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讀后感作文范文
讀《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道家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于明萬歷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于萬歷年間。兒童啟蒙書目,我現在才看,但我覺得一點也不晚去,就算到老了再看也會覺得很有道理。
《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后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及人際關系,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在《增廣賢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虛偽的,人們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從而使世界布滿了陷阱和危機。文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報應的內容,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人應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增廣賢文》有大量篇幅敘述如何待人接物,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對忍讓多有描述,認為忍讓是消除煩惱禍患的方法。在主張自我保護、謹慎忍讓的同時,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這是做事的原則。文中也不乏勸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其中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許多關于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經過人世滄桑的千錘百煉,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樂不可極,樂極生悲”等;一些諺語、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同自然斗爭的經驗,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科學知識,如“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音”,“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等。
《增廣賢文》絕大多數句子都來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釋道各家經典,從廣義上來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不需講解就能讀懂,通過讀《增廣賢文》同樣能領會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
《增廣賢文》雖以道家思想為主,但對儒家的說教并不排斥。文中強調了讀書的重要、孝義的可貴。
《增廣賢文》真是一本值得讀一生的好書。
《李列傳》讀后感
夜讀《李列傳》,二千年前的故人故事在燈下猶如活過來一般。讀第一遍,便為李功勛卓著,卻長期遭受壓抑,最終被迫自殺的不幸遭遇而扼腕痛惜。讀第二遍,又被李的美好德行而深深感染。讀第三遍,不覺出了一身的冷汗,一代名將李廣的高風亮節足以使我輩凡夫俗子永生景仰。
李廣作為,一生征戰沙場,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他英勇善戰,智勇雙全,帶兵有道,常常為兵士做出表率。當李廣帶著百來騎兵追擊射雕者的時候,憑著自己高超的射術,殺死兩個,活捉一個。把他捆綁上馬之后,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這樣的緊急關頭,李廣的百名騎兵大為驚恐,想回馬飛奔逃跑。可李廣卻鎮定自若,出奇謀退了敵兵,保全了部隊。真可謂有勇有謀,緊急關頭現大智,在士兵前做出了表率。
李又是一個重情重義、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李廣的俸祿為兩千石,四十余年,家里卻沒有多余的錢財。每受賞賜,他總是和士兵們一起分享。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李廣對士兵寬厚和緩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都甘愿在他麾下,“咸樂為之死”。所以每次戰斗,李廣的部下總能擰成一股繩,奮不顧身,英勇殺敵。
李還是一個敢于負起責任的人。在最后一次和衛青共同對付匈奴的時候,衛青讓朋友公孫敖和自己一起攻打單于,而把李廣調開,讓他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回繞遠,最終迷失道路。衛青派長史責令李廣幕府的人員前去受審對質,而李廣卻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現在親自到大幕府去受審對質。”去了之后,因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而拔刀自刎了。一代名將,就這樣含冤而死。
掩卷沉思,從李廣的品性和遭遇延伸開去,我們可以獲益良多。一個人一身中會或多或少地遇到困難和挫折,如何去處理和面對這些事情和問題呢?是冷靜的沉著,不以個人得失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準繩,還是斤斤計較功名利祿的索取和獲得?
當今這個時代,李廣這樣的品質是十分欠缺的。他的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現代人的正好相反;他的重情重義、大智大勇,現代人的薄情寡義、膽小怕事;他的寧可自刎,也不愿受辱,現代人的鮮廉寡恥、虛偽透頂。
記得父親曾對我說起過他的青年時代。當時我們農場里不管是干部還是群眾,大家都一起勞作,甚至一起吃睡,相處十分融洽。但是現在不同了,場里的領導干部一年也難得去幾趟下面各個村子里,更別說是一起勞動了。偶爾去一趟,也只是隔著車窗向外望一下,沒有深入了解。前后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想,不管什么年代,干群關系、干部作風都應該是關鍵的問題吧。倘若做干部的能有李的表率作用,能有愛民如子的品性,我們親愛的祖國是不是會前進得更快些?農村經濟的狀況是不是會大有好轉?
現代人很少有少有能負起責任的。一個公司里出了問題,主管就會說,這是張經理的錯,是李經理的錯。一個小孩偷了別人的東西,被人抓住后,他會說,這是我媽媽的錯,她沒有給我買最好的。一個學生成績下滑,她會說,這是我爸爸的錯,他沒有給我請家教。這就是沒有負起責任。
日本有家三菱公司,在上海開了一家分店。進入上海市場之后,市場占有額迅速增加,沒過多久,就搶占了大部分的電梯市場。上海原先那家最大的電梯公司尋找原因,一直沒有找到。后來才發現是這樣的:三菱公司的員工都能負起責任,這已經成為了他們公司的文化。當顧客打電話說電梯出了問題,三菱公司的員工說的第一句話是,這是我們的錯,我馬上趕來。便開始找原因,開始維修。結果發現是使用電梯不當造成的。然而我們來聽聽別人是怎么說的:“這是我們的錯,是我們沒有讓您很清楚電梯的使用。”結果用戶很不好意思。
上海電梯公司不是這樣的。當顧客要求維修時,他們首先會反問幾次,不是吧?怎么會呢?上次不是好好的嗎?然后極不情愿地緩慢過去,檢查完之后,他們告訴顧客,這是那些該死的裝電梯的錯。顧客于是問,你們是干什么的?我們是修電梯的。他們回答。
所以,負起責任,講究誠信不僅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是一張通行證,在經濟領域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和諧。
李廣的品性值得我們學習,也促使我們反思。
《本命年的回想》讀后感
今天,我讀了劉紹棠先生的《本命年的回想》這篇文章。作者在文章中回憶了自己家鄉過年的習俗,他的家鄉的大年從臘月初一就開始預熱,一天比一天升溫,一天比一天紅火,直到年根下。臘月初一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兒,炒熟晾脆后,一家人團團圍坐,大吃大嚼;臘月初八吃臘八粥,小米、玉米糝兒、紅豆、紅薯、紅棗、栗子熬成的臘八粥,占全了色、香、味,盛在碗里令人賞心悅目,舍不得吃……正月初一要給百家拜年,這樣才覺得得到了公認,又長了一歲。
讀完了劉先生的文章,我從心底產生了羨慕感,劉先生家鄉過年的氣氛可真濃厚啊。讀著文章,我仿佛吃到了脆生生的花生、瓜子,聞到了臘八粥的香味。我仿佛看見了小販們手上的糖葫蘆在向我招手。我也仿佛隨著小時候的作者一起說笑,猜謎語,講故事,守歲,拿紅包。與劉先生家鄉的過年氣氛相比較,我感覺揚州的過年似乎缺了點什么。不需要動手炒花生、炒瓜子,想吃超市里就可以買;吃臘八粥的習俗已淡化,街頭巷尾已鮮見沿街叫賣的小販,更不需要自己動手蒸饅頭,各類速凍包子應有盡有;除夕夜,大人們喝酒打牌,小孩子看電視玩游戲,各忙各的。想到這兒,我終于知道揚州的過年缺了點年味,缺了點感覺。
隨著時代的發展,春節的傳統在逐漸淡化,年味越來越淡,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認為,無論社會怎樣變化,好的傳統應該傳承。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應該把這一傳統繼承下去并發揚光大。春節應有年味,讓我們為春節的傳承吶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