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學語文”論說文第六篇
時間:
未知2
公共課
第六篇 《論學問》 一、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培根論說文集》,是一篇議論文。弗蘭西斯。培根,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又是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散文家,馬克思稱他為英國唯物主義和現實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反對經驗哲學和唯心主義,他認為人是自然的仆人和解釋者,提出為了控制自然,必須服從自然的原則。他是近代歸納法的創始人,他強調發展自然科學的重要,重視知識對人生、對社會的作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他的學說也有不足之處,存在著神學的不徹底性。他的論說文集是一本世界性的名著。
第二項文體知識。
本文是專論讀書和學問的議論文。培根做為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論說的問題也很精密全面,涉及到了哲學、宗教、政治制度以及修身、處世等各個方面,對世間學問有整體的廣泛的認識,常以深邃的比擬來說明事物的本質和相互關系,在他的論說文中表現出對世事的遠見卓識和縝密的推理功底,文風凝重順達。
第三項主旨。
全文論說學問的用途和讀書治學的目的,方法。中心論點:全文通過學問的用途和讀書治學的目的,方法的論述,闡明讀書做學問要以能權衡輕重,審察事理為目的。
第四項層次段落。
全文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個自然段,集中談讀書為治學的目的,作者先提出讀書為學的目的是娛樂,裝飾和增長才識。然后指出學問鍛煉天性,而且本身又受經驗的鍛煉,運用學問之道乃是學問以外、學問以上的一種智能,是經觀察體會才能得到的。因此得出結論:讀書治學的目的應以能權衡輕重、審察事理為目的。
第二部分是第二個自然段,集中談讀學治學的方法,鑒于讀書治學的目的在于權衡輕重、審察事理,因此對不同的書要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有的可以嘗一嘗,有的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應當咀嚼消化。而不同的書又可以彌補人們不同的缺陷。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傊畬W問變化氣質,精神上的缺陷沒有一種是不能由相當的學問來補救的,呼吁人們讀書做學問。
第五項寫作特點。
一、本文選詞用語洗練準確精當,作者這種洗練精當用語來自他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刻。如作者指出多詐的人渺視學問,愚魯的人羨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等。又說對學問的運用之道,是學問以外、學問以上的一種智能,體現了作者對知識和學問的真知卓見。這是第一個特點。
二、善用比喻和排比,使文章說理生動,富有氣勢。本文運用多處比喻修辭手法,如蓋人的天賦有如野生的花草,它們需要學問的修剪,以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賦。否則錄要的書就和蒸餾水一樣,都是無味的東西,以無味的“蒸餾水”比喻為“錄要的書”。“精神上的缺陷沒有一種是不能由相當的學問來補救的,就如同肉體上的各咱的病患都有適當的運動來治療似的”。以運動能治療疾病來比喻學問能補救精神上的缺陷。這些比喻新穎貼切,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化形象化。文中還有很多排比句,所謂排比就是把句式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緊密關連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詞組、句子成串排列的一種修辭手法,本文有多處運用了排比句。比如(1)在學問上費時過多是偷懶;把學問過于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而斷事是書生底的怪癖。(2)多詐的人渺視學問,愚魯的人羨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3)不要為了辯駁也而讀書;也不要為了信與盲從;也不要為了言談與議論;(4)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5)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6)“地球”有益于結石和腎臟;射箭有益于胸肺;緩步有益于胃;騎馬有益于頭腦。以上排比句有兩個作用,一是加強語勢,使論述顯的很有氣勢,二是造成一種明晰而細致的辨析力量。
第六項學習要點。
一、識記本文關于學問的用途的基本觀點,本文開門見山地指出,讀書是為了學的用途是娛、裝飾和增長才識。這就是關于學問的用途的基本觀點。
二、理解本文對治學目的的論述。作者認為不要為了辯駁而讀書;也不要為了信仰與盲從;也不要為了言讀與議論;要以能權衡輕重、審察事理為目的。
三、理解本文對讀書治學方法的論述。關于讀書的方法,作者說“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出應當咀嚼消化”,這就是讀書要用不同的方法,有的全讀,有的選讀,有的請人帶讀,全讀的書中有的略讀,有的精讀,勤讀。不同的方法由書的內在價值與需要而定。只有這樣,才能花少量的時間讀更多的書,擴大知識面,提高分析問題,審察事理的能力。至于治學方法,作者認為,除讀書外,還有會談、寫作與筆記,他說:“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他主張把這幾種方法結合起來,因為它們能補救一個人精神上的缺陷,使自己有長足的進步。
這一篇《論學問》就輔導完了。
現在輔導大學語文大本班,論說文的特點與寫作。一篇議論文都包含有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
?。ㄒ唬┱擖c。閱讀一篇議論文,最首要的任務就是先要尋找、提取、理解作者所表達的論點。由于作者提出論點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文章的論點可以安排在開頭,也可以安排在中間或結尾。如《諫逐客書》一文的主要論點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就在全文的起始處;而《寡人之于國也》一文的論點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則在全文的結尾。一篇議論文中作者可以提出一個論點,也可以提出不止一個論點。一篇復雜的議論文,往往作者還可以提出一連串的論點,而這一連串的論點有時也并不是平行并列的。其中有的論點可以成為另一個論點的推論基礎或前提。如《燈下漫筆》的第一部分,魯迅先生甚至一連提出了三個論點: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有更其直截了當的說法在這里
