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學語文”論說文第二篇
時間:
未知2
公共課
第二篇 《答李翊書》
第一項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作家韓愈。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河內河陽人。韓愈自稱祖籍是昌黎,世稱韓昌黎。卒謚文,因又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袖。他推崇儒學,排斥修老;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儷文風,提倡繼承發揚先秦、兩漢散文的優長;主張“辭必己出”,強調“惟陳言之務去”。他的文章,說理透辟,氣勢充沛,結構嚴謹,語言精煉,成就斐然,對當時及后代的散文創作都有重大影響。韓愈因此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詩歌也頗有成就,筆力矯健,境界雄奇,在唐代詩壇別立一格。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第二項文體知識。
《答李翊書》是韓愈指導后學正確處理文和道的關系的書簡,是書信體的議論文。這篇議論文是韓愈關于古文運動理論建設的代表作品之一。
第三項主旨。
中心論點:論述為人與為文,立行與立言的關系。作者指出所謂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食,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如藹如也。”強調立得是立言的根本。這個中心論點的意思是說立言做文應以立行為本,即以道德修養和仁義為根本,本著文道并重的精神,以立德為立言之本,勉勵李翊不要懷勢利之心,以求真正有成。
第四項層次段落。
本文分五段。第一段即第一個自然段,稱贊李翊好學有道德修養,提出“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這就闡明了寫文章以立行為本,以立言為表的觀點。”
第二段為第二個自然段,闡述立言寫作要學習古代圣賢,不要急功盡力,不被勢利引誘,要象培養好樹的根基,增加燈火的油膏一樣,在修養道德品行上下功夫,才能寫出文章。
第三段即第三個自然段,介紹自己治學和寫作的經驗,以此進一步闡述“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做仁義之人,才能使作文氣盛言怡。
下面再分析論說的幾個重點,這些論點闡明“無望則速成”。
一、先以古代圣賢之書為根本,主要學習夏、商、周和兩漢時圣賢的書,在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的學,而且邊學習邊有所創新,提出為陳言之勿去的主張。
二、學習過程要識別古書之正偽以及那些雖正而沒有達到完美境界的作品也必須去除,這樣才能有所收獲。
三、即使到了文思勃發,氣勢開闊的境界,也要主地的找出自己文章中不純正的東西,然后再放手去寫。
四、這個學習和寫作的過程必須堅持修養身心,“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只有這樣去治學和寫作,文章才能達到氣盛言宜。
第四段即第四個自然段,“強調無誘于勢利”,指出為人處世堅持原則。“處心有道,行己有方”在實際生活中還要正確對“待用與舍”的問題,用則施諸人,不用則“傳諸其徒,垂諸文而為后世法”,可為后世留下楷模。
第五段就是第五、六兩個自然段,這兩段前后呼應,肯定并勉勵志乎古即有志向古人學習的人,要能循道而行,不懷勢利之心,將來自可有成。
第五項寫作特點。
第一、本文是書信體,議論文,首尾兩段略做應答,中間主體部分圍繞道與文,立行與立言這個中心展開論證,層次分明,立論鮮明。先談原則,后談方法,包括作者自己的經驗,再談為人處世與寫作應有的正確態度。議論嚴密氣盛而切實。
第二、語言生動形象,多處運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闡述的具體形象。如用根與實,膏與光的關系比喻抓好根本的重要。又以水喻氣,以物喻言,說明文章中氣和言的關系,講的形象流暢。而形容性詞語的運用又使議論富有情感,如戛戛然,昭昭然,汩汩然,浩乎,沛然等雙音詞的運用突出了議論的氣勢。
第三、本文句式豐富多變,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駢文和散文兼用,對偶和排比,并連如處若忘,行若遺,無迷途,無絕其源,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使全文用語錯落有致,表現出作者韓愈詩之于古,提倡古文運動的深厚功底。
第六項疑難詞句。
1.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期是期望,期許。幾是接近。
2.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遺,是丟失的意思,儼乎,是端莊嚴肅的意思,茫乎茫茫然。
3.垂諸文而為后世法。垂是流傳;法,效法。
4.亟稱其人,所以勸之。亟,屢次的意思,又可以解釋為急迫的;勸,就是鼓勵、勉勵的意思。
5.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來矣。第一個于當從講,或者是把講也行。第二個于當在講。
6.其觀于人,也這個于當被講。
7.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這第一個于當被講,第二個于當跟、和講。
8.問于愈者多矣,這個于當向講。
第七項將下列幾段譯成現代文。
1.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這一段翻譯成現代文是:如果你希望達到古人著書立說者的境界,那么你就不要希望自己快速獲得成功,不要被權勢和名利所引誘,你的所做所為要象培養植物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實,給燈里多添油而希望它發出更亮的光一樣,根長的茂盛果實就結的飽滿,油添的充足的燈光就特別明亮,講仁義的人,他的文章的內容就充實。
2.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這一段翻譯成現代文是:當我通過自己手中的筆把運蓄于內心的意思表達出來的時候,盡量的去掉陳詞爛調,這是非常困難非常不容易的啊。
3.吾又懼其雜也,迎而拒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這一段翻譯成現代文是:我又擔心雜而不純,便迎頭查找去掉那些不純正和蕪雜的東西,平心靜氣的審查,直到文章的內容和言辭都純正了,便揮筆放手寫下去。
4.雖然,不可以不養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
翻譯成現代文是:雖然達到這樣的境界還是不可以不繼續修養和充實自己,要使自己行走在仁義的道路上,漫游在《詩》、《書》的源頭里,不迷失道路,不斷絕源泉,堅持做下去,直至生命的終結。
