐顓臾的理由有三點:
(1)先王以顓臾為東蒙主,即“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2)顓臾是魯國領土的一部分,即“且在邦域之中矣”。
(3)顓臾是國家的臣子,即“是社稷之臣也”。
無論從歷史情況,還是君臣關系來說,都不應該攻打顓臾。
(三)論據的多樣性。
本文運用了三種論據:
?。?)是以歷史材料作論據,如“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是以現實事件作論據,如顓臾在邦域之中,而且是社稷之臣,冉有、季路不能輔佐即是,“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是以名人名言作論據,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ㄋ模┮詫υ挼男问秸归_了駁論,破中有利。
文章由冉有的三段話引出了孔子的三段議論。冉有的三段話引出了孔子的三段議論:
1、先報告了季氏將有失于顓臾的事,孔子用歷史和現實批駁了他們,之后明確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顓臾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2、既而冉有推卸責任,即“夫子欲之,是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以史書之名言為論據,及形象的比喻,批駁了他們之后,又以反問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3、最后,冉有又提出“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此時義正辭言的提出自己的主張,指出應該以修文德來治國,并尖銳地指出其實質性的問題,那就是“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這些地方都是都是破中有立。
?。ㄎ澹┻\用比喻句、排比句、反詰句以增強說理的力量。
本文第二段中孔子批駁冉有、季路推卸責任,先是用了“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的比喻,說明他們輔佐季氏的失職。“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的比喻,這一比喻有雙重語意。一是將季氏比作虎兕,將顓臾比作龜玉。“虎兕出于柙”比作季氏攻打顓臾。“龜玉毀于櫝中”比作顓臾被消滅,這是一層語意。
第二層語意是將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龜玉的看守人。“虎兕出于柙”行兇,“龜玉毀于櫝中”是看管人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一比喻含義豐富,非常形象地批評了冉有、季路的失職。文中的排比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文中的反詰句有:
第一段中“求!,無乃爾是過與?何以伐為?”
第二段中“則將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這些反詰句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比正面闡述更有力,更能引起人的警覺。
(六)疑難詞句。
一、請掌握下列詞語。
(1)將有事于顓臾。“事”是戰爭。
(2)無乃爾是過與。“無乃”一詞當豈不、恐怕講,“過”是責備,做動詞,“爾”指冉有,“與”相當于“嗎”。
(3)是社稷之臣也。“是”當這講,指代顓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種。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后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陳”:施展,貢獻。就:居,擔任。列:當職位講。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顛:跌倒,撲倒。相:輔佐的人。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疾:痛恨,厭惡。舍曰:不說。辭:推辭,尋找借口。
?。?)即來之,則安之。來:是招來的意思,歸順。使動用法,就是“使之來”。安:當“安定”講,也是使動用法,使之安。
下面將下列幾個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翻譯:冉求,這豈不責備你們,這是國家的臣子呀,為什么討伐他呢?
2、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翻譯:我擔心季孫的憂慮不在顓臾,而在宮廷之內呀。
第七項,熟記并理解下列成語。
虎兕出于柙,既來之,則安之。分邦離析、季孫之憂、禍起蕭墻。
本文選自《論語季氏》,《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編纂而成。是后人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鬃铀枷氲暮诵氖?ldquo;仁”,提倡“仁者愛人”、“克已復禮”。在教育方面,他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二、文體知識。
《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本篇是一篇記言散文,屬于論說文中的駁論文。
三、主旨。
本文通過孔子與他的學生冉有、季路之間的對話,批駁了季氏兼并顓臾的企圖,闡明了治國以理、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季氏將伐顓臾是錯誤的。
四、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寫孔子聽到冉有、季路通報季氏將伐顓臾后的回答。主要闡明季氏不該攻打顓臾的理由。
第二段寫孔子聽到冉有說出推卸責任的話以后做出的回答,主要說明冉有、季路對事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第三段寫孔子聽到冉有為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辯解時所做的回答。指出問題的要害不在于季氏憂慮顓臾近于費,而在于蕭墻之內之患,同時闡明治國治家應用文教德化的主張,體現了孔子治國以理,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那么這篇結構的特點是什么呢?它的特點是先揭示論題,交代引起辯論的原因,擺出應駁的靶子,清晰地表現出論辯雙方的論點。然后引古語、用比喻,有利地駁斥了冉有的推辭,最后深入一層提出原則,講清利害,指出實質,提出主張,形成了圍繞中心論點以對話形式展開駁論。駁論點、駁態度、駁論據,層層深入,步步緊逼,全面地進行了駁斥。在駁論時,批駁與論說相結合,破中有例,一方面進行駁斥,一方面闡明孔子的主張,使駁論有充分的說服力。
五、寫作特點。
這里分析一下這篇文章的創作特色。
?。ㄒ唬g的靶子明確,批駁的論點鮮明。
文章的開始就提出了應駁的靶子,所以說對應駁的論點明確,同時批駁的論點也鮮明,正如第一段孔子批駁的“無乃爾是過與,何以伐為。”不僅觀點鮮明,甚至帶著鮮明的感情色彩。
(二)孔子反對攻伐顓臾的理由有幾點呢?
