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語言唯文明方能行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題及答案
網絡語言唯文明方能行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題原文
②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大聲疾呼抵制網絡語言粗鄙化傾向,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等社團在大力倡導并積極推動凈化網絡空間,國家語委、國家網信辦等也加強了對網絡語言監測、研究和引導的力度。那么,網絡語言的出路何在?
③古人有“無隱”之說,但這是指無所隱諱地直言正諫、不隱瞞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網絡語言的粗鄙化,絕不是“無隱”,而是“無忌”。禁忌和避諱,正是人類的進化和社會生活的結果《禮記·曲禮上》就明確記載著“入境問禁”的禮儀規范語言禁忌現象廣泛存在于不同民族和社會生活形態之中,這些現象往往蘊含著傳統文化意味,是穩定社會秩序和建設精神家園的無形的制衡之器,具有約束和調控人類行為的重要價值。因此,網絡語言不可任性無忌。
④以漢語為載體的中華文明跨越了千年時空,綿延至今。從《詩經》到《論語》,從《二十四史》到“四大名著”,從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到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汗牛充棟的文化典籍、浩如煙海的文學名作,用優雅的漢語言凝聚了傳統文化精華,記載了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可見,雅言是中華文明傳承的紐帶。那么,有著中國文化特色的網絡語言又豈能去優雅而趨鄙俗呢?
⑤孔夫子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知恥而有所不為,代表的是維系社會正常演進的先進文化。今天網絡上俯拾即是、觸目可見的以猥褻當幽默、拿粗鄙作豪放的語言形式,是與文明相悖、與
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相對的。如果縱容粗鄙化的網絡語言大行于世,很可能導致人類作為高等動物的教養、文化、精神蕩然無存,人類社會的人文制度和倫理規范也很可能因此而遭受涂炭。因此,雅化語言是傳承文明的需要。
⑥從網絡語言社用者的角度言,應該有“慎獨”的精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自覺用“有道德的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我們要使網上的自己和現實生活中的自己從本質上相一致,而不應像《聊齋》中的“畫皮”般相背離。
⑦由此可見,網絡語言唯文明方能行遠。
網絡語言唯文明方能行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題題目
14、第①段劃線句中有一個錯別字是 ,它的正確寫法是 。(2分)
15、下列句中引號的作用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3分)
A.在語言表達上,古人有“無隱”之說
B.《禮記·曲禮上》就明確記載著“入境問禁”的禮儀規范
C.孔夫子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D.而不應像《聊齋》中的“畫皮”般相背離
16、下列實例中,不可以作為事實論據補充進第③段的兩項是( )和( )(4分)
A.古人姓名字號的稱呼極具傳統文化色彩。長輩對晚輩、尊者對卑者可以直呼其名,而朋友及平輩之間則互相稱字,以表親近和恭敬,如劉備被稱為“劉玄德”、關羽被稱為“關云長”。
B.出于對“死亡”的恐懼與厭惡,古人另造了一些詞語來表達“死”的意思,如“百年之后”“仙逝”“作古”等,用這些詞同時也表達了對死者的尊重。
C.古代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依據其生前的德行和事跡立一個謚號來稱呼他。如范仲淹謚號“文正”,歐陽修謚號“文忠”。
D.很多事物的固有名稱在漢語里有其對應的代稱。如用“汗青”代稱史書,用“巾幗”代稱婦女,用“桑梓”代稱故鄉。
17、根據提示,梳理③—⑤段的論證思路。(6分)
首先,因為 ,所以。
因此, 。
其次,因為 ,所以 。
18、有人認為,第⑥段文字可以從文中刪掉而不影響表達。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么?(4分)
網絡語言唯文明方能行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題答案
14、竟(1分)競(1分)
15、D
16、C(2分)D(2分)
17、(6分)首先,因為語言禁忌對于穩定社會秩序和建設精神家園意義重大(1分)所以網絡語言不可任性無忌(1分) 其次,因為雅言是中華文明傳承的紐帶(1分)所以雅化網絡語言是傳承文明的需要(網絡語言不可去優雅而趨粗鄙)(1分) 因此,網絡語言唯文明方能行遠(2分)
18、(4分)答案示例:同意(1分)。這段文字從網絡語言使用者的道德操守角度進行論述(1分),與本文論題“網絡語言如何發展”無關(1分),刪掉后論述的思路更集中(1分)。
答案示例:不同意(1分)。這段文字從網絡語言使用者的道德操守角度進行論述(或:強調使用者做一個“有道德的人”,1分),這關系到網絡語言的雅化(1分),能進一步論述中心論點(1分)。
猜你感興趣:
1.網絡語言唯文明方能行現代文閱讀原文附加答案
2.飛翔的鳥窩現代文閱讀原文附答案
3.八年級語文現代文閱讀題及答案
4.中考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