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學語文”論說文第一篇
時間:
未知2
公共課
第一篇 《趙威后問齊使》 第一項: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戰國策。齊策》?!稇饑摺肥菓饑鴷r期一部史料匯編,《戰國策》分國記事,是屬于國別體雜史,現在流傳的《戰國策》是由西漢學者劉向在各國史籍的基礎上整理編訂而成的,并由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戰國策》主要記載了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辯難的言論和行動。
第二項:文體知識
《戰國策》也叫《國策》、《國事》、《事語》、《短長書》、《修書》、《長書》諸名,本文是一篇對話體議論文。
第三項:主旨
本文通過趙威后與齊使的問答,委婉的批評了齊國政治失當,嚴厲批駁了齊使君,君貴民賤的錯誤觀點。反映了趙威后以“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
第四項:學習要點
要點之一:
本文的議論方式,本文以問答方式展開議論。通過趙威后對齊使的一連串反駁,闡明“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
例如,第一段針對齊使君貴民賤的錯誤思想。趙威后接連反擊“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問末者也?”前兩個反詰句闡明了“民先君后”的道理;后一個反詰句把“民比作樹根,把君比作樹稍”形象地說明了“民貴君輕”的道理,語調急促,且具有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第二段中用“何以至今不業也?胡為至今不朝也?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等反詰句,據事實闡明趙威后的解見。
這些反詰句的作用不僅即有邏輯力量,而且繪聲繪色的描繪出趙威后的聲情語氣,使本文具有了文學色彩。
學習要點之二:
文中的鋪陳排比句。
1.“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
2.“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
3.“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
4.“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
5.“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
第五項:趙威后問齊使的層次段落
第五項:層次段落
全文分兩段:
第一段(1自然段):記敘趙威后“先歲再民后君”的民本思想。
第二段(2自然段):記敘趙威后對齊國如何選用人才治理國政的議論。
這里再分一下各段的層次
第一段,先寫趙威后還未打開齊國給他的信,先就發問,直接提出“先歲,再民,后君”的政治主張。然后擺出齊國使者的反問“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并以此對比襯托趙威后政治主張的進步性。趙威后認為“茍無歲,無以有民,無以有君”強調以“以民為本”。
第二段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提問“鐘離子,葉陽子,北宮嬰兒子”三位賢者,指出他們“養民”、“息民”,“孝情”為什么至今未表彰重用。
第二層分析,對這些有益于“民生”“民息”的人不重用,齊王又怎能統治全國,是“萬民如子女乎”。
第三層:與上層對比的指出齊國於陵那個地方,那個叫子仲的人“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為什么至今不殺,這對國家沒有良好的作用。
這三層分析要求齊國舉賢任能、懲處邪惡以鞏固統治。
第六項:疑難詞句
1.齊王使使趙威后:使使:派遣使者的意思,前一個“使”為動詞,派遣的意思;后一個“使”為名詞,是使者。
2.臣奉使使威后:前一個“使”為名詞,使名;后一個“使”為動詞,出使。
3.有糧者亦食:“食”當給予食物講,讀“sì寺”做動詞用。
4.有衣者亦衣:“衣”給衣穿,做動詞用。
5.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王齊國的“王”讀“wàng旺”,統治齊國的意思,作動詞用。 子萬民:視萬民如子女:“子”作動詞,意動人用法。
6.上不臣于王:這個“臣”是稱臣,動詞
7.書未發:發:是啟封的意思。
8.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故:通“胡”,哪有,豈,難道之意。
9.振困窮,補不足:振:同“賑”救濟的意思。
10.徹其環瑱:瑱:是戴在耳垂上的珠玉。
11.中不索交諸侯:索:是謀求。
12.此率民出于無用者:無:沒有良好的作用。
第七項: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文
第一個句子:
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解釋為:如果沒有好年成,怎么會有百姓,沒有百姓怎么會有國君,哪有舍去根本,而問個微細末稍的呢?
第二個句子:
葉陽子無恙耶?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徹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
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
譯為:這是幫助齊王繁衍他的百姓啊,為什么至今不讓他成就功業呢?