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而創造這中國歷史上未曾有過的第三樣時代,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作者是由第一個論點引出了第二個論點;
在第二個論點的基礎上又得出了第三個論點,也就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有的文章的論點并沒有用明確的語句直接表述出來。
閱讀這樣的文章,就需讀者自己去提取、概括?!囤w威后問齊使》一文,作者只記敘了趙威后向齊使提出的問題,而沒有直接表達趙威后的觀點,讀者就需要依據上下文的意思提取、概括出趙威后的以民為本的論點。
寫作議論文時,論點的提出和確立要注意兩個問題:
首先,要提出正確鮮明的論點,必須有事實或理論作基礎,而且必須明確要提出什么問題,要解決什么問題。其次,確定論點必須有一個正確的、鮮明的立場,合乎科學的態度,要是非分明,愛憎分明。
二、論據。閱讀議論文,在找出和理解了作者所提出的論點后,接著應該尋找作者為確立其論點,使用了哪些論據。論據就是論點的依據。論據可以是事實的材料,也可以是理論的材料。作為論據的事實材料,可以是具體的事例,也可以是概括的事實,還可以是統計數字之類。例如《五代史令官傳序》一文,作者使用的后唐莊宗李存勖興國與覆滅的史實,就是以具體的事例作論據。《論毅力》一文中,作者所述:人生歷史必須有順逆,對待順逆有各種不同的態度等,就都是以一種概括的事實來作論據,其中也使用了一定的統計數字。作為論據的理論材料,可以是前賢今人經過實踐證明了的至理名言、精辟論斷,也可以是科學上的公理、規律等等。
在使用論據上,我們必須選擇使用那些確鑿的、典型的事實。事實不確鑿,沒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會使文章缺乏說服力,有時還會導致論點的片面或模糊,甚至會導致錯誤的結論。引用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材料作為論據時,必須注意所引理論本身的精確涵義,注意材料與觀點的統一,否則也會缺乏說服力,得出錯誤的結論。
既有事實的材料,又有理論的材料,就可以使論據顯得更充足有力。
三、論證。論證,就是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論證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閱讀論說文,在明白了文章的論點與論據之后,還應該了解作者是怎樣論證的。
論證一般可分為立論與駁論兩大類型。立論是以充足的論據正面證明作者自己論點正確的論證方式;駁論是以有力的論據反駁別人錯誤論點的論證方式。立論與駁論都是一種證明,不過立論是正面的證明,駁論是反面的證明。由于立論與駁論都是一種證明,所以它們可以使用許多共同的論證方法。這些基本的論證方法有:
1.歸納法。歸納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它通過許多個別的事例,然后歸納出它們所共有的特性,從而得出一個一般性的結論。例如《諫逐客書》一文,作者列舉了繆公用由余、百里奚,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張儀,昭王得范雎等實例,從而歸納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共同特點,進而得出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的結論。歸納論證有時在實際運用上也可以有所變化,比如先說結論,再舉事例,因而有人就把這種情況稱為例證法。
2.演繹法。演繹論證是一種由一般到個別的論證方法。它由一般原理推導出關于個別情況的結論。如《史記。貨殖列傳序》最后一段,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是一般性的原理,由此出發,推導出匹夫編戶之民亦會患貧的結論。
3.比較法。比較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個別的論證方法,通過把性質、特點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或性質特點不同、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較從而證明論點的方法。前者可稱為類比法,后者可稱為對比法。例如《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孟子用戰爭中不能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來論證梁惠王與鄰國國君在政治國上并無差別,就是用的類比法?!吨G逐客書》中指出秦王享用各國的寶物聲色,卻不用客卿,而得出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的結論,用的就是對比法。以上所說的是幾種常用論證方法,在一篇議論文中可以只側重使用其中的一種方法,也可以同時使用幾種方法。選用什么方法,要根據論證的實際需要來決定。
關于駁論,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就是反駁的著眼點,也即反駁的靶標問題。因為議論是由論點、論據、論證三部分組成,所以反駁時,可以選中任何一個部分作為靶標,可以反駁論點,可以反駁論據,也可以反駁論證。
反駁論點,即直接反駁對方論點本身的片面、虛假或謬誤,這是駁論中最常用的方法。例如《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針對司馬光對新法的指責,概括其要點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然后逐點駁斥,針鋒相對,氣盛理足,很有說服力。
反駁論據,是因為錯誤的論點常常是建立在錯誤的論據之上,揭示對方論據的錯誤,也就可以駁倒對方的論點。例如《季氏將伐顓臾》一文,冉有以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為理由,為季氏將代顓臾一事進行辯護。孔子指出: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就是針對冉有的論據來進行駁斥的。
反駁論證,即揭露對方在論證過程中邏輯上的錯誤,如大前提、小前提與結論的矛盾,對方各論點之間的矛盾,論點與論據之間的矛盾等等,都可以駁倒對方的論點。例如著名的矛與盾的故事: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蛟唬阂宰又?,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賣盾與矛的人之所以錯誤,就是因為他的兩個論點——吾盾之堅和吾矛之利是不能并存的。這一點恰恰被責難者抓到,就把對方駁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