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2023年普通話考試報名時間
報名入口: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在線報名系統
報名流程:
1、考生打開國家普通話水平測試在線報名系統(以下簡稱“報名系統”),建議報名前一天提前自行注冊,注冊時認真填寫報名信息并仔細核對。考生自行選擇考試日期,考生一旦報名信息提交成功,所有信息(含考試日期)將被鎖定,無法更改測試日期及退費。
2、考試當天,報名信息(姓名、身份證號、性別)與身份證信息驗證不一致的考生,將不得參加考試,并且不予退費。
3、考生不可在一個或多個測試站重復報名,須等成績公布后才可報下一次測試。
普通話語音的特點
1、聲母除舌尖后擦音、鼻音 、邊音外,無濁音;
2、韻母多復元音,鼻韻母有前后之分;
3、沒有聲母的清濁對立,沒有入聲韻,尖團合流,聲調較少,調式簡單,另外有輕聲和兒化韻。
普通話的各個等級劃分標準
一級 (標準的普通話)
一級甲等(測試得分:97分-100分之間):朗讀和自由交談時,語音標準,詞語、語法正確無誤,語調自然,表達流暢。
一級乙等(測試得分:92分-96.99分之間):朗讀和自由交談時,語音標準,詞語、語法正確無誤,語調自然,表達流暢。偶然有字音、字調失誤。
二級 (比較標準的普通話)
二級甲等(測試得分:87分-91.99分之間):朗讀和自由交談時,聲韻調發音基本標準,語調自然,表達流暢。少數難點音有時出現失誤。詞語、語法極少有誤。
二級乙等(測試得分:80分-86.99分之間):朗讀和自由交談時,個別調值不準,聲韻母發音有不到位現象。難點音失誤較多。方言語調明顯。有使用方言詞、方言語法的情況。
三級(一般水平的普通話)
三級甲等(測試得分:70分-79.99分之間):朗讀和自由交談時,聲韻母發音失誤較多,難點音超出常見范圍,聲調調值多不準。方言語調較明顯。詞語、語法有失誤。
三級乙等(測試得分:60分-69.99分之間):朗讀和自由交談時,聲韻調發音失誤多,方音特征突出。方言語調明顯。詞語、語法失誤較多。外地人聽其談話有聽不懂的情況。
普通話水平測試考試大綱
根據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管理規定》《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制定本大綱。
一、測試的名稱、性質、方式 本測試定名為“普通話水平測試”(PUTONGHUA SHUIPING CESHI,縮寫為PSC)。普通話水平測試測查應試人的普通話規范程度、熟練程度,認定其普通話水平等級,屬于標準參照性考試。本大綱規定測試的內容、范圍、題型及評分系統。普通話水平測試以口試方式進行。
二、測試內容和范圍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內容包括普通話語音、詞匯和語法。普通話水平測試的范圍是國家測試機構編制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用普通話詞語表》《普通話水平測試用普通話與方言詞語對照表》《普通話水平測試用普通話與方言常見語法差異對照表》《普通話水平測試用朗讀作品》《普通話水平測試用話題》。
三、試卷構成和評分試卷包括5個組成部分,滿分為100分。
(一)讀單音節字詞(100個音節,不含輕聲、兒化音節),限時3.5分鐘,共10分。1.目的:測查應試人聲母、韻母、聲調讀音的標準程度。2.要求:(1) 100個音節中,70%選自《普通話水平測試用普通話詞語表》“表一”,30%選自“表二”。(2)100個音節中,每個聲母出現次數一般不少于3次,每個韻母出現次數一般不少于2次,4個聲調出現次數大致均衡。(3)音節的排列要避免同一測試要素連續出現。3.評分:(1)語音錯誤,每個音節扣0.1 分。(2)語音缺陷,每個音節扣0.05分。(3)超時1分鐘以內,扣0.5分;超時1分鐘以上(含1分鐘),扣1分。
(二)讀多音節詞語(100個音節),限時2.5分鐘,共20分。1.目的:測查應試人聲母、韻母、聲調和變調、輕聲、兒化讀音的標準程度。2.要求:(1)詞語的 70%選自《普通話水平測試用普通話詞語表》“表一”,30%選自“表二”。(2)聲母、韻母、聲調出現的次數與讀單音節字詞的要求相同。(3)上聲與上聲相連的詞語不少于3個,上聲與非上聲相連的詞語不少于4個,輕聲不少于3個,兒化不少于4個(應為不同的兒化韻母)。(4)詞語的排列要避免同一測試要素連續出現。3.評分:(1)語音錯誤,每個音節扣0.2分。(2)語音缺陷,每個音節扣0.1分。(3)超時1分鐘以內,扣0.5分;超時1分鐘以上 (含1分鐘),扣1分。
(三)選擇判斷[注],限時3分鐘,共10分。1.詞語判斷(10組)(1)目的:測查應試人掌握普通話詞語的規范程度。(2)要求:根據《普通話水平測試用普通話與方言詞語對照表》,列舉10組普通話與方言意義相對應但說法不同的詞語,由應試人判斷并讀出普通話的詞語。(3)評分:判斷錯誤,每組扣0.25分。2.量詞、名詞搭配(10組)(1)目的:測查應試人掌握普通話量詞和名詞搭配的規范程度。(2)要求:根據《普通話水平測試用普通話與方言常見語法差異對照表》,列舉10個名詞和若干量詞,由應試人搭配并讀出符合普通話規范的10組名量短語。(3)評分:搭配錯誤,每組扣0.5分。3.語序或表達形式判斷(5組)(1)目的:測查應試人掌握普通話語法的規范程度。(2)要求:根據《普通話水平測試用普通話與方言常見語法差異對照表》,列舉5組普通話和方言意義相對應,但語序或表達習慣不同的短語或短句,由應試人判斷并讀出符合普通話語法規范的表達形式。(3)評分:判斷錯誤,每組扣0.5分。選擇判斷合計超時1分鐘以內,扣0.5分;超時1分鐘以上(含1分鐘),扣1分。答題時語音錯誤,每個音節扣 0.1分,如判斷錯誤已經扣分,不重復扣分。
普通話的由來
清末已出現“普通話”一詞,清廷1909年規定北京官話為“國語”,民國時期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國語的前身是明清官話,更早之前則稱為雅言。
沿革:1909年清政府將北京官話命名為國語;民國時多次制定標準,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于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語音。
普通話作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首選語言。截至2015年,中國70%人口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尚有約4億人只局限于聽懂的單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