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
譯為:這都是為民表率,使民孝敬父母啊。
這一篇就輔導完了。
本文選自《戰國策。齊策》?!稇饑摺肥菓饑鴷r期一部史料匯編,《戰國策》分國記事,是屬于國別體雜史,現在流傳的《戰國策》是由西漢學者劉向在各國史籍的基礎上整理編訂而成的,并由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戰國策》主要記載了謀臣策士游說各國或辯難的言論和行動。
第二項:文體知識
《戰國策》也叫《國策》、《國事》、《事語》、《短長書》、《修書》、《長書》諸名,本文是一篇對話體議論文。
第三項:主旨
本文通過趙威后與齊使的問答,委婉的批評了齊國政治失當,嚴厲批駁了齊使君,君貴民賤的錯誤觀點。反映了趙威后以“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
第四項:學習要點
要點之一:
本文的議論方式,本文以問答方式展開議論。通過趙威后對齊使的一連串反駁,闡明“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
例如,第一段針對齊使君貴民賤的錯誤思想。趙威后接連反擊“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問末者也?”前兩個反詰句闡明了“民先君后”的道理;后一個反詰句把“民比作樹根,把君比作樹稍”形象地說明了“民貴君輕”的道理,語調急促,且具有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第二段中用“何以至今不業也?胡為至今不朝也?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等反詰句,據事實闡明趙威后的解見。
這些反詰句的作用不僅即有邏輯力量,而且繪聲繪色的描繪出趙威后的聲情語氣,使本文具有了文學色彩。
學習要點之二:
文中的鋪陳排比句。
1.“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
2.“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
3.“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
4.“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
5.“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
第五項:趙威后問齊使的層次段落
第五項:層次段落
全文分兩段:
第一段(1自然段):記敘趙威后“先歲再民后君”的民本思想。
第二段(2自然段):記敘趙威后對齊國如何選用人才治理國政的議論。
這里再分一下各段的層次
第一段,先寫趙威后還未打開齊國給他的信,先就發問,直接提出“先歲,再民,后君”的政治主張。然后擺出齊國使者的反問“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并以此對比襯托趙威后政治主張的進步性。趙威后認為“茍無歲,無以有民,無以有君”強調以“以民為本”。
第二段可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提問“鐘離子,葉陽子,北宮嬰兒子”三位賢者,指出他們“養民”、“息民”,“孝情”為什么至今未表彰重用。
第二層分析,對這些有益于“民生”“民息”的人不重用,齊王又怎能統治全國,是“萬民如子女乎”。
第三層:與上層對比的指出齊國於陵那個地方,那個叫子仲的人“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為什么至今不殺,這對國家沒有良好的作用。
這三層分析要求齊國舉賢任能、懲處邪惡以鞏固統治。
第六項:疑難詞句
1.齊王使使趙威后:使使:派遣使者的意思,前一個“使”為動詞,派遣的意思;后一個“使”為名詞,是使者。
2.臣奉使使威后:前一個“使”為名詞,使名;后一個“使”為動詞,出使。
3.有糧者亦食:“食”當給予食物講,讀“sì寺”做動詞用。
4.有衣者亦衣:“衣”給衣穿,做動詞用。
5.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王齊國的“王”讀“wàng旺”,統治齊國的意思,作動詞用。 子萬民:視萬民如子女:“子”作動詞,意動人用法。
6.上不臣于王:這個“臣”是稱臣,動詞
7.書未發:發:是啟封的意思。
8.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故:通“胡”,哪有,豈,難道之意。
9.振困窮,補不足:振:同“賑”救濟的意思。
10.徹其環瑱:瑱:是戴在耳垂上的珠玉。
11.中不索交諸侯:索:是謀求。
12.此率民出于無用者:無:沒有良好的作用。
第七項: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文
第一個句子:
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解釋為:如果沒有好年成,怎么會有百姓,沒有百姓怎么會有國君,哪有舍去根本,而問個微細末稍的呢?
第二個句子:
葉陽子無恙耶?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徹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
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
譯為:這是幫助齊王繁衍他的百姓啊,為什么至今不讓他成就功業呢?
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
譯為:這都是為民表率,使民孝敬父母啊。
這一篇就輔導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