第一項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作家韓愈。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河內河陽人。韓愈自稱祖籍是昌黎,世稱韓昌黎。卒謚文,因又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袖。他推崇儒學,排斥修老;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儷文風,提倡繼承發揚先秦、兩漢散文的優長;主張“辭必己出”,強調“惟陳言之務去”。他的文章,說理透辟,氣勢充沛,結構嚴謹,語言精煉,成就斐然,對當時及后代的散文創作都有重大影響。韓愈因此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詩歌也頗有成就,筆力矯健,境界雄奇,在唐代詩壇別立一格。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第二項文體知識。
《答李翊書》是韓愈指導后學正確處理文和道的關系的書簡,是書信體的議論文。這篇議論文是韓愈關于古文運動理論建設的代表作品之一。
第三項主旨。
中心論點:論述為人與為文,立行與立言的關系。作者指出所謂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食,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如藹如也。”強調立得是立言的根本。這個中心論點的意思是說立言做文應以立行為本,即以道德修養和仁義為根本,本著文道并重的精神,以立德為立言之本,勉勵李翊不要懷勢利之心,以求真正有成。
第四項層次段落。
本文分五段。第一段即第一個自然段,稱贊李翊好學有道德修養,提出“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這就闡明了寫文章以立行為本,以立言為表的觀點。”
第二段為第二個自然段,闡述立言寫作要學習古代圣賢,不要急功盡力,不被勢利引誘,要象培養好樹的根基,增加燈火的油膏一樣,在修養道德品行上下功夫,才能寫出文章。
第三段即第三個自然段,介紹自己治學和寫作的經驗,以此進一步闡述“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做仁義之人,才能使作文氣盛言怡。
下面再分析論說的幾個重點,這些論點闡明“無望則速成”。
一、先以古代圣賢之書為根本,主要學習夏、商、周和兩漢時圣賢的書,在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的學,而且邊學習邊有所創新,提出為陳言之勿去的主張。
二、學習過程要識別古書之正偽以及那些雖正而沒有達到完美境界的作品也必須去除,這樣才能有所收獲。
三、即使到了文思勃發,氣勢開闊的境界,也要主地的找出自己文章中不純正的東西,然后再放手去寫。
四、這個學習和寫作的過程必須堅持修養身心,“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只有這樣去治學和寫作,文章才能達到氣盛言宜。
第四段即第四個自然段,“強調無誘于勢利”,指出為人處世堅持原則。“處心有道,行己有方”在實際生活中還要正確對“待用與舍”的問題,用則施諸人,不用則“傳諸其徒,垂諸文而為后世法”,可為后世留下楷模。
第五段就是第五、六兩個自然段,這兩段前后呼應,肯定并勉勵志乎古即有志向古人學習的人,要能循道而行,不懷勢利之心,將來自可有成。
第五項寫作特點。
第一、本文是書信體,議論文,首尾兩段略做應答,中間主體部分圍繞道與文,立行與立言這個中心展開論證,層次分明,立論鮮明。先談原則,后談方法,包括作者自己的經驗,再談為人處世與寫作應有的正確態度。議論嚴密氣盛而切實。
第二、語言生動形象,多處運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闡述的具體形象。如用根與實,膏與光的關系比喻抓好根本的重要。又以水喻氣,以物喻言,說明文章中氣和言的關系,講的形象流暢。而形容性詞語的運用又使議論富有情感,如戛戛然,昭昭然,汩汩然,浩乎,沛然等雙音詞的運用突出了議論的氣勢。
第三、本文句式豐富多變,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駢文和散文兼用,對偶和排比,并連如處若忘,行若遺,無迷途,無絕其源,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使全文用語錯落有致,表現出作者韓愈詩之于古,提倡古文運動的深厚功底。
第六項疑難詞句。
1.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期是期望,期許。幾是接近。
2.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遺,是丟失的意思,儼乎,是端莊嚴肅的意思,茫乎茫茫然。
3.垂諸文而為后世法。垂是流傳;法,效法。
4.亟稱其人,所以勸之。亟,屢次的意思,又可以解釋為急迫的;勸,就是鼓勵、勉勵的意思。
5.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來矣。第一個于當從講,或者是把講也行。第二個于當在講。
6.其觀于人,也這個于當被講。
7.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這第一個于當被講,第二個于當跟、和講。
8.問于愈者多矣,這個于當向講。
第七項將下列幾段譯成現代文。
1.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這一段翻譯成現代文是:如果你希望達到古人著書立說者的境界,那么你就不要希望自己快速獲得成功,不要被權勢和名利所引誘,你的所做所為要象培養植物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實,給燈里多添油而希望它發出更亮的光一樣,根長的茂盛果實就結的飽滿,油添的充足的燈光就特別明亮,講仁義的人,他的文章的內容就充實。
2.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這一段翻譯成現代文是:當我通過自己手中的筆把運蓄于內心的意思表達出來的時候,盡量的去掉陳詞爛調,這是非常困難非常不容易的啊。
3.吾又懼其雜也,迎而拒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這一段翻譯成現代文是:我又擔心雜而不純,便迎頭查找去掉那些不純正和蕪雜的東西,平心靜氣的審查,直到文章的內容和言辭都純正了,便揮筆放手寫下去。
4.雖然,不可以不養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
翻譯成現代文是:雖然達到這樣的境界還是不可以不繼續修養和充實自己,要使自己行走在仁義的道路上,漫游在《詩》、《書》的源頭里,不迷失道路,不斷絕源泉,堅持做下去,直至生命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