孔子反對攻伐顓臾的理由有三點:
(1)先王以顓臾為東蒙主,即“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2)顓臾是魯國領土的一部分,即“且在邦域之中矣”。
(3)顓臾是國家的臣子,即“是社稷之臣也”。
無論從歷史情況,還是君臣關系來說,都不應該攻打顓臾。
(三)論據的多樣性。
本文運用了三種論據:
?。?)是以歷史材料作論據,如“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是以現實事件作論據,如顓臾在邦域之中,而且是社稷之臣,冉有、季路不能輔佐即是,“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是以名人名言作論據,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ㄋ模┮詫υ挼男问秸归_了駁論,破中有利。
文章由冉有的三段話引出了孔子的三段議論。冉有的三段話引出了孔子的三段議論:
1、先報告了季氏將有失于顓臾的事,孔子用歷史和現實批駁了他們,之后明確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顓臾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2、既而冉有推卸責任,即“夫子欲之,是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以史書之名言為論據,及形象的比喻,批駁了他們之后,又以反問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3、最后,冉有又提出“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此時義正辭言的提出自己的主張,指出應該以修文德來治國,并尖銳地指出其實質性的問題,那就是“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這些地方都是都是破中有立。
?。ㄎ澹┻\用比喻句、排比句、反詰句以增強說理的力量。
本文第二段中孔子批駁冉有、季路推卸責任,先是用了“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的比喻,說明他們輔佐季氏的失職。“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的比喻,這一比喻有雙重語意。一是將季氏比作虎兕,將顓臾比作龜玉。“虎兕出于柙”比作季氏攻打顓臾。“龜玉毀于櫝中”比作顓臾被消滅,這是一層語意。
第二層語意是將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龜玉的看守人。“虎兕出于柙”行兇,“龜玉毀于櫝中”是看管人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一比喻含義豐富,非常形象地批評了冉有、季路的失職。文中的排比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文中的反詰句有:
第一段中“求!,無乃爾是過與?何以伐為?”
第二段中“則將焉用彼相矣,是誰之過與?”這些反詰句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比正面闡述更有力,更能引起人的警覺。
(六)疑難詞句。
一、請掌握下列詞語。
(1)將有事于顓臾。“事”是戰爭。
(2)無乃爾是過與。“無乃”一詞當豈不、恐怕講,“過”是責備,做動詞,“爾”指冉有,“與”相當于“嗎”。
(3)是社稷之臣也。“是”當這講,指代顓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種。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后來就用“社稷”代表國家。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陳”:施展,貢獻。就:居,擔任。列:當職位講。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顛:跌倒,撲倒。相:輔佐的人。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疾:痛恨,厭惡。舍曰:不說。辭:推辭,尋找借口。
?。?)即來之,則安之。來:是招來的意思,歸順。使動用法,就是“使之來”。安:當“安定”講,也是使動用法,使之安。
下面將下列幾個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翻譯:冉求,這豈不責備你們,這是國家的臣子呀,為什么討伐他呢?
2、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翻譯:我擔心季孫的憂慮不在顓臾,而在宮廷之內呀。
第七項,熟記并理解下列成語。
虎兕出于柙,既來之,則安之。分邦離析、季孫之憂、禍起蕭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